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時代倒計時!執政16年訪華13次曾締造德國黃金時代仍留兩大遺憾!

情感導師 9085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在9月26日舉行的德國聯邦議會選舉之後,新一屆德國執政黨和政府領導人將會產生,屆時德國總理默克爾將為自己16年的職業生涯畫上句號。

  她曾連續10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有權力的女性,是歐洲的「中流砥柱」,帶領德國度過重重危機。

默克爾時代倒計時!執政16年訪華13次曾締造德國黃金時代仍留兩大遺憾!

  分析普遍認為,默克爾絕不是黯然離場,她有屬於自己的歷史光環。

  在「默克爾時代」謝幕之際,《國際金融報》推出專題報道,通過多角度回顧這位「鐵娘子」給德國、歐洲以及整個世界帶來的影響。

  「小女孩」的蛻變

  1963年的一天,9歲的安格拉·卡斯納(Angela Kasner)坐在一塊3米長的跳水板邊緣,嚇得手足無措。

  她的同學在泳池邊向上望着,而安格拉·卡斯納盯着游泳池看了足足45分鐘。她在猶豫,是否要跳下去。幸好,下課鈴聲解救了她。

  「我就是這樣,不是特別勇敢。」安格拉·卡斯納後來這樣自我評價,「我總是需要一段時間來權衡風險。」

  安格拉·卡斯納自己可能也無法預料,若干年後,不是「特別勇敢」的自己成為了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人。

  原姓卡斯納的她經歷過兩段婚姻,在1977年首次結婚后冠上夫姓,改叫安格拉·默克爾。而這個名字成為21世紀世界政治舞台上極其響亮的存在。

  默克爾長期以來處於世界政治的頂端。她為世界講述了一名沒有政治關係網的東德女性,在一個曾由男性掌控的政黨內出人頭地的故事。她自2005年出任總理,帶領德國走過16個年頭,是該國史上第一位女總理。默克爾或將超越科爾成為二戰後德國在職時間最長的政府首腦。

  東德小女孩

  默克爾出生於西德漢堡,她3個月大時,父親接到教會任命,舉家移居東德小鎮滕普林。

  在東德,默克爾接受教育成長,並度過35年。

  她的強項是俄語和數學,其後入讀萊比錫大學,之後在原民主德國科學院物理化學中心研究所工作,並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在此期間,默克爾遇見了她的第一任丈夫烏爾里希·默克爾。烏爾里希·默克爾回憶說:「安格拉引起我的注意,因為她是一個非常友好、開放和自然的女孩。」

  那時的默克爾一心想做科學家。但柏林牆在1989年倒下,成為35歲默克爾人生的轉折點。「那裡曾只有一堵黑暗的牆,一道門突然打開了。」從此,她由科研轉道從政。

  默克爾的前夫說:「有一天她收拾了她所有的衣物,搬出了我們共同居住的10平米小房間。她帶走了洗衣機,給我留下家具。」

  默克爾積極從政,並大有起色。先是成為「民主覺醒」的成員,後又加入基民盟,再後來便是她遇到了她的伯樂——基民盟主席、前總理科爾。在科爾那裡,默克爾是他人前人後總要叫上的「我的小姑娘」。由於受到科爾青睞,默克爾平步青雲,很快就步入德國政壇高層,直至成為總理。

  默克爾的仕途在上世紀90年代一帆風順,1990年她成為聯邦議員。儘管作為來自東德的公民在基民盟內部人脈不廣、政治經驗不豐富,她仍然成為科爾總理內閣的婦女青年部部長。4年後,她又擔任了環保部長,曾參與規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工作。

  朔伊布勒成為基民盟新主席後,默克爾於1998年出任基民盟總幹事,4年後成為基民盟主席。2005年成為德國首位女總理,取代了本希望繼續留任的施羅德。

  在此之前的2000年,科爾捲入政治獻金醜聞,默克爾「倒戈」要求科爾下台,並繼任基民盟主席,這導致科爾一家對此耿耿於懷。2017年的一次媒體採訪中,科爾的長子表示,默克爾的政治行為對他母親的自殺起了重要作用。他說,他母親對默克爾當年在科爾醜聞中的所作所為非常失望,感覺遭到「背叛」。

  德國「媽媽」

  在德國,默克爾有一個聽起來備感溫情,也有些別有意味的稱號——「媽媽」。德國女作家尤麗·澤還專門為默克爾寫了一個名為「媽媽」的劇本。

  曾有報道稱,默克爾的「媽媽」綽號是德國經濟部部長邁克爾·格羅斯起的,格羅斯比默克爾大10歲,但當面對默克爾母親般的責備時,他就突然變成小男孩。

  「媽媽」一般的默克爾屢次帶領德國渡過一個接一個重大危機: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難民危機、烏克蘭危機、抗疫危機等,也因此獲得「危機總理」之稱。

  金融危機中,默克爾政府「以舊換新補貼」,增加了短時工作崗位,從而緩衝了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歐元危機中,默克爾政府一方面迫使債台高築的國家走上財政精簡與改革的道路,另一方面出台規模浩大的援救計劃,德國對其他國家債務的擔保程度極大提高。

  難民危機中,默克爾決定讓德國接收滯留在布達佩斯的難民。這激發了人們的抵抗情緒、種族主義思想以及對「外來人」的憎恨,導致她的職業生涯走向下坡路。

  氣候問題上,在2005年默克爾的第一個政府聲明中無半點跡象。然而,她卻迅速成了「氣候總理」。2007年上半年,德國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並是當年的八國集團主席。氣候是默克爾的主題,3月的歐盟柏林特別峰會和6月的八國集團海利根達姆(Heiligendamm)峰會達成了關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實質性決定。在《京都議定書》簽署10年後,她重返這座日本城市。在大會上,她告誡國際社會全力應對全球變暖:「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那我們就只能眼看着氣候發生巨變。」

  2020年,默克爾執政的最後一個完整年,新冠疫情出現。這一年,默克爾留下了許多戰鬥的足跡,但新冠疫情仍未被擊敗。抗擊疫情的鬥爭拖得越久,這位總理就越顯得式微。

  今年7月22日,默克爾最後一次以總理身份出席了夏季記者會,在回顧16年任期時說,「生活中如果沒有危機,當然會更容易,但當危機出現時,就必須加以應對。政治的任務就是克服危機。」

  歐盟「保姆」

  默克爾上台時,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什還在白宮,英國前任首相托尼·布萊爾穩坐唐寧街10號,時任澳大利亞總理約翰·霍華德還手拿基里比利宮的鑰匙。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風雲人物如流水般走下政治舞台,只有默克爾留了下來。

  在很多人看來,默克爾的個人貢獻不僅在德國內,她的政治修為也衍生至歐洲國家聯盟,因為她極力鞏固歐盟,從而讓德國從中受益。

  在歐債、難民、新冠病毒及英國「脫歐」等課題上,她都確保歐盟一體的運作獲得保障,也讓歐盟各國不會因為成員國的問題牽連,她是「歐洲保姆」。

  默克爾使自己成為歐盟不可或缺的人,她精通信息處理,精細於各方關係,並擁有近乎超人的談判耐力。

  默克爾在重要的時候把歐洲團結在一起,無論是在烏克蘭問題上,還是英國「脫歐」問題上。她仍在領導聯盟同意為疫情後復甦基金聯合借款。

  但人無完人,默克爾也曾遭遇批評。2015年-2016年,她在邊境政策和與土耳其談判方面的單邊主義激怒了她的合作夥伴,加深了東西方的分裂。許多人還認為,她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來抵制波蘭和匈牙利的獨裁傾向。

  一些並不認同默克爾的人說,默克爾總是在最後一刻發力,她通常只是在儘可能長時間地逃避決策後才採取行動。她優柔寡斷,並無所作為。

  但更多人表示,未來默克爾的缺席將在歐洲留下空白,因為這一地區的政治變得更加複雜,利益平衡也越來越少。並且,默克爾無可替代。

  「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人能取代默克爾。默克爾在16年的時間裡建立了自己的聲譽和政治影響力。」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普列林說,「而且我認為,僅就經驗和政治分量而言,歐洲的領導人都無法步她的後塵。」

  政治「遺產」

  在今年7月默克爾任內最後一次夏季記者會上,她向各國記者回顧了過去16年的功過得失。

  默克爾先後帶領德國應對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2015年難民危機、氣候變化和新冠疫情五場危機,是名副其實的「危機管理者」,但她也提及自己在應對氣候變化和難民政策等方面的遺憾。

  默克爾也是西方國家和中國之間對話的關鍵人物。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她在任期間訪問了這個國家(中國)13次,比任何其他西方大國領導人都多」。

  而如今,隨着德國新一屆政府的組建,「默克爾時代」即將劃上句號。

  黃金十年

  法國《解放報》在系列專列報道中指出,對於整整一代德國人來說,默克爾代表着永恆,如同英國女王一般。他們是在「默克爾時代」下長大的,稱她為Mutti。

  Mutti,源自德語「母親」(Mutter),起初,是政治對手送給她的諷刺,後來變成了德國人對默克爾的暱稱。

  「母親」這個稱號也十分符合默克爾嚴謹、務實、低調、不善言辭卻極具親和力的政治形象。

  工作中,默克爾常年穿着款型不變的彩色制服上衣,下着黑褲,不追求浮誇和奢侈;生活里,她獨自去超市購物,沒有陪同人員,此前連續9年假期在意大利南蒂羅爾山區徒步。

  無數德國人從默克爾的生活方式中看到了自己,同時她也體現出二戰結束以來,德國人一直渴望的東西——穩定。

  在默克爾長達16年的總理生涯中,德國經濟也迎來了冷戰後最長的穩定增長周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在不考慮歐元/美元匯率變動的前提下,德國在2005年到2021年間的人均GDP增長率高達18.3%,位居七大工業國之首。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蔓延到歐洲,默克爾政府宣布出台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與美英單純救助金融企業不同的是,德國的重點是保就業、穩實體經濟、加強金融監管。雖然2009年德國GDP下降了5.7%,但就業沒有崩潰。德國成為西方率先走出危機的國家,由此也奠定了默克爾「危機管理者」的名聲。

  在隨後的2010年至2020年,德國的貿易盈餘、工業產值等幾乎所有經濟指標全線飄紅;企業獲得創紀錄的收益,失業率保持低位,甚至出現了勞動力短缺;財政狀況健康,與歐元區許多國家危機四伏的經濟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不少人眼裡,默克爾是前總理施羅德經濟改革的受益者。施羅德來自社民黨,他在位時,提出了「2010議程」,下調個人所得稅、削減企業醫保繳費,同時也減少了失業金,刺激失業人員再就業。默克爾上台後,其所在的聯盟黨要與社民黨聯合執政,從整體上繼承了施羅德的經濟政策。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歐洲央行開始降息,並施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歐元疲軟又讓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德國最為受益,從而開啟了德國經濟的「黃金十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德合作中心秘書長胡琨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默克爾16年來很好地落實了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科爾政府到施羅德政府一以貫之的改革方向。社會市場經濟制度在德國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哪怕在危機的衝擊下,德國也沒有採取過度的政府干預,確保市場經濟主導地位,保持充分競爭,維持經濟和創新的活力。

  「不過隨着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化對於德國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傳統上講,這並不是德國的優勢。如何很好地面對數字化時代下的跨國公司以及美國、中國在數字領域的挑戰仍待思考。」胡琨說。

  歐盟標杆

  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領導人,默克爾在整個歐盟的影響力也舉足輕重。德國近年來已成為穩定歐盟的「旗艦」。默克爾展現了果斷與智慧的「鐵娘子」風範,「歐洲一出事,就看默克爾」在歐洲幾乎已成慣例。

  德國電視一台網站的新聞專欄指出,默克爾不是一個崇尚新事物的「革命者」,她摒棄空想和誇誇其談,在危機到來和社會動盪時力求維護穩定。她一方面保持着對社會情緒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又保持着政治的靈活性,始終追求快速轉換,不斷地審視「政治上是否可行」以及「可以與誰共同執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歐洲統一的象徵、全球最堅挺貨幣之一的歐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默克爾發出警告,「歐元一旦垮掉,歐盟也將覆沒」。

  隨後,默克爾積極出資支持歐洲金融穩定工具,推動設立永久性紓困機制,並要求受援國採取財政緊縮政策。

  緊緊抓住歐洲錢袋子的默克爾成了北歐節儉的代言人,但財政緊縮政策受到希臘等國的詬病,一些媒體也稱這未能解決歐元區經濟架構的真正問題,但最終默克爾還是推動歐洲走出了債務危機。

  2018年,法德提出建設歐元區共同預算並在歐盟峰會上通過。

  2020年,歐盟在法德的聯合倡議下正式推出《歐盟新工業戰略》、設立歐盟區共同的復甦基金。

  「默克爾16年來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包括歐洲央行承擔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歐元共同債券、救助基金,以及『下一代歐盟』復興計劃中的財政一體化內容。雖然一些制度目前仍在完備進程中,但默克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對整個歐洲一體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胡琨說。

  法國《回聲報》曾把默克爾稱為「歐洲祖母」,報道稱她不但加強了德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讓歐盟在團結中形成共同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在繼續北約盟友關係的同時,與中國、俄羅斯等大國開展對話,使歐洲在歐亞地緣政治中重新崛起,獲得國際影響力。

  「總的來說,過去16年相當成功,不僅在經濟領域,還包括塑造國家,以應對變幻不定的未來。」德國當代歷史研究所教授馬格努斯·布雷希特肯(Magnus Brechtken)說,世界正被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傲慢自大和非理性的聲音裹挾,默克爾留下的政治遺產是一種理性、務實、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思維方式。

  兩大遺憾

  2019年,在德國海濱小城施特拉爾松德,當被問及希望孩子們在50年後從歷史書中讀到有關自己什麼樣的故事時,默克爾回答:「她努力嘗試過了。」

  雖然默克爾任期內確實帶領德國和歐盟渡過了許多難關,但是在難民和氣候問題等方面,她承認留下了許多遺憾。

  2015年歐洲爆發的難民危機是默克爾政治生涯的分水嶺。默克爾大膽作出開放邊境的決定,幾年時間,數以百萬計的難民及非法移民湧入德國,由此引發的恐怖襲擊、暴力案件層出不窮,民眾不安全感上升。

  難民和非法移民大量侵占社會資源,讓許多生活境況並不如意的德國人充滿怨氣,與此同時,難民開支的增加使德國政府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此外,民眾對難民的恐慌情緒驟增,使德國國內反難民的極右翼運動不斷高漲,極右翼政黨德國新選擇黨崛起,德國政治穩定受到嚴峻挑戰。

  在2017年的大選中,默克爾支持率大幅度下降,聯盟黨跌跌撞撞的組閣之路對默克爾執政地位造成沉重打擊。更為糟糕的是,默克爾的難民政策在歐洲造成極大爭議,不僅東歐各國不買賬,也成為英國「脫歐」的原因之一。

  如今默克爾不再展現出2015年難民危機時選擇國門洞開的態度。在最後一次記者會上,被問及阿富汗難民問題時,默克爾表示,「把難民都接到德國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默克爾同時對歐盟至今未能就統一的難民政策達成一致提出批評。她表示,這必須在今後數年內得到解決。

  此外,氣候政策是默克爾任內的一大重點。她主導德國退出核能、實施能源轉型,對德國氣候政策的演進起到了關鍵作用。

  大選前的最後一周,默克爾還在為「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表態。但今年7月中旬,德國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災,批評者就此抓到把柄,稱曾經是科學家的默克爾,並沒有對氣候政策予以足夠重視。

  默克爾自己也坦言,在實現全球兩攝氏度溫控目標上,她擔任總理期間「實現的成果還不夠多」,今後必須加快速度。

  退休生活

  即將卸任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是將生活和工作分得很開的人。據知情人士回憶,美國總統拜登在今年1月入主白宮後,第一個電話就想打給默克爾,但遭到拒絕,理由是「自己要去柏林附近的鄉下過周末,照料菜園,在湖邊散步」。

  任職期間,默克爾曾與五位英國首相、四位法國總統和七位意大利總理打過交道,如此老練的政客將如何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

  「累了就睡上一會兒」

  在公眾場所,默克爾很少提及對退休生活的看法,2019年柏林牆倒塌30周年紀念日之際,德國《明鏡》周刊對她進行了專訪。面對記者的提問,她曾暢想,如果柏林牆沒有倒塌,自己便會按照東德的退休制度在60歲時退休。她調侃道,這是自己的夢想之一。在那之後,自己也許就可以去不同的國家旅遊,第一站是美國,因為她想看看落基山、開車兜風、聽聽布魯斯·斯普林斯汀(美國搖滾歌手)。

  今年7月17日,默克爾年滿67歲,在德國總理這個位置上奉獻了16年的光陰。她政治生涯的貴人——科爾是德國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5870天,於1998年結束。若默克爾想要與這項紀錄持平,就必須就職至2021年12月17日。

  不過,默克爾早已不是「科爾的小女孩」。如今,她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政壇上都享有頗為正面的評價,面對卸任,她表現得十分從容。

  今年7月中旬,默克爾到訪美國,當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授予她榮譽博士學位時,有人問她對退休有何看法,她表示,自己想先休息一下,不接受任何邀請。她必須意識到她以前的工作「正在由其他人完成」,接着又補充說「我想我會非常喜歡這樣」。

  默克爾還表示,退休後還會思考「自己真正關心什麼」,在過去的16年裡,她幾乎沒有時間這樣放鬆。「也許我會讀一會兒書,再閉上眼睛,如果累了就睡上一會兒」。

  退休生活或很充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新任德國總理和內閣一般會在選舉後的五到六周內宣誓就職。德國財政官員表示,默克爾對卸任後的日子還沒有任何計劃,不過,綜合多家德國媒體的報道,默克爾的退休生活大概會很充實,人們也不必擔心她的經濟問題。

  與所有前任一樣,卸任後,默克爾有權每月領取養老金。根據《議員法案》,默克爾退休後有權在議會獲得相當於議員津貼65%的補貼。她在德國聯邦議院任職了31年,因此,她有權獲得最高檔位的養老金。

  根據德國納稅人協會的計算,默克爾每月將獲得約1.5萬歐元的養老金。此外,還有一位司機、一位辦公室管理人員、兩名助理和一名打字員為她服務。

  根據2020年的數據,西德每對老年夫婦平均每月養老金接近3000歐元,東德經濟條件略微落後,為2500歐元左右。相比之下,默克爾的養老金還是較為豐厚的。

  尚無「再就業計劃」

  德國法律要求政府公務員退休後遵守保密原則,即便如此,默克爾在卸任後還是可以實現「再就業」。

  德媒稱,得益於廣泛的政治關係,默克爾可以在退休後開啟顧問生涯,也可以做學術研究,甚至是當一名演說家。

  對於如何把政治資源合理地轉化為紙面價值,一些德國政客諳熟於心。

  曾於1974年5月6日在德國聯邦議院以267票當選總理的赫爾穆特·施密特,卸任後於1982年成為《時代周報》的出版人,他還是一位頗受歡迎的演說家。在2012年的一次採訪中,施密特說:「我已經制定了一條規則,演講的費用每次不得低於1.5萬美元。」

  1982年至1998年任德國總理的科爾,退休後,創立了一家政治和戰略諮詢公司,他在該公司擔任說客和顧問,收入頗豐。

  施羅德在2005年離開總理府僅幾個月後就加入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的子公司Nord Stream管道公司,但這也給他帶來了很多麻煩。

  到目前為止,默克爾沒有透露自己的「再就業計劃」,不過,外界猜測她至少暫時會留在柏林,她的丈夫是量子化學家約阿希姆紹爾,今年72歲,幾年前已從柏林洪堡大學退休,但該大學聘用其作為高級研究員一職,合同延長到了2022年。

  德媒稱,至少在這之前,默克爾還可以住在柏林的家,在那裡,她還可以遠眺國會大廈。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1-03 02:01:26

有情感誤區能找情感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指導,心情也好多了

頭像
2023-12-02 09:12:53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2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