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犧牲型的奉獻來自強烈的依賴心理。-佛瑞達·佛羅姆·瑞次曼
一位抑鬱症諮詢者表示,她從小在父親愛的束縛下長大,父親一方面教育她獨立自主,另一方面擔心她的一切決定和事情——大學志願者、職業選擇、人生計劃,每頓飯都應該吃幾口。父親愛她完全甘於自我犧牲,生活的一切都圍着她轉。
明明父親沒有任何強迫行為,說尊重她決定的同時,只提出自己的期待或建議——你是自由的,只希望你能這樣做……看似通情達理的父親,和諧的親子關係。然而,女孩因強烈的控制感而抑鬱。如果真的堅持自己做出父親不支持的決定,就會感到內疚和壓力。父親很失望,做自己想做的事越努力越痛苦,不能放棄。
她第一次去看心理醫生時,醫生也說:一般抑鬱症的人缺乏愛,為什麼愛太多而抑鬱呢?
她實際上缺乏無條件的愛。連父母都不能真正給予。在愛情中,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我們為愛的人付出的是被對方吸引,我們希望通過付出和自我犧牲來被愛。你說你可以無條件地為對方犧牲。事實上,你在為自己犧牲,為自己得到一些回報而犧牲。
這就像祭祀,把對方看作神明。Ta只是正好被你愛上的凡夫俗子,無法忍受以自己為祭品的最高祭祀。更何況,神接受祭祀也要滿足人類的祈禱,普通人怎麼能正確接受呢?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認為
我們支付時有權利,我們接受時有義務。
在這種支付感中,我們有時會得到正確的滿足,相反的是對方的正確的問題。接受超過自己可以回報的金額的情況(例如,ta可以失去自己,ta不能),這種罪惡感會焦躁而抑制。人逃避壓力的本能使ta選擇逃避這種關係,這種對解放的渴望比愛更勝一籌。
那個女孩後來選擇了自己,和父親分手了。要治好自己的病,首先要有健康的環境。(她說因為我,老師沒有讓她這麼做…我發誓)
這不是孝順,只是對雙方負責。父母也要學會成長和獨立,有自己的人生。在禁閉的關係中,別人是地獄。依靠別人,我們自己在地獄裡生活,成為別人的地獄。
更親密的關係應該有界限,別人的要求和期待不是我們必須滿足的。父母也是別人,我們可以愛父母,但不能忍受那種愛。
說到這裡,老師會說話。很多父母反對的戀愛,問老師怎麼辦,老師說不管父母怎麼想。因為我付不起這個責任。不管父母是否反對,你的愛是否有結果,還是看你們自己。幸福本身就是概率事件,很多外因和內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很多人把愛情的不幸歸結為不聽父母的善言,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因為父母放棄放棄愛情才會遺憾終身。其實不聽父母的意見只是個人的選擇。決定堅持走自己的路,不管結果如何,都能自己承擔,不怨任何人,那不是錯的。父母反對放棄的愛,只是對自己和這種感情本身沒有自信。
太好了。我們想要健康的人生,在和父母這樣親密的關係中人們可以脫離。更何況,沒有血緣關係,雙方自願維持的夥伴關係?
愛是沒有錯的,但強迫對方接受的愛是控制欲,不能給對方舒適的港灣。
同樣的道理,即使想被愛,也不能無條件。有兩樣東西。至少要有同樣的魅力和對戀愛複雜性的容忍力。
我以前說我們為了愛而被對方吸引了。因為這個人很好,所以我們想和ta一起度過一生。ta認為你想要的回報和愛ta是不行的。因為對ta的魅力和價值不足,ta不能給你那樣的代價。
就像我們買西瓜一樣,無論你拼命展示西瓜多麼甜,那只是西瓜,我們都不能以石榴蓮的價格買。要讓對方為你付出足夠高的代價,你不是告訴ta我能給你整個瓜最甜的部分,而是不要做西瓜。花一百元買更甜的西瓜,我覺得那個人很笨,花一百元買更小的石榴蓮也不吃虧。因為那個價格值這個價格。(不要吐槽這個比喻,理解就行)
所以為了得到一個人的愛,我說要努力,不要去愛ta,要提高自己的價值,成為有魅力的人。你愛ta,去愛本身也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說應該努力愛的時候,是對方愛你想要的時候的應對。對方還沒有愛你的時候,有必要抑制自己想去愛的需求感。
老師發現,被分手的人總是驚人地相似,有的人分手是因為對戀愛的需求這麼強,就像魚不能開水一樣。
但愛應該是追求,而不是需求。戀愛那麼美麗很少見,相遇是幸運的,你們太貪婪,戀愛沉溺,害怕失去抓住,最後真的失去了。戀人離開你的籠子,用無處不在的愛給自己畫牢。
愛和被愛不應該只是本能的需求,而應該理解,終身修煉的能力。否則,愛容易變成貪婪,我們可以依靠與另一個靈魂的親密感來生存。
說到師也是。經歷了很多,才知道所有的千瘡百孔都是自作自受的。同樣,救贖也可以自己給自己。不要強求對方的愛。去愛本身是回報,戀人讓你的存在是件好事。無條件去愛,認識到愛複雜有很多條件,最後很簡單。
喜歡你是我自己的事,與你無關。我喜歡你,喜歡我想給你,付出也是,隨時都可以回收。你不必為我的愛感到壓力,我也不愛傷害自己,你不能依靠我喜歡你讓我做什麼。我無論做什麼,都是我想的。即使不愛你,也和你沒有關係。
如果你在感情中失敗了,就是因為自己的過度支付和依賴。想要獲得幸福,不是重新開始新的感情,而是重新找到自己在感情中的定位。你的感情認知失敗了,更多的感情經驗只是失敗的輪迴。
老師的建議是
第一,學會認識分離。
支付者對他人有着深刻的依戀感,往往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受到原生家庭關係模式的影響。就像以前的哪個女孩一樣,在中國很多父母不管孩子是否接受過度的支付。這樣的父母本質上是對親子關係的依賴,投入過多之後,在孩子成年階段也很難接受孩子離開自己。他們不承認孩子和父母一定是漸行漸遠的關係。
我們因為父母的過度支付和愛情不愉快,長大後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下意識地模仿,成為無限支付、無回報的一方。有些人小時候缺乏愛,想用這種方法得到同樣的愛,不管對方是否想要。其實你們的付出是自我願望的投射,你們想讓別人這樣對待你。
你總是說你只愛ta,不需要ta做什麼,ta總是愛你,不離開你。你想要的這個回報,不是別的,而是對方的身心。事實上,你比任何人都貪婪,因為如果你不能離開對方,你必須把它關在你用愛和付款設置的籠子裡。
除了自己以外誰也不會離開你。
第二,恢復自己的生活重心。
有自己的事業、理想和興趣。即使是肥宅,每天在遊戲中吃雞叫朋友喝酒,只要有離開誰能安然自在的舒適區就好了。(自己的人生是怎樣自己想的,稍微)
第三,建立自己的框架。
越想犧牲越不在乎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和想法,但是有血有肉的人,必須學會發脾氣。你沒有框架原則的下劃線只是寵壞對方,ta覺得不值得珍惜。
普通人有感情,可以表達感情。因為害怕失去吵架也不能和對方吵架,所以即使有問題也不能和對方提交。什麼都只有ta,這是正常的親密關係嗎?無論怎麼看主人和奴隸。奴隸不敢和主人生氣是因為害怕主人解僱他,他不能生存。奴隸有抵抗的自由意識和能力,也能成為比他的主人強的人,怕主人被解僱嗎?應該害怕的是對方。
親密關係是平等的相互關係,怕衝突的結果是矛盾的積累,不解決問題和修補,小裂縫變多,你們本來不平衡的關係全部崩潰,遲早,只是時間問題。
。
評論列表
文章我看過,感覺說的挺對的,有問題的話可以多去看看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