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理財·生活 |
金融圈生活方式發現者
▌來源:澎湃新聞
▌本文作者:萬喆(特約評論員)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又相繼出台了。今年的物理獎給了引力波,化學獎給了冷凍電鏡技術,經濟學獎給了行為經濟學,幾乎全都是在本學科中具有一定的顛覆性領域,差不多都是向經典理論發起挑戰的結果。
行為經濟學的非理性
與幾乎歷屆大獎得主類似,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已經名滿江湖,大家猜測他應該得到此殊榮很久了。在實至名歸背後,是方興未艾一直不被「主流化」的行為經濟學。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給了個心理學家,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人物Daniel Kahneman,而且他沒受過正兒八經經濟學訓練。從此,行為經濟學不再是古典經濟學大師們和追隨者們嘲笑的對象,而是登堂入室。
行為經濟學是什麼呢?既然它是個「離經叛道」的玩意兒,那不妨先看看與之「對立」的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是什麼。
權威傳統經濟學理論中很重要的假設是「理性人」。就是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小計算機,能夠把自己身前身後身邊的因素統統計算起來,得出一個最有利於自己的結論,然後進行選擇。
但是行為經濟學家說,人只具有有限理性,會受到心理、社會等因素影響。
換言之,大家都是人嘛,大家都軟弱沒有自制力、愚蠢沒有判斷力。與此同時,大家又都受到社會、文化等不同背景的影響。
啊好討厭!那是不是說人們就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了?那經濟學還有什麼意義?
這大概是傳統經濟學者最想一邊嗤之以鼻一邊問的問題了。
「確定效應」和不願意離婚的丈夫
當然,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還是為了解決問題的。行為經濟學家們就此提出了新的理論和框架,來解釋一些傳統經濟理論解釋不能或解釋不力的東西。
Kahneman就提出一個前景理論。它假設風險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價兩個過程。在編輯階段,個體憑藉「框架」(frame)、參照點(reference point)等採集和處理信息,在評價階段依賴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和主觀概率的權重函數(weighting function)對信息予以判斷。
這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
一對夫妻,丈夫有了小三。現在應該怎麼辦?如果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看,對男方,愛情消減、新人甜蜜,有愛有趣,絕對應該離婚啊;對女方,愛情消減、老公背叛,不忠不信,絕對應該離婚啊。
但是,首先,男方不願意離婚。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20%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大部分人都選擇A。「理性」而言,選擇B收益更好。但是大多數人處於收益狀態時,往往厭惡風險,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這就是前景理論里的「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
所以,當男方有一個較為穩定的家庭在手,對老婆並非極度不滿意,他處於收益狀態,厭惡風險,拒絕失去已經到手的。他不願意離婚。
「反射效應」和不願意離婚的妻子
價值函數是經驗型的,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同時,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是風險偏愛的。
還是這一對夫妻,還是男方出軌,往往我們會發現,女方也不願意離婚。
受到了一萬點傷害的你,為什麼也難以割捨,為什麼也不願意一刀兩斷走向未來?
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驗。
A.你一定會賠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賠40000元,20%可能不賠錢。
你會選擇哪一個呢?投票結果是,大部分人選擇B,願意「賭一把」。「理性」而言,可能會選擇A。畢竟(-40000)×80%=-32000,風險要大於-30000元。
然而,當人在面對必然損失的抉擇時,會很不甘心,寧可冒險。他們變得偏好風險了。Kahneman和Tversky將之稱為「反射效應」(reflection effect)。
老實說,「反射效應」真的很非理性,卻非常經常出現。有統計數據表示,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長於持有獲利股票。出現虧損,是「割肉」還是冒着「套牢」的風險希冀繼續守候出現「翻身」奇蹟?看上去,寧可被「套牢」的人更多。
這就不難解釋那些「死也不肯放手」的「原配」們了。面對正在失去丈夫和完全失去丈夫,哪個更糟糕?「理性人」理當計算自己現在的苦苦掙扎、將來的青春年華等,但是恐怕「反射效應」才是當前妻子心中的洶洶主流。 「賭一把」,打個翻身仗,把老公徹底搶回來,把小三徹底打敗,也許生活就完全覆滅,但也許生活從此新生呢!
「心理賬戶」與愛出軌的丈夫
但是說到底,丈夫為什麼會出軌呢?
可能他也有個「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吧。
什麼是心理賬戶?Thaler的成就。他舉過一個實例。約翰先生一家存了15000美元準備買一棟理想的別墅,他們計劃在5年以後購買,這筆錢放在商業賬戶上的利率是10%;可最近他們剛剛貸款11000 美元買了一部新車,新車貸款3年的利率是15%,為什麼他不用自己的15000美元存款買新車呢?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錢都是錢,具有替代性,可以用來干所有事,沒區別。但Thaler認為,與傳統理論所想相反,人們根據財富來源與支出劃分成不同性質的多個分賬戶,每個分賬戶有單獨的預算和支配規則,金錢並不能容易地從一個賬戶轉移到另一個賬戶。Thaler將這種金錢不能很好轉移,不能完全替換的特點稱之為「非替代性」(non-fungibility)。
比如人們一般會把辛苦掙來的錢存起來不捨得花,而如果是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花掉。這也可以解釋送禮物,自己捨不得買來用的東西,家人買來送給自己就覺得特別滿足,因為這份支出從「生活必需開支」賬戶轉到「人情支出」賬戶里了,給人的感覺也就不一樣。
約翰先生的例子中,從理性上說,家庭的總財富不變。但行為經濟學說,財富改變了存放的位置,固定賬戶和臨時賬戶具有非替代性,人們的心理感覺不一樣。
於是,丈夫把你放到了一個「固定賬戶」里,同時,還把其他人放到一些「臨時賬戶」甚至「人情賬戶」「文娛賬戶」「休閒賬戶」里,他會說,你們都是不可互相替代的,他就順理成章的享受着一大堆一生摯愛許多的美好生活,因為他為自己「家中紅旗不倒,四處彩旗飄飄」找到了最好的理論依據。
「參照依賴」和想拖死第三者的妻子
很多人都會問一個問題,這樣苦苦撐着、苦苦拖着,自己豈不是很痛苦?
這個問題很好。不過,什麼叫做「很痛苦」?如果看傳統經濟學的假設中,人的選擇與參照點無關。那麼,「痛苦」就是「痛苦」。但是現實中,就是這樣而已嗎?
你一年收入10萬,同時工作的其他同事都收入8萬,你痛苦還是幸福?
你一年收入12萬,同時工作的其他同事都收入15萬,你痛苦還是幸福?
你一年收入10萬,同時工作的其他同事都收入8萬,然後跳槽,一年收入12萬,同時工作的其他同事都收入15萬,你痛苦還是幸福?
行為經濟學則證實,人們的偏好會受到單獨評判、聯合評判、交替對比及語意效應等因素的影響。所謂的損失和獲得,是相對於參照點而言的。這就是「參照依賴」(Reference Dependence)。
所以,你會發現,這位遲遲難以下定決心的女方往往在考慮,如果我離婚,會不會比現在過得更差?如果我離婚,會不會大家都歧視我?如果我離婚,會不會大家都覺得我輸了?
當然還會有諸如,這個老公並不差,如果我離婚,會不會找不到老公?如果我離婚,會不會再找一個還不如這個?
不過,最大的殺器不是以上這些,而是,我痛苦嗎?我痛苦。但是我這樣拖着他們,他們好不了,他們也會很痛苦。看到他們也痛苦,我就沒那麼痛苦了。
這真是最符合 「參照依賴」的一種想法了。
「損失規避」與淨身出戶
怎麼着?那這婚還真離不成了?
對不起,人就是這樣,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所以,人們面臨獲得時往往小心翼翼,不願冒風險;而在面對失去時往往很不甘心,容易冒險。
這便是「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大多數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不對稱,面對損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的快樂感。傳統經濟學的大牛PaulA.Samuelson也說:「增加100元收入所帶來的效用,小於失去100元所帶來的效用。」
再看一個行為經濟學實驗。
假設有這樣一個賭博遊戲,投一枚均勻的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10000元,輸了失去10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賭一把?
A.願意
B.不願意
從整體上來說,這個賭局絕對公平。但大量類似實驗結果證明,多數人不願意玩這個遊戲。因為雖然出現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失」帶來的痛苦與「得」帶來的快樂並不平衡,因此人們對這個理性上「公平」的賭局感受並不「公平」。
不要慌,如果改變籌碼數額呢?贏了可以獲得50000元,輸了失去10000元?
這大概就是大家經常說的婚姻中「過錯方」應該付出更多財產進行彌補的意思吧。雖然在法律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但是在經濟上,通過更多的彌補才能將打破現狀帶來的損失平衡,的確能夠獲得較好的解釋。
你要離我而去遠走高飛?那你淨身出戶!
你把我當成一個不過是固定一點的賬戶?那就原諒我把你的資產清零!
後記
我們以為經濟理論只發生在股票漲跌、樓市浮沉之中,其實不然,經濟本來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可以被解釋,我們所做的一切研究本來就是在試圖解釋人類自己的所有行為。
猶如你無法割捨一支爛到骨子裡的股票,猶如你面對樓市看不清的前景有着說不出的恐慌,在生活中,你的理性和非理性行為,你的計算和計算不出,也都如出一轍。反過來看,如果你在生活中如是選擇,你的投資恐怕也逃不出窠臼。
終究,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於是有什麼樣的經濟。
自然,形成一門學問的本意,就是找出規律,進行預測修正。誠如抓住渣男不能放手的人,應該清醒認識到,止損吧拋售吧拿回自己該拿的東西吧。行為經濟學說,人是非理性的。沒錯,但更重要的是,知道人的非理性,才可以更好的理性選擇。
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出來後,有些人說,也許宇宙根本要塌陷,也許人類根本不存在。 而經濟學獎出來後,我們知道,不管宇宙和人類是不是真實存在,這一刻,我們能夠看清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
評論列表
確實不錯,挽回了不少瀕臨離婚的家庭!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可以幫助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