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UA到Ayawawa:情感專家們的「愛情買賣」

情感導師 8860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最近引發熱議的網絡短視頻節目《透明人》中,主持人姜思達和Ayawawa的對談雖然只有短短十分鐘出頭,卻是我看到的對ayawawa情感理論和話術的一次最好的展示。長期以來對Ayawawa的批評、嘲諷已經不勝枚舉,她為什麼仍能大行其道?難道她的粉絲真的全都被洗腦了?要理解這一現象,就不得不提到她和PUA泡學情感理論的前世今生,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國內婚姻情感諮詢市場、兩性教育問題上的混亂和缺位。

一、Ayawawa和PUA的前世今生

第一次知道PUA(Pick-Up Artist,國內簡稱泡學,即泡妞學、把妹學)大約是2008年,當時國內最大的早期PUA陣地是豆瓣的「搭訕學」等小組和之後熱起來的泡學網,有天涯論壇過來的「泳濕小狗」(也就是現在知乎的「劉念」),以及後來成為PUA大佬的「冷愛」。這些地方聚集了一大批剛剛讀了點《謎男方法》《把妹達人》等PUA經典讀物而充滿新鮮感的宅男,導師教他們怎麼克服羞怯、勇敢邁出第一步。他們也曾在論壇組織線下活動,去街頭和妹子搭話,成員們踴躍留言匯報成績,要到電話號碼就算成功了一次,計入得分。

從PUA到Ayawawa:情感專家們的「愛情買賣」

第一次記住Ayawawa大約是2007年,她當時早已經是「貓撲女神」,走性感人設,對自己的職業介紹是平面模特,賣點之一是智商145的「門薩」會員——這是一個智商測試中取得高分的人才能加入的國際性俱樂部,她神采飛揚又自信滿滿,建議節目的另一位女嘉賓也試一試門薩的入會考試。門薩在當時的中國還挺新鮮,後來才爆出負面新聞。Ayawawa當時在電視節目的口號是,「比我漂亮的不如我聰明,比我聰明不如我漂亮」。

一個有趣的巧合是,那兩年正好有本小說相當火,書名就叫《門薩的娼妓》。高智商的應召女郎,拉客靠的不只是肉體,還有靈魂和情感附加值;收上一筆智商稅,就能充分滿足和你匹配的心靈需求:從普魯斯特到人類學,都可以和男性客人侃侃而談。100塊,可以聊《大白鯨》,也可以買到她借給你的唱片並和你進餐,然後焦慮發作;300塊,全套服務,包括在藝術博物館和你約好的不期而遇,從她的論文和你談到佛洛依德,並為你爭吵、心碎和假裝自殺。總之,你和她的戀愛故事裡,沒有什麼不可以貼上標價的。

2009年,網紅Ayawawa遇上PUA,這是伍迪艾倫都沒能寫出的黑色幽默。泡學網的資深成員摩拳擦掌,興奮又輕佻地討論Ayawawa的《戀愛厚黑學》如何向女性介紹PUA:「她是個美女,值得你們推倒的。」他們沒能想到,後來Ayawawa一度被稱為「女版PUA",最後和當年泡學網的版主「冷愛」雙雙轉型,聯手開起了情感諮詢公司「花鎮」;而當年其他PUA大佬們,大多不過曇花一現,在「泡學」名聲敗壞後,慢慢不再活躍,最後淡出了江湖。

泡學論壇上曾經對Ayawawa早期破解PUA理論的一些介紹。

嚴格來說,泡學或搭訕學,從來就不是一門什麼成體系的嚴謹學科,它是混雜了各種經驗之談、偽科學、偏見和吹牛以及性學、心理學各路半吊子知識的大雜燴。但在當時,確實能一定程度地滿足一些在兩性、社交上有困難的男性網友的需求。泡學在接下來幾年裡慢慢散發惡臭,變質成了「如何多快好省地追到女性「,早期搭訕要電話也許還算是在正常範圍,後期則發展成了以「推倒」(發生過性關係)算成功一次,計入得分。色情和詐騙的傾向在後期越來越明顯,付費找一些女性當「托兒」,在學員面前假裝自己前擁後抱、如魚得水,這種情況絕不鮮見;甚至有導師用視頻拍攝從引誘到「推倒」陌生女性的全過程,作為上課的案例,一些人已經踩在了違法的邊緣。

PUA在國外流行的同時備受抨擊,以至於熱門美劇《犯罪心理》專門以PUA創始人「迷男」(左上)為原型拍了一集,該人物在劇中培訓連環殺手,右上和下圖來自電視劇截圖。

和所有熱衷發明概念、包裝名詞的流行文化一樣,PUA有「孔雀理論」、「打壓對方」、「現場掌控」之類的各種技能專用詞,女版PUA的Ayawawa也同樣有「PU/MU「,「長擇/短擇」,「錘子-剪刀-布」等一系列讓外人不明覺厲的自創術語,和男版展開了一場攻防戰。不過,Ayawawa一直在聰明地完善、修正自己的話術和複雜化這些概念,並識時務地和劣化變味的泡學人士劃開了界限。

相關PUA教材後面的一些術語介紹。

從本質上來說,Ayawawa這一套和男性向的PUA也並無不同。對PUA理論的批評,有很大一部分實際上也同樣適用於Ayawawa。它們都是在兩性刻板印象的既有框架中,把異性劃分成ABC類型或三六九等(七分女/九分女之類,越優質分數越高),按照一定的套路和策略,開展捕獵行動。比如說,Ayawawa會教女粉絲們,「第一次約會要穿吸眼球的紅色,第二次穿運動裝,第三次穿女人味的黑色蕾絲」,這種具體的操作手段,也並不比「銀座媽媽桑教你魅力說話術「、」貴婦教你嫁入豪門的N節課「之類要高明多少。而「冷愛」也曾以同樣的套路教男粉絲們,其中廣為流傳的金句之一即是:「如果她涉世未深,就帶她看遍世間繁華;如果她歷經滄桑,請帶她坐上十次木馬。」給你的驚喜,恰倒好處地在你的預期範圍之外,超出那麼一點點。

當然,Ayawawa並沒有真的如當年泡學網的男性網友擔憂的那樣實現對男性的「反殺」,這種馭男術不過是「門薩的娼妓」式的翻版:你讀過的書,你穿的衣服,你說話的方式,都可以向男方明碼標價;你所有的技能,兩性交往的環節,都可以依照一條鄙視鏈,逐步分解量化,女性要學會一點點地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符合傳統男性要求的誘餌,並將獵物及時套牢;分數最高的那位,可以在婚姻市場上謀求一個最好的要價。

問題在於,當這種這種刻板又步步為營的親密關係發展成長期時,真的是所有人想要的嗎?教女性崇拜自己的丈夫,學會撒嬌,委屈的時候調節自己的心態,丈夫出軌時「誰痛苦誰改變」,並且用一句「存在就是合理」把一切合理化,誰會真的一直忍耐或者滿足於此、從不失算或爆發呢?更不用說牽強附會地用所謂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的生物進化學特性來附會人類行為,以此解釋自創的錘子-剪刀-布理論,恐怕會被靈長學研究者和生物學家們狠狠嘲笑:這其實這換成蜻蜓蝴蝶螞蟻大概也沒什麼問題,就放過演化心理學吧。

如果PUA是「泡妞學」,那Ayawawa情感理論中的部分內容也的確可以稱為「後宮學」。 這兩種理論的共同點其實是,把情感戀愛關係納入進一套高度商品化的匹配評價模式中。很多人批評ayawawa物化女性,是製造女奴;但其實在她的理論中,男性也同樣被物化和商品化,一樣是要被打分的。她的前提仍是「五分女配七分男」的傳統婚配思路,但如果一個五分女,找了三分男戀愛,那麼ayawawa也會有極大概率會勸她蹬掉這個男人。

《透明人》節目截圖:Ayawawa稱咪蒙是「母愛算法」,即「你想看啥,我就給你啥」;自己是「父愛算法」,即「我是對的,你要聽我的」。

有趣的是,一百多年前,父母包辦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依據家世地位算計彩禮和嫁妝;而如今我們早已可以自由戀愛,卻竟然還是難逃窠臼,要遵循情感專家們所謂的「父愛算法」或「母愛算法」,精心計算,步步為營,宛如宮斗一般,「把愛情建立在精確的價值匹配上」(冷愛原話)。既然所有複雜多樣的戀愛情感問題,都可以被他們降維,放進簡單粗暴的自創模型中,那自然就可以把相應的處理方法納入流水線式的「情感諮詢」套路解決流程中。如果一個人的各方各面,可以簡單粗暴到用幾個參數快速分類和打分,那相應的標準化流程也就應然而生。花鎮的創始人之一肖然,在2015年前後一次採訪中提到要利用客戶搞大數據(姑且不論這是否涉及泄露來訪者隱私),開發一個APP,比如情侶吵一次架扣多少分,送一次禮物加多少分,低於某個分值就會預警。而如何分類、判斷和解決, 如採訪中所言,經過培訓後,「一個具有普通智力的人可以在一周內掌握「。

二、情感諮詢市場的「萬能博士」

早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普及之前,國外特別是地方性報紙的廣告中有一大類內容就是分類廣告。早年有閱讀港台報紙經驗的讀者可能也曾見識過:至少2、3個整版到半份報紙甚至幾十頁下來,都是密密麻麻的豆腐塊廣告,從二手車到徵婚啟示,無所不包 。在這些廣告中,有一種特別抓人眼球,其內容大致是:你有什麼煩惱嗎,有什麼憂愁嗎,請諮詢某某博士,他/她可以解決你的一切問題。

如果拜訪這位博士的好事者受過良好教育,他就會發現:某某博士的博士學位相當可疑,一般是一個沒人知道的外國宗教大學,那張學位證很有可能是花20美金郵購來的。這位「萬能博士」先生一般會用半拉子的宗教知識,還有地攤心理書的某種混合語言,對來訪者高談闊論,最後收取一筆相對於正規心理醫生來說不算是大出血但也足夠上館子來一頓好飯菜的諮詢費或捐贈款。

從社會分層來說,大部分歐美中下階層的普通人可能沒錢看正經的心理醫生,或者沒有足夠虔誠到參加教堂每周的宗教儀式。轉向分類廣告上無所不能的某某博士,也不失為尋找一種幫助——這些人與社工或教會多多少少有些關係,能說得上一些話——或者心理安慰。英文裡有個微妙的講法,把這類廣告叫作「soliciting」,引誘、唆使,同時也有「拉客」的意思,願者上鈎嘛。前來諮詢的,往往是家庭、情感或心理上有一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問題,憑着博士們的三寸不爛之舌,倒也能哄得住不少來者。

這種「萬能博士」既不是心理醫生也不是精神科醫生——哪怕是心理行業中層次相對較低的諮詢師(只負責話療,也就是聊聊天,沒有開藥處方權),也需要有基本學術訓練和相關專業學位。國內網上一些較有名氣的心理醫生,一般對應的是美國的臨床心理學家(Clinical Psychology,博士學位),一定要經過了規定時限的臨床諮詢等系統培訓,有執業資格,恪守基本的倫理守則(至少絕對不會隨意泄露患者隱私),接受相關監督等一系列要求。如果前來諮詢的人的問題需要服用藥物或者更深入的幫助,心理諮詢師至少知道怎麼回答和解釋,一旦發現患者有嚴重問題比如精神分裂等症狀,則會推薦給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有開藥處方權)。

在國外,情感關係諮詢(relationship consultant)是一個專門的心理學行業,哪怕是Psychologytoday這種面向大眾提供諮詢師信息和科普內容的美國大型網站,每個諮詢師的頁面都有相應的學術背景介紹、診療的手段方法和詳細公開的收費標準。這是一套非常複雜的體系,如有違反,對諮詢師的懲罰將相當嚴重。不幸的是,中國的心理諮詢業和相關市場實在是過於混亂,以至於大部分人都搞不清這些基本的情況。

在進入移動媒體時代之前,中國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大規模地產生這種「萬能博士」。一則普通民眾比較保守,沒有求助心理機構和醫生的意識,普通人信奉家醜不可外揚,也諱言相對隱私的心理問題,擔心會被當「精神病」和 「瘋子」。二則是心理諮詢的隱私保護目前還毫無規範,很多所謂的「知心大姐」類型的諮詢師,經常津津樂道地把求助者的情況當成飯桌上的談資(倒是網絡諮詢的匿名性,反倒還能保證一定的醫患隱私)。而且,「萬能博士」們當時缺少渠道,前互聯網時代的報紙職業習慣還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尚不敢大面積刊登這些廣告。

但是,進入「流量為王」的移動媒體時代以後,情況徹底改變了。心理諮詢行業成為了最熱門的收智商稅行業:你的原生家庭有問題,你的童年有問題,你有哪些心理創傷,你是不是有拖延症……每天都有自創的新名詞漫天飛舞,都是各路「萬能博士」們津津樂道的文章主題,他們的頭銜越來越豐富,花樣也越來越多。 後來,HR面試丟出了一套500題人格測試,「我們非常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哦」 。PUA導師們信誓旦旦地聲稱,「無財無貌照樣泡白富美」、「方法用對沒有把不到的妹」 。而今天,情感諮詢師們會暗示你,聽她/他的話按部就班,就能追到想要的人,贏回失去的心,很多和下蠱占卜焚香算塔羅牌,也差不太多。

《透明人》節目中對ayawawa粉絲的採訪截圖。

為什麼「萬能博士」們在中國突然大行其道?

首先,營銷成本非常低。用傳統分類廣告的方式推銷自己其實花費不菲,尤其是當「萬能博士」想要擴大顧客群的時候,還要把廣告開支撒在不同的本地報紙上,或者鄰近城市的報紙分類廣告。更重要的是,「萬能博士」們的主要營銷手段,被限制在了分類廣告中,與各種徵婚徵友啟事、占星術廣告為鄰。但是——這些問題在中文社交媒體app中不存在。各個話題的標籤和分類下面,比十幾頁的分類廣告報紙能提供更多更密集的豆腐塊文字,拉到最下面,往往還帶了個公眾號二維碼,想方設法誘導你去掃一掃。

其次,營銷和投放的管制非常松。像心理治療這種需要明顯的專業資格的內容,能夠被大量推送,這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胡亂出售處方藥,甚至是未經診斷就給患者開刀。中文世界中幾個較大的社交app對病毒式營銷——較美化的說法是精準營銷——抑制不足。這個問題在臉書等社交媒體發展中也曾出現,由於法律相對完善和輿論標準較高,國外社交媒體先後都不得不對病毒式營銷的手法和內容做出某種程度的限制。但中文社交媒體的巨頭顯然還沒有把這一問題提上議事日程,甚至可能出於對平均停留時間的考慮,對這些做法還存在某種鼓勵。

最後,是透過社交媒體,「萬能博士」們能實現低邊際成本。在傳統的諮詢中,萬能博士們必須和顧客面對面交流,他們的收入與顧客群事實上也就受限於他們一天中能鼓動三寸不爛之舌的時間。但是,透過社交媒體,帶有心理或類似心理諮詢內容能夠被打包成課程,要麼是直接出售,要麼是捆綁大量廣告或植入式營銷內容後推送,這就相當於在所有用戶的手機里植入了一位萬能博士。

萬能博士和ayawawa的致富秘笈:和商業化捆綁的情感話術

等等,我是在說Ayawawa是移動媒體時代的「萬能博士」嗎?不,這裡針對的不是Ayawawa,而是眾多所謂的心理和情感諮詢師們。

雖然女權主義運動的歷史也不過百年左右,但能在《透明人》節目上大咧咧說出「未來50年女權都占不了主流」的Ayawawa,她的底氣大約是基於對兩性情感諮詢市場的體察。精明如她,在2009年的關口和經紀人洪震討論後,決定改換路線放棄性感網紅身份,投身女性情感諮詢領域。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商業策略:女性情感市場在很長時間內,都要更為廣闊和更容易吸金。說白了,心理或情感諮詢,只不過是圈錢的商業跑馬場,PUA大拿們最後陸續放棄了男性情感市場,並不是自身能力不足,冷愛他們很早就發現,情感諮詢的男性市場主要集中在20-30歲年齡段,也就是俗稱的「屌絲」階段,一旦他們掌握了一點點技巧或資源,就不再會繼續掏錢。

嚴格來說,自媒體時代這些漫天橫飛的情感/心理諮詢師們,寫的東西既談不上是真正的「心理諮詢」,也和正兒八經的「心理學」沒什麼關係。就像《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對ayawawa的採訪回顧中提到的那樣,早年的情感專欄寫作經歷讓她發現,這其實是一種「不需要實際經驗的寫作和操作」。她敢自稱是「世界最大情感諮詢機構董事長」,大概也是源於這種自信。這個市場上,通過網絡走紅的所謂情感大師們,大部分都沒有受過任何真正的心理學科班訓練,只是道聽途說了一些名詞,就開始剖析和解讀,其中自創理論和概念的「民科」不在少數。讀過正經的心理學著作,就會明白,國內這一行魚龍混雜得實在是太厲害——廣義上包括婚姻諮詢在內的心理諮詢市場,目前在中國大陸還是一片混沌狀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體制上說,我國的心理醫師和各種諮詢師之間區別度不高,目前的心理諮詢師資格(包括冷愛拿到的心理諮詢二級證書),既包含了有正規臨床心理訓練的專業人士,也包含了只有簡單培訓、沒有任何醫學或心理學專業背景的人士。由於這個證書考試被降格到和考廚師證差不多(經常出現在「交錢包過」的小廣告上),長期以來備受業界詬病,2017年已被取消,目前處於真空狀態。這一體制下的資格管理也相對混亂,既然有關部門對楊永信主任的電擊療法和各種網癮戒除學校都沒採取過任何實質性行動,那麼,萬能博士們將自創的情感理論應用於實踐——相對來說,社會危害度通常遠遠小於楊主任——也無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體制上的混亂導致了市場需求不能被有效區分。同樣是二級心理諮詢師,可能是臨床心理學博士,也可能是發明了一堆民科理論新詞的萬能博士,作為顧客,在選擇時顯然要比在普通醫療市場上更困難——大型三甲醫院可以保證基本的醫療質量,但最高等級的二級心理諮詢師(一級尚未開放)卻有很大概率是非專業人士,根本算不上心理醫生。各種具有不同需求的顧客也都被擠壓在了這一片混沌的市場裡。的確,一部分早期的追隨者最終會醒悟和拋棄Ayawawa,並嗤之以鼻;而另一部分粉絲,就像當年連上街和女孩子開口搭訕都困難的宅男們一樣,通過這種漏洞百出的情感理論邁出了第一步,或許會一直感激當初能遇到Ayawawa們。

2018年Ayawawa粉絲會現場。

在任何一個成熟的市場中,對於強烈依賴於話術的招徠或銷售行為,都帶有很苛刻的管制條件,自覺地讓萬能博士們老實地龜縮在分類廣告裡。然而,在智能手機主導的新媒體時代,在混亂和不健全的國內情感諮詢市場上,社交媒體app逐步釋放了萬能博士們的能量。在以10億計的中文社交app媒體上,大大小小的Ayawawa們正在兜售自製的心理話術——而中文社會的一般民眾既對心理學缺乏了解,也對萬能博士們缺乏足夠的抵抗力,極容易就着了道兒。從這個意義上說,社交app的用戶是相對脆弱的。《中國新聞周刊》曾提供Ayawawa她在「微問答」里的數據:「從2013年5月到2017年1月,有472期的情感問題中提到了「安全感」這個詞,占比是47.2%。而去年1月到8月的250期中就有156期提到了「安全感」,占比52.9%。」Ayawawa也好,咪蒙也好,在利用焦慮感賺錢這點,她們深諳其道。

我並不認為Ayawawa的粉絲們愚蠢或者特別容易被洗腦。我們的學校沒有提供充分的情感和兩性教育,正規的心理諮詢機構也未能提供完善和健全的情感和家庭諮詢服務。某個角度上,中文互聯網的用戶們都不得不片刻不停地學習各種闢謠和鑑定套路的手段,永遠保持懷疑,等待反轉,練習自救,既渴望專業人士的參與,又無法完全信任權威。商業化的情感模式,反而在提供一套似乎可以兌現的自我提升和救贖之道。明明只是給自己買點貴東西,非要管這叫「給自己投資」,「做更好的自己」,滿眼都是「30歲的女人應該給自己投資一件更好的高檔羊絨大衣」,「20歲的女孩穿這個更能俘獲他的眼睛」……Ayawawa的情感理論,往往天衣無縫地和這些消費品捆綁在一起,這才是她這套話術的高明之處。

瑪麗蓮夢露曾經唱「鑽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後面還有一句話,「一個吻也許很重要,但它不能支付你簡陋的公寓租金,也不能在售貨機前幫到你」——誰給得起最大的鑽石,誰就是最好的郎君,如果沒有愛,有很多很多錢也可以;女性的情感需求,最後被量化等同於包包和口紅——愛她,就給她買買買。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竟然不自覺地倒退回了一個對兩性情感關係極度缺乏想象力的時代,以至於任何一個節日都會毫無疑問地以情人節的方式展開。那麼,一套庸俗的打分和分類機制就能滿足一部分人對感情問題的需求,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所有諷刺和嘲笑Ayawawa的人,最終會悲哀地發現,她並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糟糕的產物。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1-01 18:01:54

專業的情感服務機構真的不錯

頭像
2023-12-15 17:12:46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3-10-07 04:10:49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

頭像
2023-06-08 17:06:45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4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