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應:小動作背後隱藏着什麼?

情感導師 7153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會對你坦誠?報紙、電視、網絡,躲在後面的寫手有着自己的產業鏈,寫着他們想讓你「認為是這樣」的東西,再演給你看。任何清醒而理性的人,都有能力做出得體的舉動,也都有能力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

如果在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能夠透過小動作讀懂「金主們」的心,就能把握最佳的時機和節奏,做到收放自如地精準投放,融資效率會高很多。有利益牽扯的時候,沒有人會隨便跟你說實話,語言是交流信度最低的信息通道,對方的一切真實想法要靠自己判斷。人的行為可以透露出很多秘密。

如果是社交行為,我們可以明白無誤地知道這些「妝容」舉動背後的動機;如果是情緒行為和生理行為,我們就可以通過微反應的理論原理,倒推其心理感受和決策動機。

專業十問入「微」門

微反應:小動作背後隱藏着什麼?

人的社交表現都是有備而來的「表演」,微反應則是人類作為一種生物的本能反應,因此是了解一個人內心真實想法的最準確線索。它是一種理解他人的工具,也可以據此設計出應對他人的策略。

問題1:什麼是微反應?

微反應的全稱,是心理應激微反應。心理應激微反應是指人在受到有效刺激之後,所做出的「不經意」的反應動作。真正夠得上「微」級別的反應,不易被對手察覺,有的時候甚至連自己一方的人也看不出來。與失態產生的過程完全相同,微反應也是當事人對自己內在情緒和外顯行為的失控,只是失控的時間很短,反應形態也小,而且當事人通常會迅速用行雲流水般的掩飾行為一帶而過。

問題2:微反應有國外的研究嗎?

Paul Ekman教授是該項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和他的團隊致力於研究將微表情用於判斷被測試人的真實情緒,還專門研究過用於測謊的效度。分析一個人的真實心理狀態,不應當僅僅限於面部表情,而應當通過觀察並分析表情、肢體動作、語言意義等被測試人的表現,才能全面判斷。「micro-expressions」一詞,直譯應當不僅僅限於面部的微表情,更適合於翻譯為「微表現」。在刺激有效的情況下,被測試人的最初瞬間反應絕大多數都是不受思維控制的,真實可靠。

問題3:微反應的「微」字是什麼意思,怎麼來的?

人類在受到有效刺激後,會產生能夠代表其真實認知和感受的生理行為和情緒行為,但又不甘於被他人識破,便試圖用意志管控的社交行為來進行自我抑制和偽裝,這時的生理行為和情緒行為就會形態減小或消失,持續時間縮短或停止,不易察覺,故而取「微」字。但這些生理行為和情緒行為仍然存在,仍然能夠突破社交行為的抑制和偽裝,即使形態很小、持續時間很短,也仍然能表達出大量寶貴而有效的信息。

「微」字非常重要。我們不看行為人的社交表現,那些都是有備而來的「表演」,甚至可能經受過專門的訓練。我們只看沒有被社交行為掩飾住的微小反應,儘管它們形態微小、持續時間短,但卻能夠表達出行為人的真實感受和認知,也就是生理狀態和情緒狀態。最後,特別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單向表達不分析」。

問題4:為什麼「單向表達不分析」?

如果一個人從頭到尾都是在自主向外表達信息(單向輸出),那麼他所表達出來的所有信息,包括語言、肢體動作、表情,甚至是非常微小的握拳、呼吸變化以及軀幹的俯仰,都不能作為依據進行微反應分析。

因為那些即使非常微小的細節,也不是反應,而有可能是提前準備好的「表達方案」。單向表達不分析,因為它們在理論上可能100%是「表演」!

我們只分析「反應」,前提條件就是必須首先由我們實施刺激源的刺激,然後觀察對方在接收到刺激源信息之後的瞬間反應。越是突破對方心理準備的刺激源,越能夠起到引發反應的作用,我們稱為「有效刺激」。因為這些刺激源並沒有存在於對方的表演預案之中,所以他們會臨時動用自己的認知系統進行評估和決策,這樣一來,就會產生生理行為、情緒行為和社交行為,進而產生「微反應」。

其實,單向表達也可以分析。這倒不是自食其言,而是為了強調一個基本原理。如果你的目標,是希望通過分析對方的行為,來獲取其真實的認知(比如說沒說謊),那麼必須要給自己先定下嚴苛的分析準則——單向表達不分析。

之所以嚴苛地提出「單向表達不分析」的研究原則,是為了保證研究出來的科學結論儘可能忽略掉可能存在的欺騙所帶來的干擾,保證每一個微反應的意義都能幹淨清晰地指向行為人真實的認知和感受。在實際應用中,要記得社交行為具有表演欺騙的可能性就好,而不要腹黑地認為所有的社交行為都是偽裝。

此外,即使是單純分析別人有意為之的行為,也可以獲得非常重要的信息。這組信息的名字叫做「行為人的意圖」。例如,髮型、穿衣、飾物、稿子、幻燈片、流暢的發言、禮節、消費品等等,都明明白白地在告訴你,行為人希望通過這些行為來向你傳達什麼信息。這些傳達出來的信息並不等同於客觀的事實,但卻一定能準確地反應行為人的意圖。很多時候,這樣的信息也非常重要,是建立良好社交關係的基礎,也可以據此設計出部分應對行為人的策略。

問題5:微反應能幹什麼用?

微反應能幹什麼用?挖掘那些當事人有意或無意隱藏的「真實想法」。微反應不是只能用來測謊。它可以適用的領域,是所有人際交往的場景。只要是人和人打交道,都可以用到這項技術:

搭訕的陌生人有沒有惡意和陰謀?相親對象看起來不錯,要不要用心?男朋友支支吾吾的背後到底什麼情況?滿臉忠誠的下屬是否可以信任?城府很深的老闆究竟是什麼態度?同事彬彬有禮的得體舉止有點不對勁?團隊裡總覺得有人二心究竟是誰?喜怒不形於色的重要客戶到底滿不滿意?談判到關鍵時刻對方的沉默微笑什麼意思?侃侃而談的嫌疑人哪裡在說謊……

社會規則越複雜,就需要人們想得越多,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就越錯綜複雜。也許,很多人沒有惡意,也不是故意想做壞人、說謊話,只是限於社會規則必須要表現得合規矩,甚至連自己都沒察覺到。很多誤會也是由此而生的。人們本心的感受和訴求,會深深地藏在這些「殼」的裡面,這就是「文明」。

普通人能看到的,是人類的社交行為,也就是別人「演」給你看的。

問題6:刺激源的形式有哪些?

心理應激微反應不會分析行為人的單向表達,因為無法確認單向表達中哪些是有控制的社交行為,哪些是不經意的真情流露,而理論上單向表達是可以達到100%被控制的。心理應激微反應只分析行為人的應激反應,也就是受到刺激之後的反應。這就要求,必須先有刺激源,然後才可能開展分析。

1.提問刺激源最常見的形式是提問題,要求行為人回答該問題。提問題既可以用言語來表述,也可以用文字,後者較為少見。現實生活中和刑事偵查工作中,非常多的交流過程,都是用言語表述的一問一答來完成的。提問一方,還可以在提問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言語的音量、節奏、重音、重複、語氣等附加因素,改變刺激源的重點。除了提問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形式,也可以作為非常好的刺激源。

2.視覺刺激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視覺信息的刺激是非常常見的實驗方法。在刑事偵查工作中,也會使用照片、幻燈片、書證、證人等視覺信息展示的方法,對嫌疑人實施刺激,引起嫌疑人的相關反應。

3.動作和表演測試人員通過做出某些動作,或者進行某些表演,也可以達到很好的刺激效果。如果想要刻意製造較大力度的刺激,那麼「不合規矩」的行為可以輕鬆達到這個效果。為了製造較大力度的刺激,除了通過接觸互動性的動作之外,還可以設計一些表演。

4.情境塑造有的時候,為了實現比較複雜的目標,還會綜合聽覺、視覺、行為和表演等因素,設計一個情境讓行為人置身其中而不自知,引發他的各種反應。

在刑事偵查和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中,也常常用到情境塑造的刺激方式。

不論使用哪種刺激方法,刺激源一旦生效,行為人會做出相關的大量反應。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篩查這些反應。因為行為人給出的反應中,可能會包括社交行為、情緒行為和生理行為,它們複合在一起出現。根據不同行為的特徵,一旦找到情緒行為和生理行為,就可以開展對行為人的心理分析了。最後這步的心理分析,實際上是嘗試建立應激反應和刺激源之間的因果關聯。

問題7:為什麼人類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

「單向表達不分析」,說明了刺激源的重要性。為什麼在有效刺激的前提下,人類不能100%控制自己的行為呢?這要從我們的大腦開始解釋。

按照目前人類對大腦的研究,我們大致將人類的整個大腦分為三個中樞。

1.皮層:理性中樞第一個中樞是感知和思維中樞,由皮層來擔任。皮層包括: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等。其中:額葉負責控制軀體運動,感官信息整合,以及高級思維決策;頂葉負責接收軀體感覺,構造對世界的認知,比如空間感和方向感等;枕葉主要負責處理視覺信息;顳葉負責處理聽覺信息,語義情節記憶,以及處理和控制聽覺相關語言。

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皮層的作用是:「想明白,做出來,說出來。」皮層控制的行為最容易做假,在觀察是否說謊的時候最不能相信。全身所有的骨骼肌運動,都是可以被皮層準確控制的;說話之前思考的內容、說話時聲帶的震動,也是可以被皮層控制的。這就是為什麼在微反應的體系里「單向表達不分析」的原理。

2.邊緣系統:情緒中樞最接近皮層的腦結構是邊緣葉,也被稱為邊緣系統。邊緣系統負責控制情緒;控制與物種生存相關的行為,比如戰、逃、性等;參與控制生物的部分自主功能,比如飢餓感、汗液分泌和心跳等;還與人類的行為動機、學習和記憶等功能相關。

邊緣系統是由若干腦結構構成的一個集合統稱,是根據其相似的主管功能來定義的[1]。這些功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不能或幾乎不能用主觀意志來控制,皮層所下達的理智決策最多能夠進行干預,而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

邊緣系統介於「理性腦」(皮層)和「生物腦」(小腦和腦幹)之間,恰如情緒行為介於社交行為和生理行為之間一樣,既貼近生物的本能需求,又需要靠皮層的認知和思考來做出判斷。

情緒中樞控制的行為可能摻雜有社交行為的掩飾,所以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來過濾。什麼方法可以過濾呢?那就是用恰當的刺激源,把他們逼回到像動物一樣的原始自我保護狀態,這種狀態是真實的心理反應。這一類行為在觀察過程中可信度的優先級最高。

3.小腦和腦幹:動物中樞(或稱為生理中樞)維持人類基礎生理活動的腦結構,是小腦和腦幹,腦幹又包括中腦、腦橋和延髓。

小腦負責運動和平衡。腦幹負責調節複雜的反射活動,包括調節呼吸作用、心跳、血壓等,對維持機體生命有重要意義。

人的行為過程,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描述,可以分為四個過程:認知、評估、決策、實施。基礎生理活動的日常維繫不需要意志的參與,但理性評估和判斷的結果可能嚴重影響其指標變化。

每一個情緒行為的背後,都具備着人類作為生物個體的一條最簡單的決策邏輯,都有着最直接的保障個體生存利益的生理意義,和動物的情緒反應沒有差異。

人類在受到危及生存和繁衍的威脅時,應對刺激的處理機制會退回到動物的水平。在這種時候,人的動物性反應將取代人的理性「做作」而獲取控制權,通過種種微小的反應,將內心的情緒和想法展露無遺。

問題8:什麼是基線?

行為分析是否具備強大的功效,取決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否能夠過濾表演行為。

研究微反應的任務,不包括評價惡與不惡,只是希望找到表達與認知之間的差異,以及這當中存在的規律。要完成這項任務,必須從一個步驟開始——找基線,這個步驟是繞不過去的。嚴肅地說,沒有基線的分析,都是譁眾取寵。

基線,是指行為人不「裝」的時候所具備的行為特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體檢各項指標數值。這是純生理指標的基線,數值位於正常區間,表示健康,超出正常參考區間,表示存在病症。

2.平靜態基線,平靜狀態的行為特徵。不張狂、不沮喪、不興奮、不低沉的時候,一個人的鬆弛狀態下,言談舉止是什麼樣子的,包括其面部表情、呼吸、語音,以及肢體動作的形態規律,可以作為一種基線,可以稱為「平靜態基線」。

完全鬆弛的狀態會出現在兩種情況下,一種是獨處,另一種是身處安全和輕鬆的交往環境中。獲取這些基線特徵,是需要長時間觀察的,而非一朝一夕可成。很多姑娘對自己的男朋友就有這樣的感覺——「我就覺得他今天哪裡不對勁兒,肯定有事」。通常,這種「哪裡不對勁兒」的感覺,用專業數據講就是「捕捉到了違背基線的行為特徵」,只不過姑娘們沒學過微反應,無法準確又清晰地列舉出這些內容。

3.情緒態基線,真實情緒支配的行為特徵。無所顧忌、情緒高漲的時候,會突破社交行為規則的自我約束,為所欲為。這時候呈現出的表情、呼吸、聲音、肢體姿態和動作特徵,也是一種基線,可以把這些真情流露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稱為「情緒態基線」。

4.穩定的社交行為特徵。儘管社交行為不能作為微反應的分析對象,儘管社交行為的背後,存在着不可窮盡的決策和動機,但是社交行為卻可以作為非常重要的行為基線,用來分析行為人的異常反應。

行為人日常呈現出來的社交行為,也可以從上述若干細節之處進行觀察。區別於記錄平靜態基線和情緒態基線的是,社交行為基線需要記錄的是行為人在特定社交情境中所呈現的特徵。

問題9:微反應能被控制住嗎?

控制自己的身體,有兩層含義:一種是肌肉的運動控制能力,讓動作可以保持精準而熟練,收放自如。但這種能力和控制微反應所需要的能力,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是控制表演用的。

控制身體的另外一層含義是控制應變能力,讓神經系統可以處變不驚,受了刺激也不會覺得有什麼。真能做到「處變不驚」的,有三種情況:

①最高者,超脫得失。得到不喜,失去不惜,即使是生命。這個基本接近神的境界了。②中間者,經歷豐富,積澱深厚,有比較強大的自信心。能做到這一點的,就已經不是普通人了。③最低者,自我催眠,強迫自己相信本不是事實的情況。其實,這個更難,也許精神上患有疾病的部分人士,可以完全做到。

在觀察別人內心的時候,這三類人也是最難對付的。厲害的政客屬於第二種,高超的演員屬於第三種,第一種至今還不多見。但無論是哪一種人,都不可能完全控制住自己的微反應。

先不說自主神經系統所控制的瞳孔縮放、心跳、血液循環、汗液分泌等生理指標根本無法被主觀意志控制,就算是動用骨骼肌來完成的情緒反應動作,也幾乎不可能被控制住。因為,控制住這種真實的反應是一個很複雜也很苛刻的過程:

①首先要做到不意外。要預先知道會出現某種刺激,然後決定要控制住自己。②然後要做到不在意。不管刺激如何,都要接受這種刺激,快速分析這種刺激的性質(利或害)和力度。③再然後要做到不反應。通過感知和思考,把你能找到的可能的身體反應一一制止。沒準兒還有遺漏。④最後再複查一遍,自己是不是有沒管住的地方,補充完善。

真的全部控制住了,滿意了嗎?那麼接下來你聽我說:從你僵硬的身體和呆板的表情來判斷,你很不正常,應該隱藏了什麼不希望人知道的事情。這麼高興(或者驚悚)的事情,你居然沒反應?這些,就是破綻。而破綻的必然存在,正是觀察微反應可以洞察內心的基石。

問題10:表演會克制住微反應嗎?

感染力的逼真表演,是因為絕大多數專業演員都接受並實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也就是融入角色感受,醞釀劇中情緒,由內而外地表演,而非公式化地刻板演出。演得真,是因為真的有情緒,所有的表情動作和聲音,都是在恰當的情緒支配下自然流露,而這些情緒,是演員根據劇本需要,提前在頭腦中用共情或虛擬情境渲染出來的。所以,他們不是理性地在控制自己的動作和表情,事實上也沒有人能做得到。

在現實生活中,即使是非常優秀的演員,一旦沒有了劇本,心裡再多些與切身利弊相關的牽掛,那麼一切演技預案都將崩塌。

不怕,不怕,我能行——安慰反應

人在受到批評、壓力、否定等負面刺激時,經常無意識地表現出一些尋求安慰的身體微反應,以減緩內心的不適感。當這些細微動作出現時,說明這個負面刺激源非常重要,具有繼續深挖和分析的價值,也許能成為獲取真相的關鍵線索。

解讀意義:安慰反應映射了兩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行為人心理出現不適感,可能是慌亂、緊張、尷尬等,但尚未到達害怕到不知所措的凍結程度;第二個要素是行為人在努力地進行自我調整,希望恢復到平靜態。

什麼因素能讓一個人自己感到舒適呢?適當的溫度、濕度、力度、頻率、撫觸,會讓人產生收益舒適感;上述種種舒適的刺激都沒有的話,減少或停止負面刺激,本身也會讓人產生舒適感。

安慰反應具有兩個必要特徵,一是動作和言語表達無關,沒有輔助表意功能,二是動作能夠讓行為人自己感到舒適。

在很多發言表達的過程中,手、腳和身體姿態,能夠輔助表達行為人的語義、心態和立場,比如對數量的表示、對大小多少的描述、對順序的排列、對位置的指向、對感受的形象描述(腦袋都炸了)等等,這些動作屬於社交行為,屬於語言的輔助工具,不具備線索意義。

但是,當語言和動作之間沒有關聯的情況下,這些動作就值得注意了。如果,這些動作對於行為人的意義,相對於他們所處的情緒而言是舒適的,那麼就可以定義為安慰反應。

例如,揉鼻子,生理上是舒適性的效果,與表達無關,又與生理病症無關(比如鼻炎、感冒鼻塞等),就可以定義為安慰反應;撓頭皮,生理上是舒適性的效果,與表達無關,又與生理病症無關(髒、癢、頭疼等),就可以定義為安慰反應;如果情緒比較痛苦激動,那麼自抽巴掌可以起到排解情緒、轉移疼痛的生理舒適效果,又與表達無關,就可以定義為安慰反應,儘管常規情況下會引起疼痛。踢牆角、撞後背、揉捏手臂、聞香水、舔嘴唇、咀嚼口香糖、需要喝水、抽煙等,符合上述兩個特徵,都屬於安慰反應。

經典表現:說錯話之後的掩口,支支吾吾的時候揉鼻子,緊張期待時的搓手。

注意,千萬別動——凍結反應

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時,會在第一瞬間減少或停止動作,並儘可能收縮身體,以便收集信息、減少痕跡並判斷對策。看到這些微小的反應,可知對方心態大幅減弱,呈現害怕狀態。而這個刺激點很可能成為攻破對方心理防線的有力武器!

解讀意義:看到凍結反應,可知對方心態大幅減弱,呈現害怕狀態。

長期的進化使人類像動物一樣,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在第一瞬間——非常非常短的瞬間——停止一切動作並儘可能收縮身體。我們將這樣的反應稱為凍結反應。

凍結反應具備兩個特徵,動作頻率降低和幅度減小,也就是變少和收縮。完全凍結就是所有動作停止,同時身體呈現收縮姿態。收縮姿態的典型動作包括:聳肩、脊柱彎曲、雙手拘束、雙膝併攏、雙腳踝併攏等。

凍結反應的生理意義

動作頻率降低和停止的原理是,行為人評估認為刺激源可能帶來危害之後,肢體少動或者不動是最佳生存策略。

動作幅度減小甚至收縮的原理是,在進攻力度、數量相同的情況下,把身體面積收縮變小,把重要器官收縮在內保護起來,受到傷害的可能性就會減小。100支箭射在1平方米的面積上,射中100支,射在1平方厘米的面積上,就只能射中1支,這是基本的物理規律。

如果被測試人的肢體姿態和動作失去了這兩項特徵,也就是不再保持收縮,運動逐漸增多,幅度也逐漸增大,說明他「解凍」了,害怕正在消失,心態增強。

愛則親,恨則逃——愛恨反應

人和人身體間的距離,可以體現出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喜歡就靠近,不喜歡就遠離。在熱戀中,在商務服務中,在合作談判中……出現的這些反應都是至關重要的信息。這一規律也可以倒過來使用,通過關心行為和親近反應的距離控制,加速信任感的建立。

解讀意義:人和人之間的距離非常微妙,喜歡就靠近,不喜歡就遠離;感興趣就靠近,害怕就遠遠離開。在本章中,我們將把這一奇妙的規律拆分成逃離反應和親近反應分別進行討論。

男女之間的情緒感受遵循愛恨反應的規律。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也都遵循這樣的規律。不僅局限於有喜愛與否,沒有感情的兩個人之間,彼此的距離控制也都遵循這樣的規律。

愛恨距離坐標軸

利用這個坐標軸,我們可以通過兩人或多人身體之間的距離遠近,來判斷他們彼此間心理之間的接受程度,二者成正比。越近說明越親近,越遠說明越疏遠。

逃離反應

逃離反應的顯著特點,是面孔遠離刺激源。負面刺激源的力度越大,遠離的距離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因為是應對負面刺激源的反應,所以會在遠離動作同時呈現緊張狀態,包括不鬆弛的面孔、視線、呼吸,以及身體不會鬆弛,四肢很有可能保持緊張狀態或阻隔狀態。

逃離之後,視線會呈現穩定的狀態,但方向不一定,如果向上,是消極逃避策略;向下,是隱忍逃避策略,有進攻的可能性;如果是對視,是頂撞對抗。

看到逃離反應,可以判斷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和評估為:輕蔑、反感、排斥、惶恐、害怕,等等。

親近反應

親近反應是表達積極意願的主要方式,表達了希望獲取更多信息,希望更有效的表達,或者希望更好的身體互動。對應的意圖可以分別設計台詞為:「你說什麼?」「我也好喜歡他!」「這件事不要讓別人知道」,以及沒有台詞的親昵動作。

親近反應可以分為試探性的小幅度和低頻率,和獲取性的大幅度與高頻率。在不明結果的情況下,通過嘗試性的動作進行干預,比如側耳傾聽;在對結果有確定性判斷後,通過劇烈運動表達並獲取結果,比如表達熱情歡迎的擁抱。

傲慢與謙卑——仰視反應

代代相傳的生存與死亡的記憶,讓人在潛意識裡仰視和敬畏比自己大的東西,也會讓人在比拼的時候把自己塑造得更高大,哪怕只是仰頭、抬下巴;而把身體放低則是表示禮貌、謙遜以及服從。所以,觀察一個人的體態高低,可以判斷其內心對自我的真實定位。

解讀意義:看到仰視反應,可知對方心態變強,對刺激源不接受、不服氣、不認輸,對抗性增強;負仰視反應則表明了接受、認同和妥協。

仰視反應

個子大的動物打架容易贏,它們的強弱規則就是這麼簡單。

人類也繼承了這種千百萬年進化留存下來的意識,在心生對抗不服輸的時候,會試圖通過挺直軀幹和仰起頭顱改變自己的身高。身高的增加量其實可以忽略不計,但這個動作的確能改變自己的視線角度,讓自己感受到自上而下的視覺感受。在精緻對抗過程中,這樣抬下巴的角度也許只有一點點的增加,但仍然可以凸顯出行為人的不服從和拒絕接受。

常態下,可以把抬頭和揚下巴的動作描述為下巴線條和頸椎的夾角增大,這一指標可以作為判斷基線,如果夾角增大,則可以判斷為有抬頭動作,表明心態增強,如果再加以側向角度變化,則對抗性和不服從性更加明顯。

負仰視反應

在我們的社會禮節中,做錯事情之後的道歉,使用的是鞠躬甚至跪拜。所有希望道歉被接受的人,都會使用同樣的姿態——彎曲脊柱和低頭。軀幹的彎曲和頭面部向下,是弱勢心態的表現,充分說明了自己愧疚、難過、請求原諒的誠意。雙腿和雙手的動作,則通常符合凍結反應的規律,體現了自己的謹慎和擔心,擔心自己的行為會觸怒對方。

這是我的領地——領地反應

在人類世界裡,領地意味着權威和掌控感,人會表現得放鬆和自信;一旦受到挑戰或侵犯,則會引起強烈的警覺、憤怒和反擊。不要跨越領導者心中的「紅線」,那會決定你的去留甚至生死;而刻意冒犯掌控者的領地,則能激起對方的憤怒,使其泄露更多的內心秘密。

解讀意義:看到領地反應,表示對方出現統御和控制的強勢心態,非常自信且有掌控感,承壓能力強。

在野生世界中,有權有勢的動物,會嘗試建立自己的領地範圍,俗稱「圈地」。領地的建立,其實是動物之間一種彼此都心照不宣的默契規則,你要是想獲取什麼利益(食物或者配偶),先要評估一下自己的實力。領地主通常用尿液或體味在多點之間標明一條界線,外族要試圖進來,就是心懷不軌,勢必引發搏鬥,拼個高低死活,最終勝者王侯敗者寇。

這種規則的建立,客觀上能達到讓大家都省心省力的目標,尤其對領地內被領導的個體而言,要遵守這種約定的規則;但另一方面的含義就是,因為領地範圍的劃定,不動手還好,動手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性質都很嚴重。因為這份嚴重,導致野生動物具有強烈敏感的領地意識,領地被侵犯,往往意味着死亡。因此,劃定領地的時候就要根據自己的實力,科學地勘測,嚴謹地圈定,一旦領地被侵犯,那就立即進入戰鬥狀態。

這兩種心理習慣,隨着進化的積累,也成為人類的本能意識。領地意識,代表着對內的權威和對外的拼死防禦,主要表現為四種行為特徵:在自己的領地內擴張、鬆弛、揮灑,領地遇到侵犯,則拼命自衛。

擴張

敢於擴張和舒展肢體,尤其是雙臂和雙腿間的夾角擴大,就意味着行為人敢於用胸、腹、生殖器一面最脆弱的軀體,迎接即將到來的壓力和刺激,甚至是相信在展開的區域內,不會存在負面刺激。這是一種非常強勢的心態,是有自信和有掌控感的表現。

當你對面的人把雙臂張開的時候,或者坐姿時把雙腿張開的角度變大的時候,都表明了他有着強勢的心態。

鬆弛

在自己的領地中,領地主會擁有較強的統御感,認為領地內不存在阻力或敵意,所以肢體姿態和行為都較為鬆弛,不會出現安慰反應的無意義小動作,也不像凍結反應那樣拘謹行事。比較典型的鬆弛狀態,是眼神不呈現犀利和集中,軀幹或倚或靠尋找支撐,二郎腿或舒展腿,行動自在。

揮灑

領地反應的第三個特徵是動作幅度大,頻率卻不高,呈現出輕鬆下達命令的揮灑狀態。不論是下巴指向,還是點頭搖頭,又或者是揮動手臂和手掌,或者是站姿和坐姿的轉換,都會呈現出上述特徵。自衛如果領地遭受侵犯,如尊嚴受到挑釁,會直接產生憤怒的強烈反應,出現明顯戰鬥反應。

進攻與防守——戰鬥反應

憤怒情緒一旦被喚醒,全身上下都會協調統一,進入明顯的戰鬥狀態。所以,戰鬥反應極難作假且易於識別。儘管在文明的社會規則約束下,戰鬥反應產生了若干演變,但映射的內心卻是同樣兇險,一旦出現,即要引起警覺。

解讀意義:看到戰鬥反應的進攻態,可知對方內心正在進行對抗,取勝欲望強烈,屬強勢心態。相反,看到防守姿態,可知對方內心承受進攻並試圖自我保護,屬弱勢心態。

動物搶奪資源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要麼戰鬥,要麼死亡。因此,活下來的都是強者,代代積累,戰鬥意識深深融入全身的血液和每一條神經。只要有危險出現,就可能喚醒隱藏在體內的戰鬥意識。

人類社會的歷史,也是充斥着各種戰鬥的搏命史,從街角的鬥毆,到紳士的決鬥,從打群架到大規模戰爭,動機愈發複雜,戰術愈發先進,唯一不變的是戰鬥時身體的反應:熱血沸騰、發指眥裂、呼吸加劇、理智消退,憤怒情緒作為支持這些劇烈進攻行為的神經機制和核心動力,在進化過程中留在了人類的大腦里。

憤怒情緒難以偽裝和掩飾

憤怒是所有情緒中,需要能量最大的一個,對能量的需求超過了大哭和大笑。

因此,憤怒情緒一旦被喚醒,全身上下都會協調統一,進入明顯的戰鬥狀態。能量的儲備和運輸,需要呼吸與血液循環的配合。因此,人一旦產生憤怒情緒,必然會增加呼吸的深度,試圖吸入更多的氧氣用於戰鬥。循環系統在憤怒情緒的指引下,會安排心臟加速用力收縮,提高血液循環的量和速度,同時血壓升高,提供充足的氧氣和燃料物質給肌肉系統和神經系統。

這說明兩個方面的結論:一是戰鬥反應很難作假,因為它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全身協調消耗,表演不易。假裝憤怒反應的難度在所有偽裝中是最難到位的;另一方面,真實的憤怒情緒一旦出現,又會表現得非常明顯,很容易被捕捉到。

即使是在文明的社會規則約束下,不能隨意打架、不能任性傷人,所以原始的戰鬥反應產生了若干種精妙的演變,看似不是戰鬥,但映射的內心卻是一模一樣的兇險。比如口誅筆伐、體育比賽、炫富選美,都是這種演變的結果。

中國明朝的言官們重要的工作就是罵人,下到監督官員,上到指責皇帝,亂到朝堂上對掐。這些夫子口中的語言高雅深邃、引經據典,禮儀上也按照規矩恪守,但一旦罵到動情,一樣會在朝堂上像街頭吵架那樣忘記自己的身份和形象。

體育比賽是使用身體進行的一種衍生戰鬥形式,身體強壯而技巧豐富的一方會成為贏家。觀眾即使自己不能親身較量,也會被比賽牽動着神經的興奮,山呼海嘯,群情激奮。所以體育可以發展成一個經久不衰的巨大產業。

漂亮的人可以滿足異性骨子裡優質繁衍的需求和欲望,因此俊男美女們關於外表的比拼也是明爭暗鬥,希望引起更多的喜愛和追求;有錢則是高品質生活的條件,也能一定程度上證明其他方面的優勢力量,因此炫富拼財的事也經常發生。

具體到人類個體而言,無論如何變化,身體的反應都會同動物們的拼殺一樣,具有相同的特徵——力量和速度!戰鬥反應的三個階段,分別是戰鬥準備、戰鬥發力和防守保護。

戰鬥準備

戰鬥準備的反應特徵,是行為人在使用不明顯的方式暗中發力,只是發力的對象不是外界目標,而是「自己和自己使勁兒」。比如,握拳、抓握手臂、兩手指大力對頂、咬牙切齒、拉拽自己的衣飾、腳踩碾壓或者用力捏自己手裡的核桃等。

戰鬥發力

戰鬥發力的反應特徵,是嫌疑人在使用明的或暗的發力方式,將不起眼的力量發揮到外界對象上,但往往不會直接指向刺激源。比如,手指的戳點動作、敲桌子、拍桌子、甩書本、墩杯子、摔手機、摔門等,這些動作經過變形之後,原有的進攻意義變得隱晦而不起眼,但是仍然能夠表現行為人的抗爭心態和求勝欲望。這是強勢心態的表達方式。

防禦保護

防禦保護的反應特徵,是軀幹彎曲、手腳四肢實施隔斷,同時還會自然出現軀幹的扭轉,以避免刺激源直接侵犯胸、腹、生殖器一面。

由於利益威脅是引發憤怒情緒和鬥志的根本原因,所以,一旦被測試人出現憤怒情緒,則說明他感受到了刺激源帶來的威脅。在測試這種具體情境下,這個刺激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很有可能就是大家共同關心、被測試人拼命掩蓋的真相線索。

勝敗並非常事——勝敗反應

戰鬥有輸贏,勝利者的身體和神經都會很興奮,會呈現出多種活躍的表現;而失敗者的神經系統進入壓抑狀態,身體重心向下並收縮,呈現出自然散落狀。注意觀察對方的這些反應,可以判斷其內心真實的心理狀態。

解讀意義:看到勝利反應,可知行為人內心因為收益感或優越感而興奮,認為自己獲得對抗的心理;看到失敗反應,可知行為人內心因為無可挽回的損失而沮喪。

古語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潛台詞是贏了別驕傲,輸了彆氣餒。這句話是用來勸勉人的。

但戰鬥會有輸贏,不同的結果會造成輸贏雙方的反應各不相同,透過這些反應可以分析出重要的心理狀態。因此,對每個學習微反應的人而言,勝敗絕非常事。

打贏的一方,常常高舉雙臂,大聲歡呼甚至長嘯,高傲地挺起胸膛,環顧四周,炫耀自己的成果——來之不易的勝利。隨後,分錢分肉,大吃一頓,舒舒服服洗個澡放鬆一下,享受生活。總結一下的話,大致有三種表現:喜悅、炫耀和放鬆。

被打敗的一方(這裡指內心接受失敗的結果,有志氣或者不服氣的不算),如果還沒戰死的話,通常呈現「灰溜溜」的狀態。挺不起胸,抬不起頭,連臉上的五官都無精打采,視線黯淡,儘量讓自己消失在眾人面前。如果事關安危生死,還會出現恐懼和悲傷的種種反應。

所以,我們把勝敗反應分成勝利反應和失敗反應兩類加以論述。

基礎理論:重力原理

克服重力是所有生物能夠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是各種生物需要想方設法對抗的第一阻力。對重力的對抗不僅僅反映在站立、跳躍、投擲等大動作上,也會存在於驚訝、笑容、憤怒等微小的肌肉運動中。

在微反應研究體系中,由於主要研究對象是不依靠思維性意志而做出的生理反應和情緒反應,因此這兩個條件可以合二為一。神經興奮程度越高,所調配的能量就越大,對於重力的反抗也就越明顯;神經興奮程度低,所調配的能量就越少,對重力的反抗能力就會不足;如果神經系統進入抑制狀態,就會造成能量的停止補充和快速流失,無法繼續抵抗重力的吸引,身體相關部位呈現無力下墜的狀態。我們將這個規律命名為重力原理。

人在得意的時候會興奮,所以充滿能量,往往神采飛揚,歡呼雀躍;人在失意的時候,則會垂頭喪氣、喪眉耷拉眼,蹲在街角哭泣,這些都是沒有能量對抗的表現。有心的同學注意觀察一下笑容和悲傷的表情,看看是不是臉上的肌肉符合這個規律(詳見《微表情》一書)。

勝利反應

勝利反應表現:勝利心態的人,會變得神經和肌體都很興奮,充滿着能量的支持,所以在有所抑制的前提下,他們會呈現出很多活躍的表現。比如:

1.眉毛動作多,笑容抑制不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眉飛色舞;2.眼睛會靈動多變,會不斷觀察值得注意的人,試圖向他們展示自己的成就,甚至希望獲得認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得意的炫耀和示威;3.頭部的晃動,不是點頭,不是搖頭,而是各個方向的晃動;戲曲藝術中,有時為了表現小花旦的得意,會表演為眼睛向兩側大幅轉動切換,同時配以笑容,再加上頭部向兩個耳朵指向的方向搖晃;4.雙肩快速抖動;5.搖晃軀幹,與搖晃頭部是一樣的道理,就像鬆弛的人走進舞廳里隨着音樂搖擺那樣,只是動作幅度小很多;6.手指動作多且沒有目的,比如用手指連續輕輕敲擊桌面;7.如果椅子有彈性,還可能出現依靠椅背前後輕輕搖晃軀幹的動作;8.雙腳交疊在一起,腳的晃動搖擺。

失敗反應

失敗反應主要表現在精神注意力和身體支撐力的雙重無力感。精神上無精打采,不關心新的事物和信息,因為失敗者已經損失了最重要的利益,此時此刻不會也沒有能力關心其他的事情。而身體方面則因為頹廢和沒有精神,呈現出自然散落狀,頭、軀幹、四肢,都會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低沉,脊柱不會挺直,頭不會昂起,雙手不會高舉不會大幅揮舞,雙腿不會呈現出大幅分開、踮腳尖、抖動或者晃動等姿態,也不會筆直地站立,等等。

關鍵時刻,別被呼吸出賣——呼吸反應

人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會呈現出不同的呼吸狀態變化,如驚訝時的吸氣、厭惡時的呼氣、憤怒時的深長呼氣、恐懼時的「大氣都不敢出」……通過觀察呼吸的幅度與頻率,也可以判斷對方神經系統和身體狀態的興奮程度是增加還是降低。

解讀意義:通過觀察呼吸的幅度和頻率,判斷行為人神經系統和身體狀態的興奮程度增加還是降低。呼吸的幅度或頻率增加,說明行為人興奮度增加,反之興奮度降低。如果行為人在控制呼吸的速度並減少單位時間呼出和吸入的量,則說明行為人進入小心翼翼的對抗狀態。

面部表情、語音語義、呼吸以及肢體姿態和動作,是心理應激微反應分析體系的四大指標。

呼吸的變化可以通過行為人的鼻孔或嘴部呼吸動作以及胸腔起伏較為明顯地表現出來,且由於呼吸的生理意義與身體裡的能量儲備和行為驅動變化直接關聯,所以,呼吸的變化和控制是微反應研究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判斷指標,與前述七類肢體姿態並列,單獨分類為第八類微反應。在觀察和分析行為人的時候,也需要將前面的七類反應形態配合呼吸的反應變化進行綜合判斷。

特別強調,本章中所有討論的吸氣和呼氣,如不特別指明,是指應激微反應的呼吸變化,即行為人不經意的呼吸變化,而不包括刻意控制的呼吸行為。對於呼吸的控制意義,本章也專門做了論述。

同樣在有控制的前提下,不同情緒狀態會呈現出不同的呼吸狀態變化。

有控制的驚訝時,會先小幅度快速吸入一口氣,然後暫停呼吸;輕度厭惡,也就是不屑或輕蔑的時候,會表現為小幅度快速呼氣,有控制時幾不可見;深度厭惡的時候,會屏住呼吸儘快遠離後,再恢復呼吸;有控制的憤怒,會採用鼻孔向外深長呼氣;恐懼的時候,儘管身體非常興奮,但因為劇烈呼吸會造成聲音和氣息的流動,所以有控制的輕微恐懼時,比如小心謹慎的時候,行為人會使用悄悄的深長呼吸,單位時間進氣量和出氣量都很小,以免被他人注意到。這就是常說的「大氣都不敢出」。

如果行為人處於比較強烈的恐懼情緒狀態,但又在儘量控制自己的行為,他通常會採用高頻小幅呼吸,連續地快速換氣,但每一次呼吸的量都不大。相反,人的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進入低迷狀態後,生理活動減少,客觀上不需要大量氧氣的消耗,所以呼吸會進入平緩而低沉的淺呼吸。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8-07 00:08:16

老師真厲害,耐心而又理智的去幫助受傷的人,文章寫的讓人很感動

頭像
2024-06-18 11:06:11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4-03-29 03:03:35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