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這是小說《小團圓》中女主角盛九莉寫在筆記簿上的一句話。
我不是張愛玲的粉絲,當我初讀這句話時,便在想張愛玲是為誰寫的呢?胡蘭成?賴雅?還是桑弧?
這是民國才女張愛玲生前的最後一部小說,也是她最鍾愛的一部作品。
這是一個熱情的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張愛玲
01、張愛玲的童年時光
小說《小團圓》,取名小團圓,讓人聽上去有一種小清新的幸福感。但小說中的故事卻恰恰與書名相反,講述的是女主角盛九莉和卲之雍的一段歷經悲歡離合,最終卻勞燕分飛的悲情故事。
在《小團圓》中,張愛玲一生中所經歷的人物、故事都悉數到場,從這個角度來說,也真的是小團圓。
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寫盛九莉的童年,由於人物眾多,情節瑣碎,讀起來讓人難免讓人感覺繁雜冗長 。但也正是有了盛九莉這段童年遭遇的鋪墊,才有了後面她在感情上對卲之雍天真的執念和深入骨髓的迷戀。
家庭的變故,父母婚姻的破裂,在冷漠冰冷的家庭環境裡,讓盛九莉從小就養成了敏感、孤傲、自強的性格。父親的家暴,母愛的缺失,在她童年的心靈深處灑下了揮之不去的夢魘。
張愛玲的一生都在治癒不幸的童年,九莉四歲時,父母離異,她被過繼給「二叔」和「二嬸」,但她真正喜歡和信賴的是一直未嫁的姑姑,內心渴望被愛、被呵護成了她一生的傷痛。
九莉對於母親的記憶,僅僅是少許的照片和國外寄來的玩具,印象中,母親永遠是那個收拾行李,背影匆匆的旅人。母女間的客氣代替了親昵,她甚至不願意有被母親拉住手時那種彆扭的感覺。
即使是在戰機轟鳴,炮火連天的生死關頭,九莉也沒有想到過自己的母親,在張愛玲的作品中,金錢是摧毀浪漫和溫情的罪魁禍首。
在《小團圓中》,母親將安竹斯先生資助自己上學的學費輸光後,九莉對母親簡直失望透頂。張愛玲自嘲在生活中自己也是一個拜金主義者,因為現實中她也常常生計而發愁。
而她最大的心愿是早些還清母親為她花的錢。寄人籬下,飢腸轆轆的日子裡,她看透了世態的炎涼和人性的自私。
因為童年的遭遇,讓她有了不一樣的經歷,孤獨、冷傲的她同時也渴望家庭的溫暖,愛情的呵護。
02、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初戀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來的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由於家族的衰亡,父親和繼母的冷眼相待,她想早點逃離這個家,想早日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想早點出名,想早點獨立。清高、孤傲的張愛玲內心一邊渴望溫暖,一邊想着能早日黃騰達。
在香港淪陷後,盛九莉回到了上海,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認識了風度翩翩,風流倜儻的卲之雍,長期混跡於胭脂堆里的卲之雍是「亂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花花公子。
但是初遇愛情,深陷在愛河中的盛九莉,根本無法自拔,愛得執迷,在她看來花心、濫情都無足輕重。甚至天真地以為,自己的痴情可以讓浪子回頭。
都說,戀愛中的女人智商是負分,果然不假,如果這是一場夢,我想盛九莉是願意從此長睡不願醒來。但是,很快盛九莉的美夢就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碎,在日本投降取得抗戰勝利後,也到了清算漢奸卲之雍的時候。
因為九莉和卲之雍的關係,她被罵是漢奸的老婆,各大報刊沒人敢發表她的文章,想進軍海外的文壇更是沒人幫忙。經濟窘迫的她,每天靠美軍的救濟糧勉強度日,長期的食不果腹,很快讓她成了皮包骨頭的蒼老女人。
即便如此,當卲之雍在上海逃難時,她依然義無反顧地把僅有的二兩金條塞給他做路費。缺錢的九莉,算不上是一個精明算計上海女人,她的內心是善良的。
愛一個人,就不來不會計較值不值得,這就是張愛玲對愛情的態度。愛得真切,愛得義無反顧,愛得失去了自我。
在卲之雍逃亡之前,盛九莉仍然堅持要和他簽下婚書:「卲之雍、盛九莉簽訂終身,結為夫妻。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她渴望現世安穩,可現實給她的是顛沛流離。盛九莉想憑一紙婚書拴住浪子的心,這也是太可笑了。一離開九莉,卲之雍馬上就原形畢露,恢復了他浪子多情的本性
在逃亡的期間,他也不忘把朋友父親的小妾給順便拐走,當九莉幾經周折,終於找到卲之雍的時候,發現他已經和那個女人住在一塊很久了。而且在此期間,他還和一名日本女房東發生了關係,兩人結為露水夫妻。
即便如此,盛九莉依然不依不饒,還一心想着挽回這段感情,兩人剛剛見面,卻又要分離。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他們互通書信交流感情,在卲之雍寄來的一封信里,有這樣的句子:巧玉對我說,能有五年和我在一起,便死也甘心了,我這人就是沾沾自喜,什麼都要告訴你,但我覺得其實也非常好,你也要嫉妒嫉妒她才好。不過你真要是嫉妒起來,我又吃不消了。」
自己出軌也就罷了,卻還要寫信炫耀一番,這樣的男人或許世間也是少有!
此時的盛九莉也終於看清了對方醜陋的嘴臉,痛定思痛後,便決定與他分道揚鑣。不用多說,任誰都能看得出來這個浪子卲之雍,他的原型便是民國才子胡蘭成。
「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張愛玲《半生緣》
這便是張愛玲的初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如飛蛾撲火。不可否認胡蘭成也是愛過張愛玲的。情感細膩,筆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就如同張愛玲渴望自己的愛情一般。
她傾慕他的才華,一個懂她、一眼就能看透她內心想法的男人,就像孤夜中的一盞明燈,溫暖着她22年來內心的孤寂,她又怎能按捺得住那顆怦怦直跳的少女心呢?
正如張愛玲所說: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而從塵埃里開出的花,委屈求全的愛,是註定不會有好結果的。她決定放手,愛的時候可以不顧一切,但不愛了,任誰都留不住,愛有多深,決絕就有多堅定。當胡蘭成寫完自傳《今生今世》寄給張愛玲並以此示好時,她只是冰冷的回覆到:
「不要再寫信來,《今生今世》下卷出版了仍勞你寄來!」
當張愛玲得知胡蘭成的死訊時,內心也是平靜如水,沒有一點波瀾。
張愛玲在一封寫給好友宋淇的信中這樣說道:
《大成》與平鑫濤兩封信都在我生日那天同時寄到,同時得到七千美元和胡蘭成的死訊,難免覺得是生日禮物。
她與胡蘭成的婚姻如曇花一現,心中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化為泡影,但她依舊渴望現實安穩,渴望被歲月溫柔以待,當一切悄然來臨時,她又猶豫了……
03、張愛玲和桑弧的情愫
在《小團圓》中,有一個叫燕山的男人,這個人便是桑弧的原型。在燕山面前,九莉總是自慚形穢,兩人看完看電影出來時,她看到他的臉色變得難看了,她照了照粉盒裡的鏡子,發現自己臉上出了油。那粉盒,是她認識他之後才有的。
後來即便她絕口不提這個沉默的男人,但這份情愫也早已在她心中發芽,生根……
「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後來我懂了,這句話是張愛玲為桑弧寫的。
想必在張愛玲的內心中,他對這個男人還是愛得深沉,是想見又不想見的愛恨交織,有期待,也有無奈,在彷徨中煎熬着。
但畢竟桑弧不是一個主動,也不是一個能為愛不顧一切的人。
桑弧是浙江人,父母雙亡的他,在哥哥姐姐的照顧下長大成人,長大後幾經周折,歷經磨難,在摸爬滾打中最終成為了一名導演。
二人因為在電影上的合作而結緣,兩人的默契在旁人看來他們是非常般配的一對。桑弧的長相、穩重、成熟,溫和都是張愛玲所喜歡的。他懂她的敏感和脆弱,所以總是在相處中謹慎而小心的保護着她內心那份自尊和孤傲。
對張愛玲而言,雖然外表孤傲,但內心卻是卑微的,自己曾經有過一段失敗的感情,她覺得自己配不上桑弧,也沒有勇氣去再去面對這段感情。一個不主動,一個覺得配不上,即使再愛,這段感情也註定只能遺憾。
在小團圓中,有這麼一段描述:
明明知道不會在一起了,卻還是小心翼翼地廝守着,直到最後的結局來臨。一次他來探她,她假裝不經意地問他:預備什麼時候結婚?他笑了起來:已經結了婚了。立刻像是有條河隔在他們中間湯湯流着。 他臉色也有點變了。他也聽見了那河水聲。
她說:「燕山的事她從來沒後悔過,因為那時幸虧有他。
愛到深處,便是無言。後來因為生計和尋求更大的發展,張愛玲輾轉去了美國,桑弧留在了上海,結婚生子。兩人分離後,此生再未相見,彼此都把這份感情深藏在內心,絕口不提。
世人總說張愛玲薄情冷漠,卻很少有人看到她孤傲的外表下情比金堅,義薄雲天的那份堅守。
04、她與賴雅的相濡以沫
《小團圓》中九莉準備打胎時,汝狄說了句「生個小盛也是好的。」不願意的是九莉,後來九莉解釋說:「覺得如果有小孩,一定會對她壞,替她母親報仇。」汝狄便是賴雅的原型。
她與胡蘭成的婚姻只有四年,而她與賴雅的的婚姻維繫了十一年,直到賴雅走到生命的盡頭。她和賴雅的婚姻也更像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婚姻,激情褪去後,更多的是平淡的相守和不離不棄的執念。是繁花落盡後的細水長流,是相濡以沫的溫情軟語。
那個清高的張愛玲在賞盡愛情的傷痛,人間冷暖後,也變得更加的謹慎小心,當鋒芒被現實磨去了稜角,她卑微着守護着自己內心那僅有的一點自尊和驕傲。
1956年,窮困潦倒的張愛玲在美國向麥克道威爾文藝營申請免費居住權,並獲得批准。在此期間,她結識了和自己同病相憐的戲劇家、作家賴雅。這個昔日風光無限的天才劇作家,最終因為自己的固執不願意迎合大眾口味而落魄於此。
那年張愛玲36歲,賴雅64歲,沒有人看好他們的婚姻
才華出眾,又不拘於世俗,在賴雅身上,張愛玲找到了那種久違的如父親、如兄長一般的關愛和溫暖,就像冬日裡的一抹陽光,撫平着她內心那份孤寂和憂傷。而這正是從小就缺少家庭溫暖的她所渴望的。
作為曾經美國小有名氣的劇作家,幽默風趣、極有女人緣的賴雅身邊從來就不缺女人,離婚後就一直單身的他,只是不願意再次被婚姻所束縛,直到遇到了張愛玲,這個有着東方古典美的女人優雅而有點憂傷的模樣,像一塊磁石一般讓他想靠近。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有着同樣境遇的兩個人,彼此交流着對文學的喜愛和見解,他們彼此欣賞,互相安慰,兩顆渴望被溫情包裹 的心就這樣越靠越近了。
在交往兩個月之後,他們同居了。在往後的日子裡,他們相互影響着,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學創造上,相互借鑑學習,張愛玲從賴雅的作品中學習到了西方戲劇創作手法的精髓。同時賴雅也從張愛玲身上了解到了更多的東方文化。
相比張愛玲,經歷了古稀之年的賴雅,在看透了世間冷暖,悲歡離合之後,他在人情世故上也看得更加通透。在賴雅的幫助和悉心勸說下,張愛玲最終和母親和解。
消除彼此的隔閡後,後來她在寫給母親的信中這樣寫道:「媽媽,請給我留一條門縫。」
後來在母親彌留之際,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見上女兒一面。而此時的張愛玲卻窮得連買一張飛往英國的機票的錢都沒有,無奈的她給母親匯去了100美元的支票。
母親的離世讓張愛玲悲痛不已,大病一場,好在身邊一直賴雅的陪伴和安慰。
在和賴雅相守相伴的平淡日子裡,雖然兩個人也常常因為生計而憂愁,但兩個人彼此間的堅守,讓張愛玲體會到了夫妻之間的那份溫暖和感動,婚姻不光只是激情和浪漫,而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相伴。「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張愛玲的感情,在歷經風雨後,終於迎來了「歲月靜好。「
賴雅把對她全部的愛滲透進了心底,也寫進了自己的日記里:
「9月1日,星期二,睡得好冷。單人毯子夠兩人蓋,一個人睡的話會冷。9點前把愛玲換到臥室……」
張愛玲的好友炎櫻說:「她從沒見過一個人能像賴雅這樣痴愛着張愛玲。」
賴雅的女兒在提及到父親的婚姻時也說:「他對她的愛是迷戀,是痴愛。」
風雨見證了最暖的陪伴,時間沉澱了最真的溫暖。
他給了她一個男人全部的溫柔,毫無保留的愛和無盡的呵護,而她回饋他的便是患難中的的不離不棄。在賴雅中風、癱瘓在床、直到離開人世,都是張愛玲在他身邊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形影不離的陪伴。
1967年,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們來到康橋半年後,賴雅便安詳的離開這個世界。那年張愛玲47歲,賴雅75歲。
在賴雅離開後的28年裡,張愛玲孑然一身,孤獨終老再未有過情愛。她一直用愛玲·賴雅作為自己的簽名,晚年的她,居住在美國加州的一所公寓裡,深居簡出、閉門謝客,連報社、媒體也都很難有機會採訪到她。
1995年,張愛玲與世長辭,那年張愛玲75歲。
或許張愛玲是以這樣的方式守護着她人生中最好的一段感情。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老我未老,我老君已去」的無奈。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歲終。
歷經坎坷,終其一生,11年溫情相伴,溫暖了張愛玲的一生,而溫暖有多長,遺憾就有多長……
05、從《小團團》看盡人生:繁華落盡,細水長流
在《小團圓》中,九莉懷着一顆熱烈的心,去找尋愛情的萬轉千回,但終未能等到真正的團圓,不如就如九莉說的那樣吧:「等你二十五年我也老了,不如就說永遠等你吧。」
是的,張愛玲的一生是孤寂的,11年和賴雅的相守是她一生最好的年華。只是來的太晚,去得太快,人生總有太多的無奈,「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看透人生無常,悲歡離合的她,不再奢望繁花似錦的年華,懷着一顆與世無爭的,靜享一個人的「現實安穩。」
《小團圓》有人說這不像是張愛玲的作品,因為在這部自傳體中,張愛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講述者,她成了是故事的親歷者,就像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坐在你面前述說自己的經歷一般,褪去面紗,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加真實的張愛玲,她和胡蘭成的相遇是不幸的,但幸運的是賴雅給了她全部的溫情,讓她得到了人世間最好的愛。
回首過去,晚年的她也終於明白了,這一切就像夜空的繁星,是她錦瑟流年中的一抹絢爛,再美,終究只是過眼雲煙。
「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閒愁。」
《小團圓》這本小說,或許是要告訴我們,那些最懂我們的人,並不一定是最適合我們的人,也告訴我們婚姻的真諦:愛從來不是轟轟烈烈,更不是炙熱的火炭,而是攜手面對生命中的坎坷、苦難,是彼此的不離不棄,執手相伴!
——End——
(註:作者:凌晨,原創首發,碼字不易,抄襲必究)
評論列表
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往往忽略了感情的經營,適當的情感諮詢還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像你們這樣專業的機構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