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充斥着一群替網友解決情感問題的主播,日常生活中錯綜複雜的矛盾糾紛,他們都能分分鐘搞定,吸引了大量中老年觀眾。據調查,這些情感主播往往打着「調解」的幌子,自編自導自演虛假故事,實際目的是帶貨,所銷售的商品多為假冒偽劣,存在詐騙嫌疑。
編造故事「賣慘」吸引大量粉絲
如果以「情感主播」為關鍵詞在多個短視頻、直播平台搜索,可以發現在「正能量」標籤下,滿屏充斥着匪夷所思的倫理故事,如「前男友掏出腎給女友卻選擇消失」「丈夫去世6年,打工途中又相逢」等。
網友一旦關注了某名情感主播,平台就開始不斷推送類似的情感主播。在直播間裡,主播通常以接受「委託人」請求為名義,進行所謂矛盾調解和糾紛處理。開播後,主播以「大家點讚到10萬,我就聯繫委託人進行調解」為噱頭,積累直播間觀眾、人氣,後台據此分配其更多的流量。
在視頻中,主播們時而神色凝重、時而慷慨激昂。連線後,僅需幾個小時,看似無比尖銳的矛盾總會「柳暗花明」得到解決。調查發現,抖音情感主播的粉絲量多的超過千萬,少的也有幾萬,一些百萬粉絲的主播直播觀看數常常在10萬人以上。
不光是直播,一些主播號還以短視頻形式播出「連續劇」。一個名為「戴四哥」的抖音號至今已播發200多個短視頻,粉絲量540多萬,點讚量4600多萬,單個視頻最高轉評贊超過280萬。
「賣慘」的內容收穫了大量中老年觀眾的信任。視頻中當事人的無奈、恐懼、被騙,一方面滿足了他們的獵奇心理,另一方面博得了他們的同情。例如,在劇情是「為母治病」的直播間內,刷滿了「這姑娘真善良」「太有孝心了」「幫幫她」「等我兒子回來幫我下單」等彈幕。資深主播王小燕說,這些情感主播靠團隊能力和劇本情節取勝,人設和故事是精心編撰、演繹出來的。
廣西南寧市民尹女士的父母60多歲,兩人都關注了大量情感主播,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看這些短視頻或直播。「他們其實是被這些視頻的戲劇性衝突所吸引。一些主播情緒激烈、語言煽動性強、喜歡道德批判,特別容易讓中老年人上癮。」尹女士說。
靠直播銷售假貨收入頗豐
事實上,情感主播按照劇本演繹出「跌宕起伏」的故事,製造「衝突糾紛」,充當「調解員」,最終是為了「吸粉養號」,粉絲達到一定數量後以便帶貨。
一位情感主播說,一個普通的粉絲數一萬人的直播間,打賞、帶貨坑位費、帶貨利潤等日收入在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一個粉絲過百萬的直播間,一場直播下來,收入輕鬆可達5萬元以上。
一位販售電子書的情感主播介紹,其團隊在抖音、快手的粉絲總數在300萬左右,團隊收入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粉絲打賞,此類打賞主要是在解決情感糾紛過程中吸引粉絲「鼓勵、支持」劇情當事人和調解人產生;二是帶貨收入,由於出售的情感疏導類電子書成本幾乎為零,利潤極高。其團隊月收入可達二十萬元。
為了拉近距離,屏幕前的觀眾被主播稱呼為「家人們」。「家人們,來,想聽聽她們婆媳關係究竟發生了啥,請點個關注,或者加入粉絲團。」
據部分抖音用戶反映,他們在情感主播直播間內買到的商品質量差、貨不對板、售後服務差。64歲的濟南市民劉女士說,在直播間購買的銀飾等商品被鑑定為假貨後,她多次聯繫客服始終沒有得到答覆,在直播間投訴此事後,被主播罵為「黑粉」,受到人身攻擊,被踢出直播間。
近期,某機構一項針對老年人互聯網上當受騙經歷的調查顯示,「虛假廣告」是老年人上網時最常見的風險,占比超過了30%。其次是網絡詐騙,占比約22%。在不同老年人群體中,農村獨居老人上當受騙的比例高達90%。而在最常見的受騙場景中,少不了「直播、短視頻」。
應對情感直播平台加強監管
抖音安全中心3月發布了《「賣慘帶貨、演戲炒作」違規行為處罰公示》,稱平台已對賣慘帶貨、編造離奇故事、演戲炒作等行為進行違規處罰,部分主播通過調解感情糾紛、編造離奇劇情、利用同情心等套路,最終目的是為了帶貨。
調查發現,從演員到劇本,從「吸粉」到帶貨,情感直播市場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一些微信公眾號甚至有《麥手修煉手冊》的文章,麥手可單麥或多麥和主播互通,也可以自己找搭檔臨時搭戲,最受歡迎的劇情包括出軌類、喜歡表哥或表妹、鄉村劇情、家庭暴力等。
「情感主播通過編造劇情賣慘炒作,帶有一定的欺騙性質,涉嫌違法。」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王四新說,有關方面應加大力度整治,淨化網絡空間。 (據新華社)
本文來源:西江都市報
評論列表
現代年輕人的情感問題很多,需要這樣的情感諮詢師,很專業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