「來源: |詩詞軒 ID:shicixuan」
行宮
唐代:元稹(yuánzhěn)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譯文
空曠冷落的古舊行宮,只有宮花寂寞地艷紅。
幾個滿頭白髮的宮女,閒坐無事談論唐玄宗。
注釋
(1)寥(liáo)落:寂寞冷落。
(2)行宮: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宮殿。這裡指當時東都洛陽的皇帝行宮上陽宮。
(3)宮花:行宮裡的花。
(4)白頭宮女:據白居易《上陽白髮人》,一些宮女天寶末年被「潛配」到上陽宮,在這冷宮裡一閉四十多年,成了白髮宮人。
(5)說:談論。
(6)玄宗:指唐玄宗。
創作背景
元稹生活在中唐年代,正值唐朝經歷過安史之亂不久,國力的各個方面都在走下坡路之時。該詩就是以小見大地點明了唐朝衰敗的重要原因。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wángzhīhuàn)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着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創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新嫁娘詞
唐代: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譯文
新婚三天來到廚房,洗手親自來作羹湯。
不知婆婆什麼口味,做好先讓小姑品嘗。
注釋
1.三日:古代風俗,新媳婦婚後三日須下廚房做飯菜。
2.羹:泛指做成濃的菜餚。
3.「未諳」句:意思是還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諳: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4.遣:讓。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稱小姑子。
相思
唐代: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鮮紅渾圓的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開的季節,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採集,小小紅豆引人相思。
注釋
⑴相思:題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贈李龜年」。
⑵紅豆:又名相思子,一種生在江南地區的植物,結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鮮紅色。
⑶「春來」句:一作「秋來發故枝」。
⑷「願君」句:一作「勸君休採擷」。採擷(xié):採摘。
⑸相思:想念。
創作背景
此詩一作《江上贈李龜年》,可見為懷念友人之作。據載,天寶末年安史之亂時,李龜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詩,可證此詩為天寶年間所作。
雜詩三首·其二
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文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注釋
①來日:來的時候。
②綺(qǐ)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③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於句末,相當於「否」,表疑問。
創作背景
王維在孟津住了十餘年,久在異鄉,忽然他鄉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強烈的鄉思,因此做此詩表達自己強烈的思鄉之情。
鹿柴(zhài)
唐代: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
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釋
鹿柴(zhài):王維輞川別墅之一(在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柴: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雲彩反射的陽光。
復:又。
照:照耀(着)。
英文譯文
Quietvalleydidnotseeanyone,
Canonlyhearthevoice.
Theafterglowofthesettingsuninthedeepforest,
Asinthemossandpleasantscenery.
創作背景
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竹里館
唐代: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文
獨自閒坐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
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裡?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注釋
⑴竹里館:輞川別墅勝景之一,房屋周圍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嘯(xiào):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類似於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左右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⑹長嘯:撮口而呼,這裡指吟詠、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來抒發感情。魏晉名士稱吹口哨為嘯。
創作背景
《竹里館》當作於王維晚年隱居藍田輞川時期。王維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後就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常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淨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淨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送別/山中送別/送友
唐代: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一作:年年)
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注釋
⑴掩:關閉。柴扉:柴門。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裡指送別的友人。
問劉十九
唐代:白居易
綠蟻新醅(pēi)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韻譯
新釀的米酒,色綠香濃;小小紅泥爐,燒得殷紅。
天快黑了,大雪將要來。能否共飲一杯?朋友!
意譯
我家新釀的米酒還未過濾,酒面上泛起一層綠泡,香氣撲鼻。用紅泥燒製成的燙酒用的小火爐也已準備好了。
天色陰沉,看樣子晚上即將要下雪,能否留下與我共飲一杯?
注釋
①劉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詩作中,提到劉十九的不多,僅兩首。但提到劉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劉二十八就是劉禹錫。劉十九乃其堂兄劉禹銅,系洛陽一富商,與白居易常有應酬。
②綠蟻:指浮在新釀的沒有過濾的米酒上的綠色泡沫。醅(pēi):釀造。
綠蟻新醅酒:酒是新釀的酒。新釀酒未濾清時,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綠,細如蟻,稱為「綠蟻」。
③雪:下雪,這裡作動詞用。
④無:表示疑問的語氣詞,相當於「麼」或「嗎」。
創作背景
《問劉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天晚欲雪,思念舊人」時所作。劉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時的朋友,作者另有《劉十九同宿》詩,說他是嵩陽處士。也有人認為此詩作於元和十二年(817年),但詩人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不可能邀約洛陽故舊對飲。
哥舒歌
唐代:西鄙人
(西鄙人,意為西北邊境人,相傳為唐代五言民歌《哥舒歌》的作者。這首民歌通過對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的歌頌,表達了各族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平朴自然,雄渾粗獷,流傳至今。)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譯文
黑夜裡北斗七星掛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邊夜帶寶刀。
吐蕃族至今牧馬只敢遠望,他們再不敢南來越過臨洮。
注釋
⑴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將,突厥族哥舒部的後裔。哥舒是以部落名稱作為姓氏。《全唐詩》題下註:「天寶中,哥舒翰為安西節度使,控地數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⑵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一部分。
⑶窺:竊伺。牧馬:指吐蕃越境放牧,指侵擾活動。
⑷臨洮:今甘肅省洮河邊的岷縣。一說今甘肅省臨潭縣。秦築長城西起於此。
英文譯文
ThenighttheBigDipperhunghigh;thenightwiththeswordandkeeptheedgeGosuha.
SofartheTibetanpeoplehorseonlydaretolookat;theydarednotcomeacrosssouthernLintao.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是在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哥舒翰領兵大破突厥後西北人民為歌頌其戰功而作。哥舒翰原是身兼幾個節度使的名將王忠嗣的部下,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年),因為王忠嗣被誣陷革職,玄宗命哥舒翰為隴右節度使。隴右節度使的設置就是為了防禦吐蕃的,治所在都州(今青海省樂都縣)。哥舒翰在對吐蕃的戰爭中是有體現唐玄宗驕奢好戰的一面的;有的戰爭則是屬於抵禦吐蕃侵擾的。由於哥舒翰多次擊退吐蕃侵擾,改變了邊境的局面,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總體上起到了安定邊境,保護人民生活、生產的作用。因而,當時就有民謠說:「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吐蕃總殺卻,更築兩重壕。」這裡的《哥舒歌》,很可能是在這首民歌基礎上加工過的作品。
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直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韻譯
皎潔月光灑滿床,恰似朦朧一片霜。
仰首隻見月一輪,低頭教人倍思鄉。
注釋
⑴靜夜思:靜靜的夜裡,產生的思緒。
⑵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台。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麼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於具體是什麼,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
⑶疑:好像。
⑷舉頭:抬頭。
創作背景
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版本說明
明代版本
這是目前流傳比較廣泛的版本。該版本雖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個別字詞後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傳度很高,並被收錄於各版本的語文教科書中。
宋代版本
這一版本與人們常說的「床前明月光」明顯不一致,其實並非是錯誤,而是流傳版本不同。一般認為,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學者認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靜夜思》的第一句均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元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詩品匯》,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詩,其收錄編輯甚有規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誤傳差錯相對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靜夜思》應該是可靠準確的;在清朝玄燁皇帝親自欽定的權威刊本《全唐詩》中,也並沒有受到前面同時代不同刊本的影響而對此詩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靜夜思》已傳入日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冊),因日本人對唐詩崇尚,在後世流傳過程中並未對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國情況就不一樣了,到了明代趙宦光、黃習遠對宋人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與刪補,《靜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舉頭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沒有變化。清朝康熙年間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靜夜思》詩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裡,吸納了明刊《唐人萬首絕句》與清康熙年《唐詩別裁》對《靜夜思》的兩處改動,從此《靜夜思》才成為在中國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是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詩三百首》問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欽定的《全唐詩》中的《靜夜思》就是與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後來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也沿用着這一表述。
這一表述是明朝以後為普及詩詞而改寫的。經過「改動」了的《靜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國民間更受歡迎的原因。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新疆師範大學教授薛天緯先生在《漫說》(《文史知識》1984年第4期)一文中專門對兩個版本的差異發表了如下看法:仔細體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間嵌進一個動詞,語氣稍顯滯重;再說,「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會錯當成「霜」了。而說「明月光」,則似不經意間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覺得很自然;何況,「明」字還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較之「望山月」不但擺脫了地理環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說法不免帶點文人氣——文人詩中,往往將月亮區分為「山月」「海月」等,「明月」則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謂「篡改說」、「山寨說」實在是言過其實。有學者認為,「《靜夜思》四句詩,至少有50種不同版本,並且你很難知道哪一種抄本更接近『原本』。我們現在熟知的『舉頭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確定下來的」。莫礪鋒在《百家講壇》進行唐詩普及時,選取的也是大家熟知的版本,「所謂的『篡改』不是一個人任意妄為的,而是長久以來的集體選擇。古詩流傳的歷史,也是讀者參與創造的過程,大家覺得這樣更美,更朗朗上口,是千萬百讀者共同選擇了這個版本。」今人讀到的《靜夜思》已經不僅僅是一首「唐」詩,它其實凝結了13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人的審美創造,後人應該抱以尊重的態度。近年來有關版本爭議源於對李白詩歌版本眾多這一常識普及不夠。因此,有學者表示,國人對文史知識的缺失應引起深思,要意識到普及文史知識的必要,對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存有敬畏之心。
怨情
唐代: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pín)蛾眉。(顰(pín)蛾眉一作:蹙)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譯文
美人捲起珠簾,深閨獨坐還皺着蛾眉。
只見玉顏上淚痕斑斑,不知她心裡究竟恨的是誰。
注釋
⑴卷珠簾:意指其捲簾相望。珠簾:珠串的帷簾。
⑵深坐:長久的坐。顰(pín):皺眉。蛾眉:蠶蛾觸鬚彎而細長,故以稱女子之眉。《詩·碩人》:「螓首蛾眉。」
英譯
Beautyrolledbeadcurtainwaiting,alwayssatwithherbrowstightlylocking.
Justtoseehertearswettwofullcheeks,doesnotknowsheisloveorhateyourself.
樂遊原/登樂遊原
唐代: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着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注釋
⑴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陸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樂遊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於西漢初年。《漢書·宣帝紀》載,「神爵三年,起樂游苑」。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氏產後死去葬於此,因「苑」與「原」諧音,樂游苑即被傳為「樂遊原」。對此《關中記》有記載:「宣帝許後葬長安縣樂游里,立廟於曲江池北,曰樂游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⑵向晚:傍晚。不適:不悅,不快。
⑶古原:指樂遊原。
⑷近:快要。
創作背景
樂遊原是唐代遊覽勝地,直至中晚唐之交,樂遊原仍然是京城人遊玩的好去處。同時因為地理位置高便於覽勝,文人墨客也經常來此做詩抒懷。唐代詩人們在樂遊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璣絕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李商隱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儘管他有抱負,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隱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推舉得中進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將女兒嫁給了他。因為王茂之是李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這首《樂遊原》正是他心境鬱悶的真實寫照。
程夢星《李義山詩集箋注》:「此詩當作於會昌四、五年(844、845)間,時義山去河陽退居太原,往來京師,過樂遊原而作是詩,蓋為武宗憂也。武宗英敏特達,略似漢宣,其任德裕為相,克澤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謂有為,故曰『夕陽無限好』也。而內寵王才人,外築望仙台,封道士劉玄靜為學士,用其術以致身病不復自惜。識者知其不永,故義山憂之,以為『近黃昏'也。」
聽箏
唐代: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譯文
金粟軸的古箏發出優美的聲音,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盡了辦法為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故意地時時撥錯了琴弦。
注釋
⑴聽箏:彈奏箏曲。
⑵金粟:古也稱桂為金粟,這裡當是指弦軸之細而精美。
⑶柱:定弦調音的短軸。
⑷素手:指彈箏女子纖細潔白的手。
⑸玉房:指玉制的箏枕。房,箏上架弦的枕。
⑹周郎:指三國時吳將周瑜。他二十四歲為大將,時人稱其為「周郎」。他精通音樂,聽人奏錯曲時,即使喝得半醉,也會轉過頭看一下奏者。當時人稱:「曲有誤,周郎顧。」
⑺拂弦:撥動琴弦。
渡漢江
唐代: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譯文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心裡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注釋
⑴漢江:漢水。長江最大支流,源出陝西,經湖北流入長江。
⑵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書:信。
⑶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來的人。
創作背景
此詩一說作於宋之問神龍二年(706年)途經漢水時。宋之問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氏去世後,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唐時,屬於極為邊遠的地區,貶往那裡的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了此詩。
另一說,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八陣圖
唐代: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譯文
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
江水東流推不轉你布陣石頭,千古遺恨你滅吳失策功未就。
注釋
⑴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⑵蓋:超過。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⑶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⑷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創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夏遷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廟,江邊有八陣圖,傳說為三國時諸葛亮在夔州江灘所設。向來景仰諸葛亮的杜甫用了許多筆墨記詠古蹟抒發情懷。《八陣圖》便是其中一首。
宿建德江
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譯文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客子心頭。
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注釋
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今屬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⑵移舟:划動小船。泊:停船靠岸。煙渚(zhǔ):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煙:一作「幽」。渚:水中小塊陸地。《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⑶客:指作者自己。愁:為思鄉而憂思不堪。
⑷野:原野。曠:空闊遠大。天低樹:天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
⑸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來靠近人。
創作背景
孟浩然於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離鄉赴洛陽,再漫遊吳越,藉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宿建德江》當作於作者漫遊吳越時,與《問舟子》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春曉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
想起昨夜裡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注釋
⑴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⑵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⑶「夜來」句:一作「欲知昨夜風」。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無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後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春曉》即是他隱居鹿門山時所作。
春怨/伊州歌
唐代: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譯文
我敲打樹枝,趕走樹上的黃鶯,不讓它在樹上亂叫。
它清脆的叫聲,驚醒了我的夢,害得我在夢中不能趕到遼西,與戍守邊關的親人相見。
注釋
①遼西:古郡名,在今遼寧省遼河以西地方。
②妾:女子的自稱。
③莫:不。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注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蓑」,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創作背景
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由於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他在任所名為司馬,實際上是毫無實權而受地方官員監視的「罪犯」。官署里沒有他的住處,不得不在和尚廟——龍興寺的西廂里安身。
柳宗元自從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於是,他懷着幽憤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令人傳頌的名詩。
秋夜寄邱員外/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唐代:韋應物(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譯文
懷念你竟在這深秋的夜晚,散步詠嘆多麼寒涼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還未安眠。
注釋
⑴丘二十二員外:名丹,蘇州人,曾拜尚書郎,後隱居平山上。一作「邱二十二員外」。
⑵屬:正值,適逢,恰好。
⑶幽人:幽居隱逸的人,悠閒的人,此處指丘員外。
終南望余雪
唐代:祖詠
(祖詠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生卒年不詳。少有文名,擅長詩歌創作。與王維友善。王維在濟州贈詩云:"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贈祖三詠》)其流落不遇的情況可知。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長期未授官。後入仕,又遭遷謫,仕途落拓,後歸隱汝水一帶。)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譯文
遙望終南,北山秀麗,皚皚白雪,若浮雲間。
雪後初晴,林梢之間閃爍着夕陽餘暉,晚時分,長安城內又添了幾分積寒。
注釋
⑴終南:山名,在唐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南面六十里處。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詩》此詩題下有小字註:「有司試此題,詠賦四句即納,或詰之,曰『意盡』。」
⑵陰嶺:北面的山嶺,背向太陽,故曰陰。
⑶林表:林外,林梢。霽(jì):雨、雪後天氣轉晴。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應試詩。《唐詩紀事》記載,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余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考了一下,寫出了四句就擱筆了。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則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
宮詞·故國三千里
唐代:張祜
(張祜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詩人。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譯文
故鄉和親人遠在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閉在這深宮裡二十年了,聽一聲曲子《何滿子》,忍不住掉下眼淚。
注釋
①故國:故鄉。
②何滿子:唐玄宗時著名歌手,據說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就刑。就刑前她張口高歌,曲調悲憤,使「蒼天白日黯然失色」。結果皇帝聞之,終因惜其技藝難得而降旨緩刑。因為何滿子出色的技藝,大詩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繼為之賦詩,其中以張祜的《何滿子》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最為感人。這首宮詞後來流傳甚廣,其唱來異常悲怨。據說唐武宗時,有一孟才人,因有感於武宗讓其殉情之意,為奄奄一息的武宗唱了一曲《何滿子》,唱畢,竟氣絕身亡。一作「河滿子」,舞曲名。題又作「宮詞」。白居易《何滿子》詩:「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弄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何滿子」聲調哀婉。《樂府集》引白居易《何滿子》詩的自注說:「何滿子,開元中滄州歌者,臨弄進此曲以贖死,竟不得免。」
③君:指皇帝。這裡是指唐武宗。據《唐詩紀事》,張祜《宮詞》:「傳入宮禁,武宗疾篤,目孟才人曰:『吾即不訊,爾何為哉?』指笙囊泣曰:『請以此就縊。』上憫然。復曰:『妾嘗藝歌,請對上歌一曲,以泄其憤。』上許。乃歌一聲《何滿子》,氣亟立殞。上令候之,曰:『脈尚溫而腸已絕。』」後來張祜別有詠《孟才人嘆》一絕,詞云:「偶因歌態詠嬌嚬,傳唱宮中十二春。卻為一聲何滿子,下泉須吊舊才人。」
創作背景
據《唐詩紀事》記載,唐武宗李炎寵信善歌才人孟氏,後值武宗病重之時,孟才人侍其側,武宗問之曰:「我或不諱,汝將何之?」孟才人對曰:「若陛下萬歲之後。無復為生。」當時,武宗令其於病榻之前歌《河滿子》一曲,聲調淒咽,聞者涕零。不久,武宗崩駕,孟才人哀痛數日而死。張枯為孟才人殉情之事寫了三首詩,一首題作《孟才人嘆》,另二首為一組,總題名「宮詞」。
尋隱者不遇/孫革訪羊尊師詩
唐代:賈島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後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注釋
⑴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⑵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裡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⑶言:回答,說。
⑷雲深:指山上的雲霧。處:行蹤,所在。
英譯
WhenIquestionedyourpupil,underapine-tree,
"Myteacher,"heanswered,"wentforherbs,
Buttowardwhichcornerofthemountain,
HowcanItell,throughalltheseclouds?"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留別王維/送崔九
唐代:裴迪
(裴迪(716-?),唐代詩人,河東(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係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諼。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首號稱「詩中有畫」的詩篇就是閒居輞川時王維答贈裴迪的。受王維的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近。)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譯文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淨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遊了幾天就匆匆出山。
注釋
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寫作背景
崔九曾與王維,作者同隱於終南山,從作者這首送崔九歸山的詩中看得出來,崔九大約不大願意再隱居下去了,於是有了作者的這一番勸勉。
送靈澈上人
唐代:劉長卿(劉長卿(約726—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斜陽一作:夕陽)
譯文
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鐘聲。
背着斗笠披着斜陽,獨回青山漸行漸遠。
注釋
⑴靈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寺僧。上人,對僧人的敬稱。
⑵蒼蒼:深青色。竹林寺:在現在江蘇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遠的樣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創作背景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出家,詩中的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詩寫傍晚時分,詩人送靈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送方外上人/送上人
唐代:劉長卿
(劉長卿(約726—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
譯文
孤雲陪伴着野鶴,怎麼能在人間居住。不要買下沃洲山,現在已經有人知道那兒了。
韻譯
你是行僧象孤雲和野鶴,怎能在人世間棲居住宿?
要歸隱請別買沃洲名山,那裡是世人早知的去處。
注釋
上人:對僧人的敬稱。
孤雲、野鶴:都用來比喻方外上人。將:與共。
沃洲山:在浙江新昌縣東,上有支遁嶺,放鶴峰、養馬坡,相傳為晉代名僧支遁放鶴、養馬之地。時人:指時俗之人。
將:伴隨。
聽彈琴
唐代:劉長卿
(劉長卿(約726—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七弦一作:七絲)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譯文
七弦琴奏出清涼的曲調悠揚起伏,細細傾聽就像那滾滾的松濤聲。
我雖然很喜愛這首古時的曲調,但在今天人們大多已不去彈奏了。
注釋
⑴泠(líng)泠:形容清涼、清淡,也形容聲音清越。絲:一作「弦」。
⑵松風: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淒涼。琴曲中有《風入松》的調名。
⑶古調:古時的曲調。
玉台體
唐代:權德輿(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後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諡文,後人稱為權文公。)
昨夜裙帶解,今朝蟢子飛。
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
譯文
昨晚我裙帶忽然鬆弛解開,早晨又看見蟢子雙雙飛來。
要趕緊描眉擦粉梳妝打扮,莫非是我的丈夫快要回來。
注釋
(1)蟢子:小蜘蛛腳長者,俗稱蟢子。
(2)鉛華:指脂粉。
(3)藁砧:丈夫的隱語。
創作背景
正盛唐過後,詩歌應如何進一步發展,這是擺在中唐詩人面前一項艱巨的任務。隨着社會政治、文化思潮及審美尺度的變更,詩歌的創新已成為不可阻擋之趨勢。南朝陳徐陵編的《玉台新詠》,皆在「撰錄艷歌」,徐本人是當時著名的宮體詩作者,故後多以玉台體指言情纖艷之作。權德輿此詩標明「玉台體」,也是此類詩作。似乎在已被前人否定並逐漸掃清了的齊梁浮艷詩歌中,尋找詩歌創新的途徑。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注釋
1.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據《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吳:古代國名,這裡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3.平明:天亮的時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楚山:楚地的山。這裡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後統治過這裡,所以吳、楚可以通稱。孤:獨自,孤單一人。
4.洛陽:現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5.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閨怨
唐代:王昌齡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文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裡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注釋
1.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臥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則詩意大減。
3.凝妝:盛妝。
4.陌頭:路邊。
5.覓封侯:為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
6.悔教:後悔讓
創作背景
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
「閨怨」也是一種傳統題材。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後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恆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不難看出,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受到了謝詩的影響。
春宮曲
唐代:王昌齡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譯文
昨夜的春風吹開了露井邊的桃花,未央宮前的明月高高地掛在天上。
平陽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寵幸,見簾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錦袍賜給她。
注釋
⑴春宮曲:一作「殿前曲」。
⑵露井:指沒有井亭覆蓋的井。
⑶未央:即未央宮,漢宮殿名,漢高祖劉邦所建。也指唐宮。
⑷平陽歌舞:平陽公主家中的歌女。新承:一作「承新」。
創作背景
天寶(742—756)年間,唐玄宗寵納楊玉環,淫佚無度。據《漢書·外戚傳》記載,漢武帝即位後,他的第一位皇后陳氏數年無子,所以平陽公主就把鄰近大戶女子收買來,養在家中,準備讓漢武帝選取為妃。適逢漢武帝在霸上祭掃後來到平陽侯家中,平陽公主就將這些美女裝飾打扮起來,供漢武帝選擇。但漢武帝看後,都不滿意。接着,平陽公主讓謳者助興,漢武帝看中衛子夫寵幸了她,並帶入宮中。衛子夫入宮一年多沒被復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淒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創作背景
此詩原註:「時年十七。」說明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云:「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翰
(王翰,唐代邊塞詩人。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詩人。王翰這樣一個有才氣的詩人,其集不傳。其詩載於《全唐詩》的,僅有14首。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定王翰生卒年為公元687至726年,並未提出確切的材料依據。)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屍,沒有準備活着回來。
注釋
1.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2.夜光杯:用白玉製成的酒杯,光可照明,這裡指華貴而精美的酒杯。據《海內十洲記》所載,為周穆王時西胡所獻之寶。
3.欲:將要。
4.琵琶:這裡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5.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鳴奏助興。
6.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7.君:你。
8.征戰:打仗。
創作背景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胡笳更是西北流行樂器。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組七絕正是一組優美的邊塞詩。
後宮詞
唐代: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譯文
淚水濕透了羅巾無法入睡好夢難成,深夜時分聽到前殿傳來按着節拍唱歌的聲音。紅顏尚未老去已經失去了君王的恩寵,斜靠着熏籠一直坐到天明。
韻譯
淚水濕透羅巾,好夢卻難做成;
深夜,前殿傳來有節奏的歌聲。
紅顏尚未衰減,恩寵卻已斷絕;
她獨倚着熏籠,一直坐到天明。
注釋
1,宮詞:此詩題又作《後宮詞》。
2,按歌聲:依照歌聲的韻律打拍子。
3,紅顏:此指宮宮女。
4,恩:君恩。
5,熏籠:覆罩香爐的竹籠。香爐用來熏衣被,為宮中用物。
詩的故事
詩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宮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臨幸而終未盼得,時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層怨悵。寵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夢;輾轉反側,竟連夢也難成,見出兩層怨悵。夢既不成,索性攬衣推枕,掙扎坐起。正當她愁苦難忍,淚濕羅巾之時,前殿又傳來陣陣笙歌,原來君王正在那邊尋歡作樂,這就有了三層怨悵。倘使人老珠黃,猶可解說;
偏偏她盛鬢堆鴉,紅顏未老,生出四層怨悵。要是君王一直沒有發現她,那也罷了;事實是她曾受過君王的恩寵,而現在這種恩寵卻無端斷絕,見出五層怨悵。夜已深沉,瀕於絕望,但一轉念,猶翼君王在聽歌賞舞之後,會記起她來。於是,斜倚熏籠,濃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終歸破滅,見出六層怨悵。一種情思,六層寫來,盡纏綿往復之能事。而全詩卻一氣渾成,如筍破土,苞節雖在而不露;
如繭抽絲,幽怨似縷而不絕。短短四句,細膩地表現了一個失寵宮女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夜來不寐,等候君王臨幸,寫其希望;聽到前殿歌聲,君王正在尋歡作樂,寫其失望;君恩已斷,仍斜倚熏籠坐等,寫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來,寫其絕望。淚濕羅巾,寫宮女的現實;求寵於夢境,寫其幻想;恩斷而仍坐等,寫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見君王,再寫其可悲的現實。全詩由希望轉到失望,由失望轉到苦望,由苦望轉到最後絕望;由現實進入幻想,由幻想進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現實,千迴百轉,傾注了詩人對不幸者的深摯同情。
宮詞/宮中詞
唐代:朱慶餘
(朱慶餘,生卒年不詳,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寶曆二年(826)進士,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見《唐詩紀事》卷四六、《唐才子傳》卷六,《全唐詩》存其詩兩卷。曾作《閨意獻張水部》作為參加進士考試的「通榜」,增加中進士的機會。據說張籍讀後大為讚賞,寫詩回答他說:「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於是朱慶餘聲名大震。)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併立瓊軒。
含情慾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韻譯
百花盛開,宮院卻寂寂地緊閉大門;
俏麗宮女,相依相併佇立廊下賞春。
滿懷幽情,都想談談宮中憂愁的事,
鸚鵡面前,誰也不敢吐露自己苦悶。
注釋
瓊軒:對廊台的美稱。
近試上張籍水部/近試上張水部/閨意獻張水部
唐代:朱慶餘
(朱慶餘,生卒年不詳,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寶曆二年(826)進士,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見《唐詩紀事》卷四六、《唐才子傳》卷六,《全唐詩》存其詩兩卷。曾作《閨意獻張水部》作為參加進士考試的「通榜」,增加中進士的機會。據說張籍讀後大為讚賞,寫詩回答他說:「越女新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於是朱慶餘聲名大震)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譯文
洞房裡昨夜花燭徹夜通明,等待拂曉拜公婆討個好評。
打扮好了輕輕問丈夫一聲:我的眉畫得濃淡可合時興?
注釋
⑴張水部:即張籍,曾任水部員外郎。
⑵洞房:新婚臥室。停紅燭:讓紅燭通宵點着。停:留置。
⑶舅姑:公婆。
⑷深淺:濃淡。入時無:是否時髦。這裡借喻文章是否合適。
創作背景
此詩為寶曆(唐敬宗年號,825—827)年間朱慶餘參加進士考試前夕所作。唐代士子在參加進士考試前,時興「行卷」,即把自己的詩篇呈給名人,以希求其稱揚和介紹於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朱慶餘此詩投贈的對象,是時任水部郎中的張籍。張籍當時以擅長文學而又樂於提拔後進與韓愈齊名。朱慶餘平日向他行卷,已經得到他的賞識,臨到要考試了,還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寫下此詩,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詩便是行卷之作。
逢入京使
唐代: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後徙居江陵。[1-2]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注釋
⑴入京使:進京的使者。
⑵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⑶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這裡是沾濕的意思。
⑷憑:托,煩,請。傳語:捎口信。
創作背景
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於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上任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唯通:惟)
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遊。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注釋
⑴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
⑵故人:老朋友,這裡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⑶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艷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創作背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遊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遊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遊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讚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早發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唐代: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譯文
清晨,我告別高入雲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注釋
⑴發:啟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楊齊賢註:「白帝城,公孫述所築。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王琦註:「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
⑵朝:早晨。辭:告別。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雲間。
⑶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或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還:歸;返回。
⑷猿:猿猴。啼:鳴、叫。住:停息。
⑸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前人曾認為這首詩是李白青年出蜀時所作。然而根據「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意,李白曾從江陵上三峽,因此,這首詩應當是他返還時所作。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代: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後遷河南鄭州。大曆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於七絕。)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峰一作:回樂烽)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譯文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注釋
⑴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⑵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山峰。一作「回樂烽」:指回樂縣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蘆管:笛子。一作「蘆笛」。
⑸征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賈生
唐代: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譯文
漢文帝求賢,宣示召見被貶臣子。賈誼才能,確實高明無人能及。
只是空談半夜,令人扼腕嘆息。文帝盡問鬼神之事,隻字不提國事民生。
注釋
1.賈生:指賈誼(前200—前168),西漢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許多重要政治主張,但卻遭讒被貶,一生抑鬱不得志。
2.宣室:漢代長安城中未央宮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賈誼曾被貶謫。
3.才調:才華氣質。
4.可憐:可惜,可嘆。虛:徒然,空自。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
5.蒼生:百姓。問鬼神: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漢文帝接見賈誼,「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
創作背景
關於本詩的寫作年代,有兩種說法。其一為馮浩在《玉溪生詩集箋注》中所言,「此蓋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謂此詩為李商隱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鄭亞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時所作。因李商隱時為一郡之長,故須主奉祭祀大事,於是借題發揮,創作了本詩。另一說為楊柳提出,認為此詩當於大中二年三、四月間李商隱離開桂林北上後滯留荊巴時期所作。(見《李商隱評傳》)
這首詩的作者李商隱生活在唐王朝日趨衰敗的晚唐時期,他對皇帝昏庸、宦官當權與藩鎮跋扈深為不滿。而且李商隱被捲入了牛李黨爭,屢受排擠,懷才不遇。於是他借吊賈誼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通過諷刺漢文帝雖能求賢卻又不知賢的行為,反映了晚唐的社會現實——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開明,實則昏聵無能。
隋宮/隋堤
唐代:李商隱
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譯文
隋煬帝為南遊江都不顧安全,
九重宮中有誰理會勸諫書函。
春遊中全國裁製的綾羅錦緞,
一半作御馬障泥一半作船帆。
注釋
①.張《箋》編此詩於大中十一年(857),時商隱因柳仲郢推薦,任鹽鐵推官,游江東。隋宮:隋煬帝楊廣建造的行宮。《輿地紀勝》:"淮南東路,揚州江都宮,煬帝於江都郡置宮,號江都宮。"《嘉慶一統志》:"江蘇省揚州府古蹟:臨江宮在江都縣南二十里,隋大業七年,煬帝升釣台臨揚子津,大燕百僚,尋建臨江宮於此。顯福宮在甘泉縣東北,隋城外離宮。……江都宮在甘泉縣西七里,故廣陵城內。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煬帝建。……十宮在甘泉縣北五里,隋煬帝建。《寰宇記》:十宮在江都縣北五里,長阜苑內,依林傍澗,高跨岡阜,隨城形置焉。曰歸雁、回流、九里、松林、楓林、大雷、小雷、春草、九華、光汾。"
②.乘興句:《晉書·輿服志》:"凡車駕親戎,中外戒嚴。"此言不戒嚴,意謂煬帝驕橫無忌,毫無戒備。
③.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宮。省:明察,懂得。諫書函:給皇帝的諫書。《隋書·煬帝紀》載:隋煬帝巡遊,大臣上表勸諫者皆斬之,遂無人敢諫。大業十四年(618),在行宮裡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所殺。
④.宮錦:供皇家使用的高級錦緞。
⑤.障泥:馬韉,墊在馬鞍的下面,兩邊下垂至馬蹬,用來擋泥土。《隋書·食貨志》:"大業元年,造龍舟,鳳榻、黃龍、赤艦、樓船、篾舫……幸江都……舳艫相接,二百餘里
瑤池
唐代:李商隱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韻義
西王母在瑤池上把綺窗打開;
只聽得黃竹歌聲音動地悲哀。
八駿神馬的車子日行三萬里;
周穆王為了何事違約不再來?
注釋
1、瑤池阿母:《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於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武帝內傳》稱王母為「玄都阿母」。
2、黃竹歌聲:《穆天子傳》卷五:「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
3、八駿:傳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可日行三萬里。《列子》、《穆天子傳》等記載不一。
4、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滿,傳說他曾週遊天下。
此詩諷刺求仙之虛妄。首句寫西王母倚窗佇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黃竹歌聲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則寫西王母因穆王不來而心生疑問。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氣寫出,句句對比,以見長生之虛妄,求仙之荒誕。《李義山詩集箋注》引程夢星曰:「此追嘆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遊獵,又寵王才人。此詩熔鑄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辭最巧。」
嫦娥
唐代: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譯文
透過裝飾着雲母的屏風,燭影漸漸暗淡下去。銀河也在靜靜地消失,晨星沉沒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宮的嫦娥恐怕後悔偷了后羿的長生不老藥,現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顆孤獨的心。
韻譯
雲母屏風染上一層濃濃的燭影,銀河逐漸斜落啟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下靈藥,如今獨處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釋
1.嫦娥:古代神話中的月中仙女,江蘇人。《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恆娥竊以奔月。」恆又作姮。
2.雲母屏風:嵌着雲母石的屏風。此言嫦娥在月宮居室中獨處,夜晚,唯燭影和屏風相伴。
3.長河句:銀河逐漸向西傾斜,曉星也將隱沒,又一個孤獨的夜過去了。
4.碧海:《十洲記》:「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東復有碧海,海闊狹浩汗,與東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創作背景
詩作創作背景,永遠離不開作者本人的政治生活背景:作者終身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牛李黨爭是在宦官專權的日子裡,唐朝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領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805年)開始,到唐宣宗時期(846年)才結束,鬧了將近40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牛李黨爭的實質就是太監當權,本詩就是諷刺太監當權的黑暗、諷刺憲宗的皇權旁落。子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嫦娥》即是「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類詩的典型。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准,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注釋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裡泛指巴蜀一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麼時候。
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裡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創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裡,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寄令狐郎中
唐代:李商隱
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韻譯
你是嵩山雲我是秦川樹,長久離居;
千里迢迢,你寄來一封慰問的書信。
請別問我這個梁園舊客生活的甘苦;
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馬相如。
註解
⑴嵩:中嶽嵩山,在今河南。
⑵雙鯉:指書信。
⑶梁園:梁孝王在梁地大興土木,以睢陽為中心,根據自然景色,修建了一個很大的花園,稱東苑,也叫菟園,後人稱為梁園。
⑷茂陵:今陝西興平縣東北,以漢武帝陵墓而得名。
鑑賞
首句「嵩雲秦樹久離居」中,嵩、秦指自己所在的洛陽和令狐所在的長安。「嵩雲秦樹」化用杜甫《春日憶李白》的名句:「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雲、樹是分居兩地的朋友即目所見之景,也是彼此思念之情的寄託。「嵩雲秦樹」更能夠同時喚起對他們相互思念情景的想象,呈現出一副兩位朋友遙望雲樹、神馳天外的畫面。
次句「雙鯉迢迢一紙書」是說令狐從遠方寄書問候自己。雙鯉,語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這裡用作書信的代稱。久別遠隔,兩地思念,正當自己閒居多病、秋雨寂寥之際,忽得故交寄書殷勤問候自己,格外感到友誼的溫暖。「迢迢」、「一紙」顯出對方情意的深長和自己接讀來書時油然而生的親切感念之情。
三、四兩句「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加。」轉寫自己目前的境況,對來書作答。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曾為梁孝王賓客。梁園是梁孝王的宮苑,此喻指楚幕。作者從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到837年(開成二年),曾三居綯父令狐楚幕,得到令狐楚的知遇;公元837年(開成二年)應進士試時又曾得到令狐綯的推薦而登第,此處以「梁園舊賓客」自比。司馬相如晚年「嘗稱病閒居,.既病免,家居茂陵」,作者公元842年(會昌二年)因丁母憂而離秘書省正字之職,幾年來一直閒居。這段期間,他用世心切,常感閒居生活的寂寞無聊,心情悒鬱,身弱多病,此以閒居病免的司馬相如自況。
思想感情
這兩句短短十四個字,寫得凝鍊含蓄,將自己過去和令狐父子的關係、當前的處境心情、對方來書的內容以及自己對故交情誼的感念融匯在一起,內涵極為豐富。閒居多病,秋雨寂寥,故人致書問候,不但深感對方情意的殷勤,而且引起過去與令狐父子關係中一些美好事情的回憶。但想到自己落寞的身世、淒寂的處境,卻又深感有愧故人的問候,增添了無窮的喟慨。第三句用「休問」領起,便含難以言盡、欲說還休的感愴情懷,末句又以貌似客觀描述、實則寓情於景的詩句作結,不言感慨,而感慨愈深。
創作背景
該詩是作者於武宗會昌五年(845)秋閒居洛陽時回寄給在長安的舊友令狐綯的一首詩。令狐綯當時任右司郎中,所以題稱「寄令狐郎中」。
為有
唐代:李商隱
為有雲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譯文
雲母屏風後面的美人格外嬌,京城寒冬已過卻怕短暫春宵。
無端地嫁了個做高官的丈夫,不戀溫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
注釋
⑴雲屏:雕飾着雲母圖案的屏風,古代皇家或富貴人家所用。
⑵鳳城:此指京城。
⑶無端:沒來由。金龜婿:佩帶金龜(即作官)的丈夫。《新唐書·車服志》:「天授二年,改佩魚皆為龜,其後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創作時間難以精確考證,朱世英推測此詩大約寫作於公元846年(會昌六年)至851年(大中五年)之間,即李德裕罷相以後,詩人之妻王氏去世之前。這段時間李商隱個人和家庭的處境都十分艱難。
江南逢李龜年
唐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譯文
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
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相熟。
注釋
1.李龜年: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著名樂師,擅長唱歌。因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寵幸而紅極一時。「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江南,賣藝為生。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
3.尋常:經常。
4.崔九:崔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時,曾任殿中監,出入禁中,得玄宗寵幸。崔姓,是當時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龜年原來受賞識。
5.江南:這裡指今湖南省一帶。
6.落花時節:暮春,通常指陰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飄零,社會的凋弊喪亂都在其中。
7.君:指李龜年。
創作背景
此詩大概作於公元770年(大曆五年)杜甫在長沙的時候。安史之亂後,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和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而感慨萬千寫下這首詩。
歷史評價
這首七言絕句膾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創作生涯中的絕唱,歷代好評眾多,如清代邵長蘅評價說:「子美七絕,此為壓卷。」《唐宋詩醇》也說,這首詩「言情在筆墨之外,悄然數語,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絕調也。」清代黃生《杜詩說》評論說:「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絕。見風韻於行間,寓感慨於字里。即使龍標(王昌齡)、供奉(李白)操筆,亦無以過。乃知公於此體,非不能為正聲,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絕句為別調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贈別二首
唐代: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譯文
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膠似漆作別卻象無情;只覺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注釋
⑴娉娉裊裊:形容女子體態輕盈美好。十三餘:言其年齡。
⑵豆蔻:據《本草》載,豆蔻花生於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常以比喻處女。
⑶「春風二句」:說繁華的揚州城中,十里長街上有多少歌樓舞榭,珠簾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麗,但都不如這位少女美麗動人。
⑷「多情」一句:意謂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是詩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與在揚州結識的歌妓分別之作。
金谷園
唐代: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譯文
繁華往事,已跟香塵一樣飄蕩無存;流水無情,野草卻年年以碧綠迎春。啼鳥悲鳴,傍晚隨着東風聲聲傳來;落花紛紛,恰似那為石崇墜樓的綠珠美人。
注釋
1、香塵:石崇為教練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鋪象牙床上,使她們踐踏,無跡者賜以珍珠。
2、墜樓人:指石崇愛妾綠珠,曾為石崇墜樓而死。
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譯文
青山隱約綠水悠悠長流,江南深秋草木還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橋,你是否還在聽美人吹簫?
注釋
⑴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屬官。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與韓綽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一作「遙遙」。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謝。
⑷二十四橋:一說為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說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台後,……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這裡指韓綽。一說指揚州歌妓。教:使,令。
(6)簫:一種樂器。
創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此詩是杜牧離開揚州以後,在江南懷念昔日同僚韓綽判官而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大和九年秋或開成元年秋。杜牧在韓綽死後作過《哭韓綽》詩,可見他與韓綽有深厚的友誼。
遣懷
唐代:杜牧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江南一作:江湖;纖細一作:腸斷)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譯文
失意潦倒,攜酒漂泊江湖,沉湎於楚靈王喜好的細腰女子和趙飛燕的輕盈舞姿。揚州十年的縱情聲色,好像一場夢,醒悟回頭,卻在青樓女子這中落得一個薄情的名聲。
注釋
⑴落魄:仕宦潦倒不得意,飄泊江湖。魄一作拓。楚腰:指細腰美女。《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⑵掌中輕: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飛燕外傳》)。
⑶十年:一作三年。
⑷青樓:舊指精美華麗的樓房,也指妓院。薄倖:薄情。
秋夕
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一作:天街;臥看一作:坐看)
譯文
在秋夜裡燭光映照着畫屏,手拿着小羅扇扑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注釋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銀,一作「紅」。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⑶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⑷天階:露天的石階。天,一作「瑤」。
⑸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臥」。牽牛織女星:兩個星座的名字,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人物牽牛和織女。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唐代: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譯文
太平時閒遊有趣卻是無能,閒愛天上孤雲安靜愛山僧。
我願手持旌麾去吳興上任,樂遊原上再望望風雨昭陵。
注釋
⑴吳興:即今浙江省湖州市。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遊覽勝地。
⑵「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閒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於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將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所作。杜牧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軍事家;曾祖杜希望為唐玄宗時的邊塞名將;祖父杜佑則是中唐時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學家,歷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絕佳,而且頗有政治才能,一心想報效國家。他曾在京都長安任吏部員外郎,職位清閒,難有作為。他不想這樣無所事事地虛度年華,所以這次請求外放,得到批准後,便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心情。
赤壁
唐代: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古代兵器)沉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
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注釋
⑴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銷:銷蝕。
⑶將: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淨。
⑸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⑹東風:指三國時期的一個戰役──火燒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後任吳軍大都督,曾參與赤壁之戰並為此戰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銅雀:即銅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台,樓頂里有大銅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⑼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着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譯文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着江水還高唱着《玉樹後庭花》。
注釋
⑴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代均為繁華的游賞之地。
⑵煙:煙霧。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⑸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創作背景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聽見歌女唱《玉樹後庭花》,綺艷輕盪,男女之間互相唱和,歌聲哀傷,是亡國之音。當年陳後主長期沉迷於這種萎靡的生活,視國政為兒戲,終於丟了江山。陳國雖亡,這種靡靡的音樂卻留傳下來,還在秦淮歌女中傳唱,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詩說: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其實這是借題發揮,他譏諷的實際是晚唐政治:群臣們又沉湎於酒色,快步陳後主的後塵了。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興亡感,足見金陵在當時全國政治中心已經移向長安的情況下,影響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後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着那《後庭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般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征人怨/征怨
唐代:柳中庸
(柳中庸(?—約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邊塞詩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為柳宗元族人。大曆年間進士,曾官鴻府戶曹,未就。蕭穎士以女妻之。與弟中行並有文名。與盧綸、李端為詩友。所選《征人怨》是其流傳最廣的一首。《全唐詩》存詩僅13首。其詩以寫邊塞征怨為主,然意氣消沉,無復盛唐氣象。)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譯文
年年歲歲戍守金河保衛玉關,日日夜夜揮舞馬鞭手握刀環。
時屆暮春白雪飄飛歸來塞外,萬里奔波渡過黃河繞過黑山。
注釋
⑴歲歲:年復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關:即甘肅玉門關。
⑵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馬策:馬鞭。刀環:刀柄上的銅環,喻征戰事。
⑶三春:春季的三個月或暮春,此處指暮春。青冢(zhǒng):西漢時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之南,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冢。
⑷黑山:一名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年),當時吐蕃、回鶻多次侵擾唐朝邊境,唐朝西北邊境不甚安定,守邊戰士長期不得歸家。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是為表現一個隸屬於單于都護府的征人的怨情而作。
金陵圖
唐代:韋莊
(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諡文靖。)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故城。
譯文
誰說畫不出六朝古都的傷心事,只不過是那些畫家為了迎合當權者的心態而不畫傷心圖而已。
你看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畫中,枯老的樹木和寒涼的雲朵充滿了整個金陵城。
注釋
⑴金陵:古地名,即今江蘇南京及江寧等地,為六朝故都。
⑵逐:隨,跟隨。《玉篇》:「逐,從也。」這裡可作迎合解。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題畫之作,詩人看了六幅描寫六朝史事的彩繪圖,有感於心,揮筆題下了這首詩。
滁州西澗
唐代:韋應物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譯文
最是喜愛澗邊生長的幽幽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啼唱的黃鸝。
春潮不斷上漲,還夾帶着密密細雨。荒野渡口無人,只有一隻小船悠閒地橫在水面。
注釋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稱上馬河。
⑵獨憐:唯獨喜歡。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樹:枝葉茂密的樹。深,《才調集》作「遠」。樹,《全唐詩》注「有本作『處』」。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橫:指隨意飄浮。
創作背景
一般認為《滁州西澗》這首詩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他時常獨步郊外,滁州西澗便是他常光顧的地方。作者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一天遊覽至滁州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
桃花溪
唐代:張旭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譯文
一座高橋隔着雲煙出現,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
桃花整天隨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注釋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
⑵飛橋:高橋。
⑶石磯:水中積石或水邊突出的岩石、石堆。漁船: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語句。
⑷盡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創作背景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創作於唐玄宗天寶年間。此時唐朝已經由繁盛走向衰敗。張旭寫這首詩時的心境頗似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心境。
寄人
唐代:張泌
(張泌,字子澄,唐末重要作家,生卒年約與韓偓(842-914)相當。)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譯文
別夢中隱約來到了謝家,徘徊在小迴廊欄杆底下。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還為離人照着庭院落花。
注釋
⑴謝家:泛指閨中女子。晉謝奕之女謝道韞、唐李德裕之妾謝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後人多以「謝家」代閨中女子。
⑵「小廊」句:指夢中所見景物。回合:迴環、迴繞。闌:欄杆。
⑶「多情」句:指夢後所見。
⑷離人:這裡指尋夢人。
創作背景
清人李良年《詞壇紀事》云:「張泌仕南唐為內史舍人。初與鄰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詞……後經年不復相見,張夜夢之,寫七絕云云。」根據這條資料以及從這首詩深情婉轉的內容來看,詩人張泌曾與一女子相愛,後來卻彼此分手了。然而詩人對她始終沒有忘懷。但在封建禮教的阻隔下,不能直截痛快地傾吐衷腸,只好借用詩的形式,曲折而又隱約地加以表達,希望她能夠了解自己。這也是題為《寄人》的原因。
題金陵渡
唐代:張祜
(張祜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詩人。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州。
譯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樓,輾轉難眠心中滿懷旅愁。
斜月朦朧江潮正在下落,對岸星火閃閃便是瓜洲。
注釋
⑴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附近。
⑵津:渡口。小山樓:渡口附近小樓,作者住宿之處。
⑶宿:過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當。
⑷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遠處三三兩兩像星星一樣閃爍的火光。
⑸瓜州:在長江北岸,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部,與鎮江市隔江相對,向來是長江南北水運的交通要衝。
鑑賞
這是詩人漫遊江南時寫的一首小詩。張祜夜宿鎮江渡口時,面對長江夜景,以此詩抒寫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現了自己心中的寂寞淒涼。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把美妙如畫的江上夜景描寫得寧靜淒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樓」,此「金陵渡」在鎮江,非指南京。「小山樓」是詩人當時寄居之地。首句點題,開門見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輕靈妥貼,「可」當作「合」解,而比「合」字輕鬆。
這兩句是引子,起筆平淡而輕鬆,接着便很自然地將讀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詩人站在小山樓上遠望夜江,只見天邊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團漆黑的夜江之上,本無所見,而詩人卻在朦朧的西斜月光中,觀賞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極,既有景,又點明了時間——將曉未曉的落潮之際;與上句「一宿」呼應,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與第二句自然地溝連。詩人用筆輕靈而細膩,在精工鏤刻中,又不顯斧鑿之跡,顯得渾然無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煙籠寒水的背景上,忽見遠處有幾點星火閃爍,詩人不由隨口吟出:「兩三星火是瓜洲。」將遠景一點染,這幅美妙的夜江畫也告完成。試看「兩三星火」,用筆何其蕭灑空靈,動人情處不須多,「兩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宜乎以少勝多,點染有致,然而也是實景,那「兩三星火」點綴在斜月朦朧的夜江之上,顯得格外明亮。那個地方「是瓜洲」。這個地名與首句「金陵渡」相應,達到首尾圓合。此外,這三字還蘊藏着詩人的驚喜和慨嘆,傳遞出一種悠遠的情調。
這首詩的境界,清美之至,寧靜之至。那兩三星火與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襯,融成一體,如一幅淡墨山水畫。
贈內人
唐代:張祜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鷺窠。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譯文
月光由宮門移到宮樹梢,媚眼只看那宿鷺的窩巢。
在燈影旁拔下頭上玉釵,挑開燈焰救出撲火飛蛾。
注釋
⑴內人:指宮女。因皇宮又稱大內,故宮女稱內人。
⑵禁門:宮門。
⑶宿鷺:指雙棲之鴛鴦。
⑷紅焰:指燈芯。
創作背景
唐代選入宮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稱「內人」。她們一入深宮內院,就與外界隔絕,被剝奪了自由和人生幸福。這首詩題為「贈內人」,其實並不可能真向她們投贈詩篇,不過藉此題目來馳騁詩人的遐想和遙念而已。
集靈台·其一
唐代:張祜
日光斜照集靈台,紅樹花迎曉露開。
昨夜上皇新授籙,太真含笑入簾來。
注釋
太真:楊貴妃為女道士時號太真,住內太真宮。
譯文
旭日光輝斜照華清宮旁的集靈台,
樹上紅花一朵朵地迎着朝露綻開。
昨夜玄宗剛在這裡為楊玉環授?,
太真滿面笑容地進入珠簾受寵來。
評析
這首詩諷楊玉環了的輕薄。楊玉環原系玄宗十八子壽王瑁的妃子,玄宗召入禁中為女官,號太真,後來大加寵幸,進而冊封為貴妃。集靈台是清靜祀神所在,詩人指出玄宗不該在這裡行道教授給秘文儀式。並指出貴妃在這時「含笑」入內,自願為女道士,配合默契,掩人耳目,足見其輕薄風騷。
集靈台·其二
唐代:張祜
(張祜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詩人。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註解
1、虢國夫人:楊貴妃三姊的封號。
2、平明:天剛亮時。
韻譯
虢國夫人受到皇上的寵恩,
大清早就騎馬進入了宮門。
只嫌脂粉會玷污她的美艷,
淡描蛾眉就進去朝見至尊。
評析
這首諷虢國夫人的驕縱風騷。虢國夫人是楊玉環的三姊,嫁給裴家,是當時名聲極壞的人。她並非「后妃」,卻「承主恩」,而且「騎馬入宮」「朝至尊」。自恃美艷,不施脂粉,足見她的輕佻,也可見玄宗的昏庸。這兩首詩語言頗為含蓄,看似是褒,實則是貶,諷刺深刻,入木三分。
楓橋夜泊/夜泊楓江
唐代:張繼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着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注釋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夥伴。
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麼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
創作背景
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作品誤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據當代人考證,「月落」不是月亮已落或將落未落,而是村莊名或橋名,「烏啼」並非是烏鴉夜啼,而是山名。而「江楓」也不是江邊的楓樹,亦為橋名。於是乎,朦朧的月色、漁火間若隱若現的楓樹以及讓人心動的烏啼都已不復存在,一首流傳千年的古詩竟然變得那麼具體而實在,那幅朦朧靜謐、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秋夜圖也消失殆盡,只剩下一連串村莊名或橋名的羅列。不可否認,我仍然喜歡童年讀到的那種意境和況味,儘管是誤讀。記得多年前曾有一首流行歌曲《濤聲依舊》,歌詞中有這樣的句子:「帶走一盞燈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等等。雖然這是兩件不同的藝術作品,但顯然《濤聲依舊》與《楓橋夜泊》被誤讀的意境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看來,更多的人還是認同那種誤讀的詩意。還有很多人把歌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中的「長亭外」唱成「長城外」。台灣女作家席幕蓉曾經在一篇題為《燕子》的文章中寫過這樣一件事:她的父親喜歡這首歌,也常常哼唱這首歌。而當有一天女兒糾正他說歌中的「長城外」錯了,應該是「長亭外」,他連連說:「怎麼是長亭外?怎麼不是長城外呢?我一直以為是長城外啊,好可惜!我一直以為是長城外,以為寫的是我們的老家……以往這麼多年是聽錯了,好可惜!」是啊,對於那些遊子來說,想到長城自然就想到了故鄉,想到了祖國。(《美麗的錯誤》)但也有的資料上說這些山和橋正是因這首詩而得名的。
鮮為人知的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並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
隴西行四首·其二
唐代:陳陶
(陳陶(約公元812—約885年):字嵩伯,號三教布衣。《全唐詩》卷七百四十五「陳陶」傳作「嶺南(一雲鄱陽,一雲劍浦)人」。然而從其《閩川夢歸》等詩題,以及稱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東南,即閩江上游)一帶山水為「家山」(《投贈福建路羅中丞》)來看,當是劍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嶺南(今廣東廣西一帶)或鄱陽(今江西波陽)只是他的祖籍。早年遊學長安,善天文曆象,尤工詩。舉進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時,隱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縣西),後不知所終。有詩十卷,已散佚,後人輯有《陳嵩伯詩集》一卷。)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春閨一作:深閨)
譯文
唐軍將士誓死橫掃匈奴奮不顧身,
五千身穿錦袍的精兵戰死在胡塵。
真可憐呵那無定河邊成堆的白骨,
還是少婦們夢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注釋
①貂錦:這裡指戰士,指裝備精良的精銳之師。
②無定河:在陝西北部。
③春閨:這裡指戰死者的妻子。
④匈奴:指西北邊境部族。
意境
《隴西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內容寫邊塞戰爭。隴西,即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的地方。這首《隴西行》詩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虛實相對,宛若電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詩情淒楚,吟來潸然淚下。
雜詩
唐代:佚名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註解
1、著:吹入。
2、等是:為何。
3、杜鵑:鳥名,即子規。
韻譯
時令將近寒食,春雨綿綿春草萋萋;
春風過處苗麥搖擺,堤上楊柳依依。
這是為什麼呵,我卻有家歸去不得?
杜鵑呵,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悲啼。
評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的遊子思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台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唐代: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漢族,唐越州(今紹興)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鬢毛衰一作: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着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注釋
(1)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2)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3)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一作「面毛」。衰(cui):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4)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5)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創作背景
賀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
鑑賞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楊衡《對床夜語》詩云:「正是憶山時,復送歸山客。」張籍云:「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盧象《還家詩》云:「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賀知章云:「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
瑤瑟怨
唐代: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艷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譯文
秋夜床蓆冰冷夢也難以做成,天空碧藍如水夜雲像沙樣輕。
雁聲悽厲遠遠地飛過瀟湘去,十二樓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注釋
⑴瑤瑟:玉鑲的華美的瑟。
⑵冰簟:清涼的竹蓆。銀床:指灑滿月光的床。
⑶遠:一作「還」。過:一作「向」。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此代指楚地。
⑷十二樓: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月夜/夜月
唐代:劉方平
(劉方平(758年前後在世),唐朝河南洛陽人。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譯文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裡。北斗星傾斜了,南斗星也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來臨,因為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裡來了。
注釋
⑴更深:古時計算時間,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暗裡。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
⑷闌干:這裡指橫斜的樣子。
⑸南斗:有星六顆。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稱「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新透:第一次透過。
春怨
唐代: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譯文
紗窗外的陽光淡去,黃昏漸漸降臨;
鎖閉華屋,無人看見我悲哀的淚痕。
庭院空曠寂寞,春天景色行將逝盡;
梨花飄落滿地,無情無緒把門關緊。
注釋
金屋:原指漢武帝少時欲金屋藏阿嬌事。這裡指妃嬪所住的華麗宮室。
烏衣巷
唐代: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翻譯
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唯有夕陽斜掛。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注釋
【朱雀橋】在金陵城外,烏衣巷在橋邊。在今南京市東南,在文德橋南岸,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着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後,烏衣巷淪為廢墟。現為民間工藝品的匯集之地。
【烏衣】燕子,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橫跨秦淮河。
【尋常】平常。
【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眾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先後建都於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舊時】晉代。
創作背景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蹟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其中第二首即《烏衣巷》。
和樂天春詞/春詞
唐代: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譯文
濃妝艷抹打扮一新下紅樓,深深庭院春光雖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數新開的花朵,蜻蜓有情飛到了玉簪上頭。
注釋
⑴春詞:春怨之詞。「春詞」為白居易原詩題目。
⑵宜面:脂粉和臉色很勻稱。一作「粉面」。朱樓:髹以紅漆的樓房,多指富貴女子的居所。
⑶蜻蜓:暗指頭上之香。玉搔頭:玉簪,可用來搔頭,故稱。
馬嵬坡
唐代:鄭畋
(鄭畋(823-882),字台文,河南滎陽人,會昌二年(842)進士及第。劉瞻鎮北門,闢為從事。瞻作相,薦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乾符中,以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尋出為鳳翔節度使,拒巢賊有功,授檢校尚書左僕射。詩一卷,。《全唐詩》錄存十六首。性寬厚,能詩文。)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譯文
玄宗返回長安楊貴妃早已死,舊時恩愛難忘國家開始振興。
處死楊妃也是玄宗英明決策,不然就會步陳後主亡國後塵。
注釋
⑴馬嵬(wéi)坡:即馬嵬驛,因晉代名將馬嵬曾在此築城而得名,在今陝西興平市西,為楊貴妃縊死的地方。
⑵回馬:指唐玄宗由蜀還長安。
⑶雲雨:出自宋玉《高唐賦》「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後引申為男女歡愛。此句意謂玄宗、貴妃之間的恩愛雖難忘卻,而國家卻已一新。
⑷景陽宮井: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玄武湖邊。南朝的昏昧陳後主陳叔寶聽說隋兵已經攻進城來,就和寵妃張麗華、孫貴嬪躲在景陽宮井中,結果還是被隋兵俘虜。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誅奸相楊國忠為藉口,突然在范陽起兵。次年六月,叛軍攻占潼關,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攜愛妃楊玉環,倉皇西逃入蜀。途經馬嵬坡時,六軍不發。禁軍將領陳玄禮等對楊氏兄妹專權不滿,殺死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遂請求處死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被迫賜楊貴妃自縊,史稱「馬嵬之變」。鄭畋作為唐僖宗朝在政治上頗有建樹之人,對唐玄宗與楊貴妃之事頗有感慨。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他在鳳翔隴右節度使任上寫下此詩。
寒食/寒食日即事
唐代:韓翃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裡忙着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注釋
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③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官。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④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創作背景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着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已涼
唐代: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血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鬚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譯文
翠綠色的欄杆外繡簾兒低垂,猩紅的屏風上畫着草木花卉。
龍鬚草織成的蓆子鋪上錦褥,天氣已涼卻還未到寒冷時候。
注釋
⑴繡簾:一作「翠簾」。
⑵猩血:一作「猩色」,猩紅色。屏風:一種用來遮擋和做隔斷的東西。畫折枝:一作「畫柘枝」,指圖繪花卉草木。
⑶龍鬚:屬燈心草科,莖可織席。這裡指草蓆。
鑑賞
韓偓《香奩集》裡有許多反映男女情愛的詩歌,這是最為膾炙人口的一篇。其好處全在於藝術構思精巧,筆意含蓄。
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間華麗精緻的臥室。鏡頭由室外逐漸移向室內,透過門前的闌干、當門的簾幕、門內的屏風等一道道障礙,聚影在那張鋪着龍鬚草蓆和織錦被褥的八尺大床上。房間結構安排所顯示出的這種「深而曲」的層次,分明告訴讀者這是一位貴家少婦的金閨繡戶。
布局以外,景物吸引讀者視線的,是那斑駁陸離、穠艷奪目的色彩。翠綠的欄檻,猩紅的畫屏,門帘上的彩繡,被面的錦緞光澤,合組成一派旖旎溫馨的氣象,不僅增添了臥室的華貴勢派,還為主人公的閨情綺思醞釀了合適的氛圍。主人公始終未露面,她在做什麼、想什麼也不得而知。但朱漆屏面上雕繪着的折枝圖,卻不由得使人生發出「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無名氏《金縷衣》)的感嘆。面對這幅畫圖,主人公不可能不有感於自己的逝水流年,而將大好青春同畫中鮮花聯繫起來加以比較、思索,更何況而今又到了一年當中季節轉換的時候。門前簾幕低垂,簟席上增加被褥,表明暑熱已退,秋涼剛降。這樣的時刻最容易勾起人們對光陰消逝的感觸,在主人公的心靈上又將激起陣陣波瀾。詩篇結尾用重筆點出「已涼天氣未寒時」的時令變化,當然不會出於無意。配上床蓆、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圖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閨寂寞之中渴望愛情的情懷,也就隱約可見了。
通篇沒有一個字涉及「情」,甚至沒有一個字觸及「人」,純然藉助環境景物來渲染人的情思,供讀者玩味。這類命意曲折、用筆委婉的情詩,在唐人詩中還是不多見的。這首小詩之所以廣為傳誦,原因或在於此。無論從題材旨趣,還是從手法、風格上講,這首小詩都開啟了五代兩宋閨情詞縟麗婉約的先河。
宮詞
唐代:顧況
(顧況(生卒年不詳),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漢族,唐朝海鹽人,(今在浙江海寧境內)人。唐代詩人、畫家、鑑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有《華陽集》行世。)
長樂宮連上苑春,玉樓金殿艷歌新。
君門一入無由出,唯有宮鶯得見人。
文譯
長樂宮與後花園正是春意盎然,嵌玉的樓台與鑲金的宮殿每日都有新的賦艷詞的曲。
宮女歌姬只要一進入皇帝的宮門便不能再出來,宮中也就只有黃鶯兒能夠出外見人了。
作品評析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理,多少年輕女子被掠((美名其曰「選」)進皇宮,終身禁錮於宮牆之內,青春活活葬送.這是古代女子的悲劇。古典詩歌中描寫宮廷生活的「宮詞」,常取此為題材,為不幸的宮女傾訴苦衷。武衍這首宮詞,以深惋之筆,借景托情,描寫宮女被禁錮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
詩從描寫宮苑春色起筆。春天是萬紫千紅的季節,可是宮苑裡卻「春色沉沉」,一片沉寂;只有那雪白的梨花飄舞於闌干階砌,更顯宮禁之淒涼。建章,漢宮名,後泛指宮苑。「春色」,是妙語雙關,既是指自然美,也是喻宮女的青春。「鎖」,則是詩眼。滿庭春色,閉鎖於高牆之內,無由泄漏;宮女的年華也鎖於重門之內,白白消逝。由這「鎖」字自然地引出下面兩句:「唯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牆。」「出宮牆」,這是宮女的願望,因此那落花「飛舞出宮牆」的眼前之景,特別觸動她們的心,她們恨不得立即變成落花,飛舞而出.落花在這裡不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對比襯托作用:落花飛出,無從禁止,而自己身鎖重門,插翅也難飛,人不如花。「唯有」一句,更暗示宮禁森嚴,無處不戒備。「禁」字與上句的「鎖」字相呼應,更烘托出宮女的不自由.
此詩構思精巧,寫宮女之怨,但並未點出宮女,也沒有着一「怨」字,只勾勒出特定的情態和氣氛,引起讀者必然的聯想,使讀者「由其所寫之景物而觀其未寫的景物,據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識未道之情事」,有心領神會之妙.此外詩人以比和賦相結合.以春色喻佳人之年華,以落紅飛舞出宮牆反襯宮女的身不由己,這是「比」的手法.後兩句用「唯有」、「盡教」等字眼直抒胸臆,又是「賦」的手法。詩意既婉曲又顯豁,很有唐人風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代: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
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方。
你我命運何等相仿,奔波仕途,遠離家鄉。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不覺遙遠。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一樣。
岔道分手,實在不用兒女情長,淚灑衣裳。
注釋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闕(què)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陝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裡泛指蜀川。輔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全句意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是說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⑷君:對人的尊稱,相當於「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⑺天涯:天邊,這裡比喻極遠的地方。比鄰:並鄰,近鄰。
⑻無為:無須、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
⑼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意思是揮淚告別。
創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
一個平台的壯大,源於自身的實力,也源於萬千擁護者的鼎力相助。感謝您對本平台的認可和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們持續前行的動力!
(所得贊助資金將用於平台維護、活動支出等)
評論列表
我一閨蜜諮詢過,很專業也很靠譜,是一家權威諮詢機構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