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腦的不完美,如何實現腦力突圍

情感導師 866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今天要為你解讀一本非常有趣的科普書,叫《怪誕腦科學》。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本書的主題,那就是「人類的大腦為什麼那麼不靠譜」。

你可能會說,不對啊,我們都說人類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人類擁有自然界最聰明的頭腦,正是憑藉大腦的絕對優勢,人類才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創造了璀璨的文明,怎麼能說人的大腦「不靠譜」呢?

面對大腦的不完美,如何實現腦力突圍 怪誕腦科學 戰勝焦慮、混亂、拖延的自控術 京東 ¥33.8 購買

別急,這本書不是要否認大腦所創造出來的成就,而是想說,雖然我們的大腦很了不起,但它並不是一件設計完美的作品,而是有許許多多天然的不足,這些不足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麻煩和痛苦。

比如說,我們大腦的記憶力就很有限,會經常忘事兒,有時候還是一些重要的大事。就算是世界記憶大師,也不能做到像電腦一樣,把所有信息都記得絕對牢靠,可以隨時調取。又比如,我們頭腦里的觀念,很容易被各種無關緊要的信息所吸引和左右,我們並不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樣,總是能保持理性和良好的判斷力。再比如,我們很容易走神,很容易情緒失控,還總喜歡拖延,缺乏自制力,缺乏遠見。

這些情況都很常見,但一直以來,我們會把這些現象歸結為性格、習慣或者智力方面的原因,從來沒有去想過,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本身存在缺陷,是大腦這個「硬件」在「出廠」的時候就不夠完美。

確實,要承認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我們最不喜歡聽到的一句評價,就是「你腦子有問題」。但是,進化論告訴我們,我們的身體是一點點進化而來的,而不是由某個全知全能的神設計出來的。大自然的進化是沒有方向的,它並不保證一定產生最優的結果,而且,生物進化的速度,可能趕不上環境變化的速度。因此,在我們的身體裡,可能會殘留一些不符合當下環境需要的東西,它只是一個次優的選擇,而不是一個完美的方案。

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舉幾個例子:比如,為了直立行走,我們的脊柱要承擔起上半身的全部重量,所以我們很容易腰酸背痛,顯然,脊柱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器官。又比如,智齒本來是在人的牙齒過度磨損之後,長出來填補空缺用的,但是,隨着食物加工的精細化,人的牙齒磨損越來越少,智齒不僅成為多餘,還可能讓人疼痛難忍,這也是一個明顯的「硬傷」。再比如,人的體毛和尾椎骨,這兩樣東西,在進化論的鼻祖達爾文看來,也都是「毫無用處或基本無用」的部件。

既然人的其他器官都可能存在缺陷,那麼,人的大腦存在缺陷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本書的作者蓋瑞·馬庫斯是美國心理學和腦科學方面的專家,現任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曾師從著名的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在這本《怪誕腦科學》裡,他從記憶、信念、選擇、語言、快樂和精神崩潰六個維度,論證了人的大腦的各種不靠譜。

他把人的大腦比作一台克魯機,英文kluge的音譯,啥叫克魯機呢?它原指由一些不配套的元件拼湊而成的計算機,它雖然也能湊合着用,但並不完美。作者認為,人的大腦就是這樣一台克魯機,它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用各種材料笨拙地組裝起來的。它雖然很聰明,但並不完美,也不完全可靠。

認識到大腦的不完美,對我們有什麼用呢?它會讓我們更深刻地意識到學習和思考的重要性,並且更注重思維方法的訓練,這也正是我們讀這本書的意義。

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啟一段奇妙的腦科學之旅,重新認識一下自己的大腦。今天的音頻,我會為你挑選四個最重要的維度,來解讀這本書,分別是記憶、信念、選擇和快樂。

第一部分

第一個維度是記憶。

相信你肯定深有體會,覺得自己的記憶力很有限,尤其當年紀越大,記憶力就越退化。比如,隨便問你幾個問題:你前天早餐吃的是什麼,你能馬上想起來嗎?你家裡每個家庭成員的手機號碼,你都能記住嗎?你在中學時反覆背誦過的那些課文、歷史年份,還有數理化公式,你都還記得嗎?你會不會在跟人聊天的時候,突然想不起一個本來很熟悉的人名或者地名?你會不會經常丟三落四,比如出門忘記帶鑰匙、錢包,或者經常找不見某樣東西?

怎麼樣?有沒有被這些問題戳中?不過,不要急着說自己糊塗、馬虎,因為這些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在所有人身上都發生過,我們的記憶天生就是有缺陷的。我們經常想不起一些事,而且,時間隔得越久,就越想不起來。同時,我們的記憶還特別容易被干擾,你以為你記得很準,但實際上可能時間、地點、人物、場景都給記混了。

那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人的記憶不能像電腦一樣,把所有看到、聽到、接觸到的信息都分門別類地儲存起來,等到要用的時候再隨時調取呢?

這就要說到人腦和電腦存儲方式的差異。作者說,電腦的存儲方式是「郵政編碼式的記憶」,也就是說,每項信息都被分配到一個特定的位置存儲,每個位置都有一個編號,就像郵政編碼一樣,信息和位置是一一對應的。當要用到某個信息的時候,直接到那個位置去調取就行了。

但是,人腦的記憶機制完全不一樣。我們沒有一套電腦那樣的編碼系統,我們只是大概知道,大腦的哪些區域跟記憶有關,而某個信息具體儲存在大腦深處的哪個位置,沒有人能搞清楚。頭腦里儲存的信息和位置,不是一一對應的。那麼,我們要想起某件事情、喚醒對特定內容的記憶,要怎麼辦呢?通常需要藉助一些背景線索,所以,作者把人腦的記憶稱作「背景關聯記憶」。

作者認為,「背景關聯記憶」是大自然為了彌補自己沒能進化出「郵政編碼系統」,而粗製濫造出來的一套替代方案。那麼,這種「背景關聯記憶」有什麼特點呢?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是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如果我們在海邊,就更容易想起跟海洋有關的知識;在廚房,就更容易想起跟烹飪有關的知識;回到家鄉,就更容易想起童年往事。甚至我們看到一個熟悉的物件,聽到熟悉的聲音,嘗到熟悉的味道,都可能讓我們的記憶馬上復甦。就好像記憶有一個開關,熟悉的環境能讓這個開關迅速開啟。其實,我們中國的很多成語,都體現了這種由環境激發記憶的特點,比如「觸景生情」「睹物思人」等等。

因為記憶有這個特點,所以,我們的情緒和行動很容易被外在的環境所影響——好的環境會讓你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行動,而壞的環境則會讓你意志消沉、情緒低迷。所以,當你陷入壞情緒的時候,可以試着換個環境,那會讓你好受很多。

個人記憶是這樣,國家和民族記憶同樣如此。比如,美國有漫長的種族歧視歷史,為什麼難以根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歷史記憶會讓人形成思維定勢。當白人看到黑人的時候,會自動聯想起對黑人的種種偏見,即便他不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也會受到相關歷史文化的影響,隱性的歧視始終難以根除。

背景關聯記憶的第二個特點,是會對信息進行優先級排序。人的大腦不會像計算機那樣平等地處理所有信息,而是把常見的和近期出現過的信息放在前面,因為這些信息可能恰好就是我們最需要的。 這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幫我們大大節省了檢索信息的時間和精力。要知道,大腦神經元處理信息的速度,只有計算機芯片的幾百萬分之一。有了優先級的排序,我們就不需要把頭腦里的全部信息都檢索一遍,而是可以從排在最前面的常用信息開始。

但是,在節省時間和精力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付出代價,那就是要犧牲記憶的準確性。我們的記憶常常會相互干擾、混成一片。為什麼我們記不清前天早餐吃的是什麼?就是因為「早餐」這個線索太有限,它太容易和昨天或今天的早餐搞混了。

理想的記憶應該是「過目不忘」,但事實上,沒有人能真的做到。我們需要死記硬背,需要抵抗記憶衰減的規律,還需要調整生活方式來適應記憶的局限性,比如把鑰匙放在同一個地方,每次出門前檢查一遍要帶的東西,這些都是為了對抗記憶的不靠譜。

第二部分

好,說完記憶,咱們再來說說第二個維度——信念。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信念堅定的人嗎?咱們不妨來做個小測試,我讀一段話,你看這段話說得像不像你。請注意聽!

「你需要來自他人的喜歡和讚賞,卻常常對自己很挑剔。雖然你有一些人格缺陷,但自己一般還是能夠對它們進行彌補。你還擁有很多尚未開發的潛能,這些潛能還沒來得及轉化成自身的優勢。你表面上看起來具有自律精神,但內心卻常常充滿焦慮和不安。」

讀完了,你有沒有感覺每句話都說得特別准,覺得就是在說你自己?如果我告訴你這就是某個星座的人的特點,這就是某個生肖或者血型的人的特點,你會不會覺得恍然大悟,「哦,原來這個星座/這個生肖的人是這樣?」

其實,這是一位叫福瑞爾的心理學家,模仿那些對星座特點的描述,設計的一段文字,你可以打開文稿再細看一下。你會發現,這些描述都是很籠統、模糊的一般性描述。但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這些話簡直就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呢?福瑞爾說,這是因為我們對它進行了過度解讀。尤其當這些描述里還包括幾個積極正面的個性的時候,我們就更容易受騙上當。

你看,人的信念其實很容易被影響。作者說,信念跟人的語言一樣,很晚才進化出來。儘管我們的認知系統功能強大,但是,我們很容易被操縱、被煽動,我們容易輕信他人,容易受到迷信和謠言的蠱惑。我們經常說不清楚自己的某種信念到底是怎麼來的,而更糟糕的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很多無關的信息對我們的想法和行為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書里列舉了很多心理效應,都能說明這個問題,我說說其中三個。

第一個叫「光圈效應」,也就是愛屋及烏。如果我們對某個人的某一方面有好感,通常會自動地對他在其他方面都給出正面評價。為什麼企業要請明星代言?就是利用這種光圈效應。相反,如果你不喜歡某個人,你可能就會把這個人的所有方面都徹底否定。而這種好感或惡感的產生,可能沒有任何說得通的道理,有時僅僅因為長相就能影響你的判斷。

雖然我們常說不要以貌取人,但實際上大家都在看臉,顏值高的人在求職面試、工作晉升方面,都可能獲得更多機會,這也就是所謂的「顏值正義」。

第二種心理效應叫「聚焦錯覺」,因為你關注某個方面,你就以為其他方面都跟它相關。比如,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去採訪兩組大學生,問他們兩個問題,一個是「你覺得自己幸福嗎」,另一個是「你上個月有過幾次約會」。但是,問的時候,兩個問題的順序不同。對第一組,先問是否幸福,再問約會次數,結果發現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好像沒什麼關聯。也就是說,覺得幸福的人可能約會次數不多,而約會次數多的人可能感到不幸福。但是,對第二組,問的時候把這兩個問題的順序調換了一下,就得出了不一樣的結果。被問的人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愛情生活上,約會很多的人覺得自己很幸福,而沒什麼約會的人則有些憂傷。

你看,當一個人的注意力被引向了某一個點,他就很容易被操縱、被忽悠。

第三種效應是「心理污染」,我們會被一些毫不相干的信息牽着鼻子走。比如,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讓受試者轉動一個幸運飛輪,飛輪上標着從1到100的數字刻度,然後,問他們一個和飛輪的旋轉結果毫不相干的問題:非洲國家的數量,在聯合國成員國里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一般人都不知道確切的答案,只能靠猜。但有意思的是,那些把飛輪轉出更大數字的人,他們猜出來的結果比例數也更大,而那些轉出更小數字的人,猜出來的比例數也更小。你看,他們的想法輕而易舉地就被帶偏了。

這些心理效應說明什麼呢?我想至少可以給我們兩點啟發:一是要懂得我們內心的自我意識其實很薄弱,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我們的思想觀念很容易被一些人或組織操縱,對此我們應保持警惕。另一方面,我們要養成自省的習慣,要多去想一想,我們腦海里的觀念是否真的經得起推敲,它會不會是一種偏見。

很多政治對抗、宗教衝突、家庭矛盾,都是源於觀念的差異,而差異的產生,很可能是因為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事實,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另一些事實。有時候,用一種局外人的視角來看問題,會讓我們更客觀、公正和理性。

第三部分

好,說完人的信念如何不理性,咱們再來說說第三個維度——選擇。

人的選擇同樣存在大量的不理性,咱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有人給幾個4歲左右的孩子提供兩種選擇:一種是現在馬上就可以吃一塊棉花糖,另一種是要等實驗者回來,孩子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但實驗者沒說什麼時候回來。然後,就把這些小孩留在那裡,觀察他們怎麼辦。結果,有幾個孩子在他剛一離開後,就把糖吃了。大多數孩子還是希望得到更大的獎勵,於是選擇等待,但是等待的過程非常難熬,結果將近一半的孩子,還是在20分鐘內把糖吃了。只有少數孩子忍到最後,等到大人回來,獲得了獎勵。

你可能會說,這是小孩缺乏自制力、抵擋不住誘惑,我們成年人不會這樣。嗯,面對一塊棉花糖,我們確實能抵擋住誘惑,但是,如果把誘惑變大呢?比如,如果問一個成年人,你願意馬上得到100元,還是三年之後得到300元?可能一大半的人,都寧願馬上就得到100元。

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有人問他,你的投資理財方法其實很簡單,找到一家好公司,然後持有他們的股票幾十年,就能賺大錢,看起來人人都可以學,但為什麼很少有人像你一樣有錢?巴菲特說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他說,「因為很少有人願意慢慢變得有錢。」

我們大多數人都急於求成,往往明知道該怎麼選擇,但就是做不到。比如,成年人一邊想擁有好身材,一邊難以控制食慾,不願意去健身;一邊想趕緊完成工作,一邊還在刷手機摸魚。書里還舉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例子,一個犯人被判監禁90天,他竟然在第89天的時候試圖越獄,就連一天也等不了。

人為什麼會這麼短視,只看重眼前,而忘記了未來呢?這還是因為我們大腦的缺陷。

這裡需要介紹一對重要的概念。作者認為,人類的大腦由兩套不同的系統組成,這兩套系統形成的時期和功能都不一樣。一套是古老的祖傳系統,又叫反射系統,這套系統在幾億年前的恐龍時代就已經產生了,它主要掌管着呼吸、平衡、警覺,還有協調對視覺、聽覺的反射。這套系統能自動快速地工作,保證了動物覓食、避險之類的求生本能,在危急時刻能不假思索地迅速作出反應。另一套叫慎思系統,這套系統進化出來的時間很晚,控制這個系統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前腦。像人類的語言、複雜的文化,以及深思熟慮的推理能力,都是依靠慎思系統,它可能是在過去5萬年才產生的。

祖傳系統是直覺的、無意識的,而慎思系統是需要主動控制、有意識進行的,這兩套系統相互配合,但祖傳系統形成的時間更久遠,它經常會占主導地位。人之所以無法抵擋眼前的誘惑,就是因為祖傳系統在起作用,看到食物就要吃,追求即時的快感,追求眼前的利益,這源於一種古老的本能。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任何物資的獲得都是即時的,不需要有長遠的規劃。進入農業社會以後,人類才逐漸培養起獲得延時回報的習慣,才會對未來有預期,對此我在《工作的意義》那本書的聽書稿里有詳細介紹,你可以找來聽聽。

當然,人在選擇上的不理性,遠不止於此。咱們再舉幾個好玩的例子。

比如,有一台原價100元的微波爐,現在降價30元出售,但是需要你坐一趟公交車去買,你願意去嗎?只要你有買微波爐的需求,你很可能會願意去。現在有一台原價1000元的電視機,現在也是降價30元出售,同樣需要坐一趟公交車去買,而且距離一樣遠,你願意去嗎?可能很多人就不願意了。這是為什麼呢?你可能會說,因為30元相對100元,是降價了30%,而相對於1000元,只降了3%,比例並沒有降多少。

但是,這真的是一個理性選擇嗎?降價的比例跟你節省的錢的多少,其實沒有任何關係,不管是買微波爐,還是買電視機,你都是節省了30元。你在做這個選擇的時候,考慮的因素應該只有一個,那就是時間成本,現在時間成本一樣,如果你是一個理性人,那就應該跑這一趟。

為什麼人會更關注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呢?作者說,這是因為所有脊椎動物對數字天生就擁有一套「近似系統」,這個系統讓它們可以區分多和少的概念。在它們的主觀感覺中,1和2之間的差別,似乎比101和102之間的差別更大。很多心智系統就是基於這種原則構建出來的,我們人類的大腦,也繼承了這樣一套不夠理性的系統。

再舉個例子。你看上了一件大衣,標價1000元,你討價還價之後,老闆以700元的價格賣給你,你覺得自己很走運,撿了個便宜。但如果老闆開價就是700元,謝絕還價,你可能會氣呼呼地轉身就走。你看,同樣是700元,前一種你就買了,後一種你就沒買,從經濟計算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不理性的選擇。

如果你了解行為經濟學的話,可能知道,這是「價格錨定」的心理在起作用。類似的,這本書里還提到「沉沒成本」「心理定格」等因素,都會影響我們的選擇。比如,我們不願接受「死亡稅」,但換成「遺產稅」就覺得可以接受;又比如說,我們描述一個社區「犯罪率達到7%」可能會引起不安,但如果說「無犯罪率達到93%」,則會讓人感覺很安全。

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跟先前提到的背景關聯記憶有關。「死亡」「犯罪」都會引起我們不好的聯想,會讓我們產生排斥,換成一個中性或正面的詞以後,其實內容本質並沒有變,但我們就是更容易接受,這也是一種怪誕心理。

第四部分

好,最後,咱們再來說說快樂。

人類跟其他動物相比,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人非常注重快樂,想要尋求幸福,似乎人生的全部目標就是如此。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快樂是我們生活的嚮導,沒有它的存在,物種就不會繁衍生息。」

雖然自然界也有其他動物喜歡玩樂,但沒有哪個物種會像人類這樣遊手好閒,發明了那麼多尋歡作樂的方式。我們會在無關生育的性行為上花費大量時間,會看電視、玩遊戲、聽音樂、辦體育比賽、搞綜藝節目,還會對煙酒上癮。

我們為追求快樂,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製造了各種讓我們精神愉悅、情緒高昂的東西,但是,很多時候,這種快樂只能維持片刻,之後,我們很快就會回到先前的情緒狀態。那麼,快樂到底是一種理想的進化產物,還是同樣具有某些缺陷呢?恐怕是後者。

比如,有時候,我們明明有非常緊急的工作要做,但還是會無所事事地四處閒逛,或者在手機上刷新聞、看視頻,因為我們就喜歡各種八卦新聞,就喜歡尋求刺激。我們明知道吃糖太多不利於健康,但還是會忍不住被美味的糕點、零食誘惑,因為甜味能帶來身體的愉悅。這也是不顧長遠利益,只顧眼前的表現。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們一方面拼命想獲得一些東西,但是,在真正獲得之後,快樂的時間會非常短暫。比如,書里講到,在美國的大學,要獲得終身教職很不容易,很多學者拼盡全力就是想獲得一張終身聘書。但有意思的是,真正得到聘書的教授,一開始也會欣喜若狂,但這種幸福感並不會持續太久,他們很快就會為其他事而煩惱憂愁。同樣的道理,沒有得到終身聘書的教授,往往一開始很失落,但這種痛苦的感覺也持續不了多久。

作者說,雖然人們都在為過上更幸福的生活拼命賺錢,但是,經濟水平跟幸福指數並不是呈正相關。書里提到,雖然日本家庭的平均收入在1958年到1987年增長了5倍,但人們的幸福感幾乎沒有變化,這表明增加的只是財富,而非幸福指數。

為什麼會這樣?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你剛買了一雙新鞋,你會很興奮,幸福感飆升,會每天擦拭,生怕上面有半個污點。但過不了太長時間,你就會感覺這雙鞋其實也沒什麼,被人家踩一腳也沒那麼在意,新鞋帶給你的幸福感很快就消失了。所以作者說,物質財富的增加,可能對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很有限。

關於快樂,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認知失調。比如,上世紀50年代,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讓一群大學生完成一個單調乏味的任務,把一些圖釘釘到一塊平板的小洞裡。有的人可以獲得優厚的報酬,有20美元,這在當時算是一大筆錢,而有的人只能拿到區區1美元。釘完之後,實驗人員問這些大學生有多喜歡這份差事。結果出人意料,那些得錢更多的大學生,因為他們已經獲得了可觀的經濟回報,所以大方地承認這個工作其實很無聊。而那些只拿到1美元報酬的大學生,反而說工作很有意思,這其實有點類似於阿Q的「精神勝利法」,他們想象着把圖釘釘進洞裡很有意思,不願承認做這份差事其實是在浪費時間。

你看,這就是一種認知失調,作者對這個實驗的總結很精闢,他說:「我們盡一切努力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活得開心舒服,但如果這有悖於事實真相的話,那我們又隨時準備欺騙自己。」

結語

好,最後總結一下,這本《怪誕腦科學》講了我們人類大腦的各種不靠譜,我主要選取了記憶、信念、選擇和快樂四個維度,來為你介紹。

我們看到,人類的大腦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並不完美。我們的記憶是有限的,只能靠背景關聯記憶,會很容易遺忘。我們的信念很容易被各種外在因素干擾,我們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樣有主見。我們的選擇也經常會很盲目、很不理性,會被各種無關緊要的東西迷惑。而我們在追求快樂的時候,會經常忘記更長遠的目標。快樂的體驗總是很短暫,而當事實不太如意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自我欺騙。

面對各種不完美,我們要怎麼做呢?作者在書的最後列出了13條建議:比如,儘可能周全地考慮有沒有其他可行的選項,養成冷靜客觀考量證據的習慣;重新界定問題,對每個問題儘量以不同的方式來提問,進行逆向思維的訓練,避免認知的偏差;要始終牢記,相關關係不等於因果關係;在身心疲憊的時候,儘量不去做重要的決定;除了設定目標,還要設定應變方案,就是當你做不到的時候,你要怎麼處理。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和自己保持距離」,不要只顧着當下的利益和一時的快樂,要經常問自己:相對於我的長期目標而言,我是否對當前的目標看得太重?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的認知缺陷,但讀了這本書之後,你會知道哪些缺陷是值得去修補的,哪些是大腦本身的不完美。承認我們的局限,在該進取時進取,在該妥協時妥協,在該補救時補救,這才有可能戰勝先天的不足,活出更通透的人生。

評論列表

頭像
2023-12-25 20:12:34

確實不錯,挽回了不少瀕臨離婚的家庭!

頭像
2023-10-06 15:10:03

可以幫助複合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