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雙胞胎姐妹花上了不同的大學,在別人眼中讓人羨慕的親姐妹,每次聯繫基本上都以抱怨、生氣而收尾。同寢室的同學私下議論,這哪是雙胞姐妹,明明就是塑料姐妹花。說起爭吵的原因,總是非常可笑。比如有一次姐姐弄丟了飯卡,反而責怪妹妹,說都是她打電話進來影響了她的專注度,導致飯卡丟失。而隔了一段時間,妹妹又開始指責姐姐,說在姐姐「唆使」下兩個人一起拍攝的寫真,妹妹並不好看,完全是為了襯托姐姐……
用「相愛相殺」來形容這對姐妹簡直太恰當不過了。對於她們曾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前18年,同學都感到好奇。了解之下才知道,父母對她倆的爭吵和鬧情緒,每次都是「冷漠相對」,既不偏不倚,也不出面解決問題,不管是姐妹倆各自的問題,還是姐妹間的爭吵,父母都聽之任之,不聞不問。她們的母親認為,小孩鬧情緒很正常,等她鬧夠了自然就冷靜下來了,想哭就哭吧,哭累就好了。
正是在這種育兒理念下,把姐妹倆養得脾氣暴躁,每次出現問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相互指責。雖然學習成績還不錯,可姐妹倆古怪的性格給周圍同學都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姐姐失戀了、考得不好,甚至替別人答到被抓,就開始情緒失控「作妖」,要麼整夜痛哭搞的周圍同學都睡不好覺,要麼上教學樓「抓人」,找到同班同學一訴苦就是一下午,不管別人是在學習還是在談戀愛。時間長了,大家也從同情變成厭煩了。
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對姐妹的性格缺陷應該說很明顯了,她們不能做情緒的主人,而總是任由情緒控制自己,最可悲的是,他們情緒的發泄口都是最親近的姐姐或妹妹,之所以造成這一缺憾,和父母從小沒能正確處理孩子的情緒有很大關係。
有的家長就說了:「孩子病了,就去治病,孩子學習跟不上,就請家教,孩子想穿好衣服,大不了父母辛苦點多掙點錢投在他身上,但孩子常常鬧脾氣,真是讓人頭疼。」不少父母對這一情況完全是無解,不知道該怎樣很好地去處理。當孩子在公共場所大哭大鬧,有的父母大聲呵斥,有的收拾不了局面乾脆和孩子一起抹眼淚。而在家中這種「小打小鬧」就更多了,真是讓父母身心俱疲。
孩子鬧情緒,父母常陷入四個雷區,你是哪種?
父母都是愛寶寶的,但鬧情緒的寶寶,你的忍耐度是多少?又是如何處理的呢?在生活中,父母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常常陷入以下這四個雷區:
1、 以暴制暴
孩子暴力,家長就回以暴力,試圖通過大人的強權來壓過孩子。一種是語言暴力,威脅孩子「你再哭就把你扔在這裡」、「你要一直鬧下去,媽媽就不要你了」,用懲罰、威脅、恐嚇的話語來嚇孩子。一種是動粗,直接「動手」解決問題,打到孩子沒脾氣。
影響:孩子從父母這裡沒有得到應有的安全感,還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小孩往往也會有樣學樣,變得具有暴力傾向,再遇到問題,他們也會模仿用拳頭解決問題。對於家長的這種做法,孩子並不覺得是教育,而是欺壓,思想過激的孩子還會因此產生破壞欲以及報復家長的心理。
延伸:3歲前打娃他啥也不懂,3歲後打娃反作用大,一時奏效,不解決根本問題。
2、 哄孩子家長
孩子一鬧,家長先服軟了,各種賄賂、哄騙甚至賠不是,只要能讓孩子安靜下來,讓父母怎樣妥協都行。孩子要吃糖,馬上給拿,孩子要爬高,立刻配合。父母沒能很好地引導孩子情緒,反而將孩子的情緒當成行動的指令,堅定不移地照做,這是第二個雷區。
影響:孩子以哭鬧為手段,脅迫父母服從,且屢試不爽。長此以往,就會造成父母對子女的溺愛,以及溺愛帶來的一系列惡果。孩子一旦打開了「情緒勒索」的牢籠,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小時候還是零食、玩具,長大了胃口更大,「開價」更高,父母還接的住嗎?
延伸:不僅沒讓孩子學會做情緒的主人,還讓父母淪為娃情緒的奴僕,一時奏效,後患無窮。
3、 冷漠相對
就像開篇的那對父母那樣,父母對孩子的不良情緒視而不見,愛怎麼鬧怎麼鬧,父母高高在上,作壁上觀,任由孩子自己去處理情緒。這類父母,一是不願意去面對孩子鬧情緒的事實,選擇逃避,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教導孩子來正確處理情緒。孩子哭鬧,他們可能比孩子還慌,但表現出來是異常冷漠。這和孩子哭鬧先讓孩子冷靜下來的「冷處理」還不一樣,冷處理是先讓孩子穩定下來採取的手段,而冷漠相對則是徹底放棄對孩子情緒的引導。
影響:孩子很小的時候,還不具備掌控情緒的能力,父母沒能幫助他們很好地宣洩情緒或者轉移情緒,而是讓他們在不良情緒中浸泡,就會出現重複性悲傷。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去表達情感,情緒控制毫無章法,不懂約束,對成長是十分有害的。
延伸:試圖讓孩子在情緒調節上「自學成才」,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只能說相當不負責任了。
4、 夫妻打擂
當孩子鬧情緒時,夫妻一方在場往往解決「戰鬥」的速度較快,而夫妻雙方都在場的時候,反而會讓問題變得複雜起來。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不管用哪種方式,暴力也好,哄騙也罷,夫妻雙方無法達成一致,甚至像打擂台塞一樣各自為政,試圖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孩子。有的時候爸爸一時生氣打了孩子一下,媽媽趕緊上去安撫,說「別哭了,媽媽給你買。」這種情況也很普遍。
影響:夫妻教育理念不一致,會讓孩子的標準也產生混亂,他們好像挨打有理由,要禮物也有理由,因而變得猶豫不決,不知所措。夫妻打擂有時候還會傷了夫妻感情,而緣由卻是因為愛孩子。
延伸:不僅傷孩子,夫妻還容易受「內傷」,所謂「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的教育,還是省省吧。
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鬧情緒,既不能不聞不問當沒事發生,又不能不管不顧地動粗,那究竟該怎麼辦呢?
1、 換位思考,感同身受
大人知道吃糖多了有害健康,但小孩子由於認知水平有限,他想要的就要得到,得不到就會鬧情緒,這很正常。換位思考一下,父母在小時候是不是也有這種經歷。因外部環境的刺激而產生各種憤怒、悲傷、喜悅等情緒都很正常,家長首先要能理解孩子的處境和行為,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父母頭腦發熱,說明自身情緒管控能力就不夠,心中默念三遍「親生的」以及「和我小時候一樣」,以同理心去看待孩子,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2、 傾聽訴求,找出原因
尊重孩子獨立個體的意識,能俯下身來以平等的姿態傾聽孩子的訴求,才是解決問題應有的態度。要找出孩子發脾氣的原因,聽孩子提訴求。如果他所提的要求是基礎的、合理的、並不過分的,家長滿足他就是了,特別是對幼兒來說,過多的說教都是「痴人說夢」,你只能說服你自己,並不能說服孩子。不合理的反而需要家長耐心解釋,而不是粗暴地打斷孩子的對話,或直接告訴他「不可以」。
3、 教會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拿破崙曾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荀子》也強調,「怒不過奪,喜不過予」。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任由情緒操控自己。孩子出現不良情緒,一定要幫助其找到原因,因勢利導,解決難題。也要教會孩子通過合理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比如哭泣一會兒,或者通過做其他事情轉移情緒,都是可以嘗試的。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評論列表
情感機構有專業的老師指導,我就在老師的指導下走出了感情的誤區,真的很不錯!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