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0月18日電題:「隔代撫養」新焦慮:姥姥帶娃成「主力」,奶奶去哪兒了?
新華社記者董小紅、趙丹丹、陳弘毅
孩子多由姥姥帶、姥姥帶娃更順心……記者在成都、福州、長春等城市小區調查發現,進入「二孩時代」,姥姥、外婆逐漸成為城市帶娃的「主力軍」,「奶奶去哪兒了」折射「隔代撫養」新焦慮。
城市小區姥姥帶娃更「流行」
「姥姥等我」「姥姥抱抱」「外婆牽牽手」……記者在城市裡多個小區採訪發現,從孩子口中喊出的「姥姥」「外婆」非常普遍。
「我們家大寶5歲、小寶1歲,現在都是外婆帶,寶寶們從小就跟她一起玩,我們夫妻也省心。」成都市民何女士說。
記者在成都高新區幾個小區走訪發現,外婆帶娃非常「流行」。「我們小區大概一半的有娃家庭,幾乎都是外婆在帶娃,有的奶奶也來幫忙,但只帶一小段時間,主要還是依靠外婆。」成都高新區一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說。
福州市民江女士今年30歲,有一個女兒,平時女兒也由外婆帶。「有句話叫『媽媽生,姥姥養,奶奶定期來觀賞』,我覺得這句話還蠻貼切地形容了我們家的情況。」江女士說。
記者在長春市多個小區採訪時看到,懷抱孩子在樓下遛彎的有八九成是老人,其中又以姥姥居多。
長春一位帶孩子的姥姥告訴記者,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大,小兩口工作忙,很不容易。她除了看孩子還幫做家務,白天小心翼翼地帶孩子,生怕出什麼問題,晚上還要帶孩子睡覺,經常起夜哄孩子,累得有些精神衰弱。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占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
三大原因讓奶奶帶娃越來越少
記者調查發現,身在外地、喜歡以權威自居、害怕產生婆媳矛盾並有可能升級等原因讓奶奶帶娃越來越少。
——公婆在外地,姥姥、外婆成為帶娃首選。記者調查發現,在城市裡,妻子是本地人、丈夫是外地人是不少家庭的構成,這就讓姥姥、外婆自然而然地成為帶娃的第一選擇。
「我公婆在外地,身體也不太好,每次過來要坐7、8個鐘頭的火車,不好讓他們來回折騰,我媽隔得近,帶娃也方便。」成都市民李女士說。
——親媽帶娃更親,避免產生婆媳矛盾。「跟自己媽媽比較好說話,孩子哪裡帶得不好,有不同意見就跟媽媽說,媽媽也不會生氣,即使生氣了也能諒解;跟婆婆交流就有所顧忌,看不慣她帶孩子的方法也不好意思說,只能通過老公去溝通。」福州市民鄭佳說,婆媳相處肯定和自己媽媽相處不一樣,尤其是孩子出生以後,在帶娃上就更容易產生矛盾,身邊不少閨蜜也有同樣顧慮。
——奶奶帶娃「主人意識」強,缺乏同理心。兒子是自己養的,媳婦是兒子找的,一些婆婆喜歡以權威自居。事事以寶寶為重,忽略寶媽的辛苦。「我婆婆喜歡熬催奶湯給我喝,在她眼裡,孫兒的『口糧』才最重要。只要對下奶有利,就不太管我吃不吃得下去。」成都寶媽尤女士抱怨說。
姥姥、奶奶都不應被「捆綁」,老人帶娃只是臨時替補
「進入二孩時代,老人其實是充當了一個臨時替補的角色。」長春市家庭教育協會副會長欒本立說,有時候老人對第三代的溺愛已經超出了理性範圍,兩代人不同的教育理念也會造成孩子的認知畸形,這是目前早期家庭教育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
欒本立表示,經過多年調查研究和大量的調研結果顯示,在我國「隔代撫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相當比例在童年時存在個性缺陷和社會適應能力欠缺。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李雲歌在臨床門診中發現,因為奶奶帶娃造成婆媳關係緊張,一些家庭因此產生心理隔閡,不得不來尋求心理諮詢幫助。
李雲歌說,奶奶和姥姥都是疼愛孩子的,否則也不會施以援手。幫助帶娃身體上的勞累尚能儘量克服,心理的疲累卻很難擺脫。有時出於好心,會與兒媳在育兒觀念上產生一些分歧,就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委屈。
「婆媳關係歷來被說成是最難處理的關係,妻子對婆婆帶娃有擔心和顧慮也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阻止奶奶參與到正常的育兒之中,婆媳之間應該增加溝通和理解。」李雲歌說。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孕婦學校講師宋艷說,時代環境不同,個人經歷各異,婆媳之間在育兒方面產生分歧在所難免,雙方要多體諒。媳婦可以想象婆婆能把丈夫培養出來的能耐,同時提醒自己要多擔待;婆婆也要多跟媳婦溝通,不要強求改變彼此的習慣,讓相處更融洽。
一些二孩父母還希望有關部門建立規範化的嬰幼兒託管機構,讓年輕父母多一些選擇,同時將老人解放出來。
評論列表
我一直有關注,真的很有幫助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可以幫助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