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看不見的客人》名震江湖,被各種不明真相群眾強行封為「反轉王」稱號的西班牙導演奧利奧爾·保羅的最新作《海市蜃樓》。
又一部燒腦懸疑,還帶有一點兒科幻。這是什麼,這是前門全聚德附贈了雙層吉士,血賺。
首先,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值非常高。
為什麼?
當然是因為身為一個AB血處女座死理性控,對邏輯遊戲類、燒腦類的故事常年處於饑渴狀態,而偏偏又常年得不到滿足。雖然聽起來很色情,但其實是很淒涼的。環裹在身邊的總是《過春天》呀是《愛、死亡與機器人》啊,當然並不是說這些作品不好,但無法激起大腦理性部分的快感也的確是事實。
另外,也是因為當時《看不見的客人》的確超出了我的預期。那種古典的、冷靜的、縝密的敘事氣質,懸念和反轉交織,一百分鐘的大腦有氧運動,又刺激又迷人,就仿佛找回了第一次看《占星術殺人魔法》的感覺。
所以,以下評論都是建立在對影片的高期待值前提下的,不代表普通觀眾的觀感體驗。
所以,這句的潛台詞就是,儘管《海市蜃樓》仍然非常出色,但我對它其實是有些失望的。就像你想要一台iphoneX,但生日時候女票送了一台iphone8一樣。
當然現實情況是,我只有小米8,自己買的。
先說說本片出色的部分。
和《看不見的客人》一樣,《海市蜃樓》是一個非常完整、有頭有尾、有伏筆有回收的小格局故事。
影片講述了1989年的一場雷暴中,小男孩兒尼克目睹了鄰居殺妻事實,被對方發現後,匆忙逃脫中遭遇車禍身亡。而十幾年後,一對夫婦搬進尼克的舊宅,找到了尼克當初用來錄像的錄影機和老電視,並從鄰居口中得知尼克慘死的故事。而巧合的是,那天也剛好遇到了罕見的雷暴,正如1989年一樣 。
當天晚上,女主角貝拉突然發現老電視自行啟動,通過電視她與十幾年前的尼克得以聯繫。她勸說尼克不要離開家,試圖拯救他,而結果也成功了。但因為蝴蝶效應,貝拉掉進了另一個時間線中,她先前所擁有的一切都不復存在……
儘管本片仍然需要觀眾燃燒我的腦細胞,在觀看過程中投入並積極思考,但得益於人物數量不多,舞台只局限於幾個街區,所以故事線實際上非常清晰,並不難看懂。
不要小看這一點。設定完整,故事完整,並能夠清晰地講述,這已經是中國很多電影做不到的事情了。你看很多藝術片,那麼長,就還是講不明白一個事兒,就還說什麼地久天……
嗯,然後,作為本格懸疑最後的良心之一,保羅導演在本片中仍然極儘可能的在劇本上、在敘事上 、在拍攝上都營造出懸念。
相對舒緩的《看不見的客人》,本片節奏更快,設扣和解扣更加緊湊,在懸念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驚險和驚悚,甚至有許多希區柯克式的古典鏡頭,觀感上更緊張。
但本片在懸念設計上,並不是採用的所謂「反轉」,更多的是用「細節埋線」的方法。
影片裡承擔敘事和揭秘功能的細節不要太多:開篇藏在車內的女人,扔到窗外的火柴盒,晚餐上鄰居他媽克拉拉的異常反應,以及鄰居舅舅在機場工作等等……這些看似無用、或者費解的細節都在最後成了解開謎團的鑰匙,依次鋪開,給觀眾帶來一種恍然大悟的快感。
平行對照也是懸念產生的原因之一。因為涉及到不同時間線,「該時間線上的事」對照「另一條時間線的事」,因為蝴蝶效應的存在,就會產生天然的懸疑感——它們是否完全一致,哪裡有區別,這個區別又會產生什麼影響。另外,影片又是「過去1989年」+「現在」同步敘事的雙敘事線,就又進一步讓觀眾產生了蒙太奇聯想。
總得來說,《海市蜃樓》運用的懸念營造方法更加多樣,複雜,緊張好看的同時也帶來一些邏輯上的bug。畢竟,故事並不是一層一層從1989年推導到現在的,這也是我接下來要說的問題。
是的,該說說我失望的地方在哪。
首先就是對「蝴蝶效應」的處理上,我是有些失望的。影片採用了多線敘事的方法,強調過去的既定事實和現在的推導結果,但整個蝴蝶效應的過程卻解釋得不盡如人意。簡單來說,就是我知道A,知道C,但是不知道A+?=C。
既然叫蝴蝶效應,它的作用空間一定是廣闊的,機制一定是複雜的,A可能需要加上B加上D再減去F才能得到C,就是說一條時間線的最終誕生一定是多個因素都連續發生變化的結果。
但影片對這一機制進行了極大弱化,只強調了尼克因為看見貝拉,從而影響了他的一生,而他又通過尋找貝拉,影響了她的一生。
這條時間線和另一條時間線的差別,似乎僅在於兩人的關係。
這顯然是不科學不可信的,蝴蝶效應遠比這恐怖。影片引入了科幻概念,卻沒有嚴肅地面對它。
可能有人說,本片的科幻是服從於故事的,服從於情感和主題的。
其實我第二個失望的地方恰恰是情感和主題。
《海市蜃樓》在概念設計上和《黑洞頻率》非常相似,主題也是關於拯救某人的善意。但是,《黑洞頻率》的父子情感線非常清晰緊密,全片即圍繞着父子的情感關係和追兇過程,簡單,純粹,然而十分真誠。
但《海市蜃樓》的情感實在是過於龐雜,費解,甚至有些low。拖了全片的後腿。
首先,我要說,在保羅導演的世界裡,「出軌」是一切毀滅之源……所有的故事最後似乎都是因出軌而起。是,思想非常端正,但是非常無趣啊!非常單薄啊!
其次,也是我最難以接受的,是本片女主角的情感設計真是一言難盡。簡單來說就是:
第一階段,我想要孩子,我想找我老公;第二階段,我老公是個渣男,但我想要孩子;第三階段,發現新任小男主對自己是真愛,挺好的,但是我沒有那段記憶,我還是想要孩子;第四階段,我找回孩子啦,我也發現老公是渣男啦,然後小男主也還在,雖然不認識我但是感情可以培養啊。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男票孩子全都要。
人間之屑簡直。
雖然孩子是很萌……
另外女主慌慌張張、失去理智、全程作死的情緒狀態,看上去非常難受,很想揍她;還有小男主對女主的感情,也是匪夷所思,硬生生把走向從懸疑片拉到了《你的名字。》……
所以到最後,特別是那個結局,看得我非常惱火。導演試圖加入《看不見的客人》中缺失的情感性,結果反而加進去的儘是討人厭的部分,真是太惱火了。
堅持死硬理性路線不好嗎?什麼家庭瑣事親人情感的交給郭京飛和倪大紅不好嗎?
總體來說《海市蜃樓》精彩的部分還是非常精彩的,如果不是像我這般敏感,上來就把最核心的懸念給戳破了,可能觀感體驗會更好一些。但情感性的地方,說實話,我真的,非常,反感。
啊真是太可惜了。
啊真是太可惜了。
為了懸疑片的未來,在此衷心祝願所有懸疑片的導演,都成為麼得感情的殺手。
評論列表
在你們這裡學到很多愛情觀和人生觀。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