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覓陽Sunshine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的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被稱為「斷頭往後」的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早年揮霍無度,最終被送上斷頭台,茨威格在寫她的傳記時,留下了這一句著名的慨嘆。
這句話時刻提供着我們, 我們的生活沒有捷徑, 所有的獲得都需要努力,電影《成長教育》則是這一主題性體現,任何一件東西的獲得都需要你背後的努力付出。
影片是根據泰晤士報記者琳·巴貝爾的回憶錄改編,故事主角珍妮的經歷和大衛的背景、姓氏都是真實的。
琳·巴貝爾回憶,那段奢侈的日子對於她來說,就像是成人前的預備儀式,這讓她以後進入任何的場合都不再緊張,因為她已經見識了一切。但這次經歷也使她很難再相信任何人,對任何事情學會懷疑和偽裝自己。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角珍妮家境貧窮,父親對她的期望很高,一直希望珍妮有機會考上牛津大學,然而就在珍妮在為備考牛津大學之時,遇到了大衛,一位中年大叔。
十六歲的珍妮聰明,活潑開朗,就讀於英國倫敦鄉下的一所女子學校的預科班,成績名列前茅,是眾所期待考上牛津大學的種子選手,但是這一切在遇到大衛之後改變了。
大衛成熟的多金、優雅風趣,能夠給予珍妮物質與精神上的的富足與快樂,帶領珍妮出入高檔餐廳,音樂演奏,拍賣會以及跑馬場,這些都是珍妮在遇見大衛之前想都沒有想到的,她很享受這一切,捨不得放棄。
兩人初識相談甚歡,青春懵懂時期的珍妮很快與大衛墜於愛河,決定放棄學業與大衛結婚,並取得父母的同意。
但往往太容易的得到卻註定着悲劇地慘敗,珍妮太過於沉迷於這段感情,考取牛津大學早已拋擲九霄雲外,路途一步步地迷離,選擇一步步錯。
下面我將從個人、家庭和社會三個層面解讀珍妮的人生迷途,看學霸珍妮如何一步步地誤入迷途、迷失自我,最後到自己幡然醒悟,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舊選擇認真生活;並結合影片思考這部影片給我們帶來的現實價值。
一、個人層面 -- 枯燥的學業和有限的認知是走向迷途的直接原因
01 自我意識萌發,渴求釋放心理壓制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珍妮在一所女子學校就讀,學校對待男女之間的關係要求很嚴格,衣服穿着很是嚴肅,就算是胸口上方有一處紐扣開了, 學校也是嚴令禁止的,這麼嚴格的校規對於喜歡時尚,嚮往浪漫之都巴黎,不循規蹈矩,特立獨行的珍妮來說無疑是一種強有力的束縛。
在珍妮上完課程之後,下起大雨。就在珍妮等待公交之時,大衛出現了。大衛的話可以說是直擊珍妮的內心,一下受到了關注。
就這樣,珍妮的心裡設防逐漸消減,這位大叔也逐漸走進了珍妮的心裡。
大叔成熟多金又幽默風趣,給即將步入成年的珍妮帶來足夠的安全感,同時也帶着珍妮出入高檔的餐廳,音樂演奏會和游賞巴黎等, 這一切像是打開了珍妮塵封已久的世界,與大叔如膠似漆,甚至是為了兩人能夠結婚放棄了學業。
記得廖一梅寫道,「 年輕的時候,偏愛年長的男人,覺得同齡的男孩簡單無趣,而跟比自己年長很多的男人交往,便覺得自己聰慧與成熟,擁有更多的歲月和經歷,向人生伸出了更長的觸角,有了更深的理解。長大以後,知道歲月和經歷每個人都會有,積年累月,直嫌太多,這才體會到了年長男人的心態,當年你以為的聰慧與成熟,其實他看見只是年少活力,他們的讚美其實是對生命諂媚」。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不過如此, 我們觀眾看來, 珍妮是在一步步地步入歧途, 但是在她青春懵懂之時,誰的意見都聽不下去。
面對着學校枯燥無聊的學業,面對父母對她的期望,又因自身性格,太想要遇見或經歷一些對她比較刺激一些的事物, 大叔的到來無疑是給珍妮打開一扇窗。
大叔大衛駕輕就熟,他了解珍妮的內心。記得影片中有一句話,戴大衛說,「能找到一個有求知慾的年輕人真好,我有好多東西想讓你見識見識。」 珍妮在聽到這句話時更是偷偷瞄了一眼大衛,內心暗自竊喜。
可珍妮實在是年齡太小,閱歷太少,大衛的話無疑是有目的的,他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貪戀珍妮的青春活力,所說的話只不過是投其所好而已。
記得2018-2019年的「吳秀波出軌門」事件,吳秀波曾對上門找來的年輕女孩先是雲裡霧裡高深一通,給他們講授得都是一些顯示着他本人是多麼地睿智,有才華,然後再深入其中, 苟且一把。最後再送名牌包包,珠寶首飾還有遊歷好山好水。
對吳秀波了解最多的就是,他最為一名知名主持人,在觀眾心中也會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對老婆體貼溫柔而又幽默風趣,主持的節目故事笑點頻出,而這一事件的發生, 也讓吳秀波人設坍塌,從「暖男大叔」走向「渣男」的道路。
大叔大衛正值珍妮自我意識萌發之際,還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正確的價值觀之時,所接受的只是外界給予而沒有經過自我消化,直至最後陷入其中。
那些蘿莉女孩們為什麼喜歡大叔,我想是他們希望大叔可他們提供生活上的幫助,事業上的扶持。總的來說是一種經濟和精神上的依賴。
這樣做就是不對嗎?其實也不是,畢竟每個人都有着愛與選擇愛的權利。只是這部電影《成長教育》中, 對於珍妮和大叔大衛很典型,珍妮年少不經事,做事情總會有衝動,喜歡嚮往美好、浪漫與奢侈,這對於長期生活在一種嚴肅刻板的教條與父母壓制的生活之下的她來說,無疑是內心壓抑的釋放,心靈的解放。
珍妮內心的壓抑, 父母並不理解, 此時大叔大衛正好出現在她的世界裡。兩人有共同話題,也有着相同的愛好,可以說是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心靈的束縛在遇見大叔大衛之後開始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得到釋放。
02 失去判斷力,自我愛情觀錯位
有人說,女生在戀愛中的智商為零,做什麼事情不經思考, 失去自我判斷力。珍妮的戀愛經歷中, 從最開始大衛邀請的時候,一點點深陷其中, 不可自拔。
可以說幾乎是失去了自我判斷意識,做什麼事情就去找父母商量,而父母的存在更使她愛情觀發生錯位,沒有給與正確的引導。
在《成為簡·奧斯汀》裡有一句台詞,「不在任何東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條,哪怕是別人的眼光,哪怕是愛情。」 可是現實生活中, 總會有很多的女生仍舊做不到這句話, 一直奉承着:「愛情是我的全部,哪怕是失去了自我」。
珍妮無疑就是這種現實中的人, 在大衛面前迷失自我,留戀燈紅酒綠的生活, 而這種生活就是大衛所能提供給他的,她甚至一度害怕這種生活會消失,就算讀書也不能擁有這種生活。
影片中有一部分在珍妮即將離開學校之際,校長沃特斯夫人將珍妮叫到辦公室,實則是想要挽留珍妮,不要為了一時的快樂而遺憾終生。但珍妮卻不以為然,她的回答透漏出自我的迷失,價值觀以及對美好生活定位的扭曲。
她說,「這個國家都很無聊,沒有生機,沒有色彩,沒有樂趣。所以我有兩個選擇,做艱苦無聊的事或者嫁給猶太人,去巴黎和羅馬聽爵士樂,讀書,在高級餐廳吃美食,享受生活,教育不足以滿足我們了」。
她對美好生活的扭曲反映出她已經開始走向反抗、墮落,而她這樣做獲得的只是片刻的輕鬆愉快,先甜後苦,克服不了生活中的困境和麻煩。
這讓我想到錢鍾書在《圍城》裡的一段描述,說「天下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意中人挑最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說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她每吃一顆都是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是悲觀的,因為她吃的每一顆都是葡萄里最壞的。不過事實上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是有希望的,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珍妮選擇吃一堆葡萄中的好葡萄,享受及時的滿足和快樂, 而忘記了延遲所帶來的滿足。
珍妮選擇了妥協,在充滿誘惑的世界面前,失去自制力,在包羅萬象中迷失自我,失去自我判斷,認為美好的生活就是大衛所能提供給她的,一度要放棄自己的學業, 忍受不了學業的枯燥和無聊,沒有意識到正是這種延遲滿足感才能為她帶來人生際遇的轉變,直至最後一錯再錯。
二、家庭層面 -- 父母的嚴格管制和無知是走向迷途的根本原因
01 父母嚴格管制,珍妮的人生被安排
父親對珍妮期待很多,想讓珍妮考取牛津大學,為此還想要讓她去參加青年管弦樂團。但珍妮並不想參加,因為她不喜歡, 但是父親傑克卻執意想要珍妮學習音樂。影片中珍妮說,「那我可以不去參加青年管弦樂團了嗎?」 傑克,「那不行,參加青年管弦樂團對你有好處,這表明你是個資深成員。」
珍妮不得不聽從父親的安排,每天去上着自己並不喜歡的課程。珍妮的生活一直是父親想要她生活的模樣, 與自己寬鬆、自由的生活相違背。打着對你好的旗號,控制着珍妮的生活。
這讓我想起了前一段時間播放很火的都市家庭教育劇《小歡喜》中的英子和宋倩,宋倩一直期望英子能夠考取清華大學, 但是英子想要考南大。為此宋倩偷偷修改了英子的保考志願。因為宋倩認為這樣是為英子好,有着一個優秀的學歷有助於英子將來的發展。
可是宋倩並沒有考慮到英子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導致英子最後罹患抑鬱症導致精神崩潰,最後選擇跳海結束生命。跳海之前說了一句話,「 我沒有變成你們想要的樣子」。
父母過度的保護,意義上的安排是對女兒生活的一種控制, 最後結果是會適得其反,越走越偏。
珍妮的父親又何嘗不是呢?面對女兒的學習,只是自己一味地安排,從來沒有考慮過女兒想要的是什麼, 忽略女兒的特殊性和主觀能動性,壓抑珍妮的心理情緒,內心深處無處安放。
《囧媽》裡影片最後, 在徐一萬寫給妻子的話中提到,「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我想這句話也適用於父女或者母子之間,當父母與子女之間多一份尊重和理解,接納彼此的獨立性,彼此留點時間用以溝通和交流, 我想最後結果也會不一樣。
倘若一開始珍妮的父親並沒有對珍妮的學業有所安排,尊重她的興趣愛好,情緒並未受到壓制,多點溝通了解,珍妮的人生也將會被改寫。
02 父母的無知與嫌貧愛富,扭曲了珍妮的愛情觀
影片中珍妮的人生路途其實在很多地方再可以在父母親正確的引導之下不會發生偏移,但正因為父母親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珍妮在父母的錯誤觀念影響之下慢慢地走向迷途。
記得影片中, 在大叔大衛向珍妮求婚之後, 回到家裡問父母自己應該怎麼辦?珍妮說,「如果我不去念大學而直接結婚呢?」 父親說,「你結婚的話, 要看和誰結婚了?
父親的言外之意則是如果是和大衛進行結婚, 父母則是舉雙手同意。大衛成熟多金,又喜歡為珍妮花錢;
但是如果想要結婚的對象是格里厄姆的話,那就免談。在父親看來,格里厄姆卻是位窮小子,家境貧窮,父親看不上這位鍾愛自家女兒的人,而對這位中年大叔中意已久。就這樣, 父母同意了珍妮和大衛的婚事,為結婚而棄學。
我看到這裡不惜為珍妮感到惋惜,為了眼前的享受,不惜放棄了光明的前景,而造成她這一困境的重要誘因就是她的父母。看到這裡我就在想, 如果珍妮父母有一點點良知,珍妮也不會做下這一具有悲劇性的決定。
別人都說「養不教,父子過」,我想這句話在珍妮父親傑克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在《莊子·天道》中所提倡的「言傳身教」則對我們中國父母教育孩子影響很深。
三、社會層面 --「大叔控」和學校弊端的出現促使珍妮走向迷途
01 社會大叔控現象的出現是珍妮愛上大叔的原因
當我在看到珍妮戀上大衛珍妮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珍妮會愛上他呢?身邊有一位那麼喜歡珍妮的格里厄姆,年輕又有才華。雖然現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但是也並不一定就沒有錢呀?可是珍妮父親就是這麼固執,偏偏喜歡這位看起來很富有的大衛。
在2013年發布的《中國婚戀觀調研報告》有這樣的數據:在18-25歲年齡組的女性中,有70%的女性有「大叔控」的情節,希望在擇偶是找到比自己年齡大10歲左右的「大叔」。不過,該報告表明,雖然被調查的多數女性自稱「大叔控」,但真正跟大叔結婚的比例卻只占到17%,夫妻年齡差在10歲以上的只占2.7%。
GQ雜誌台灣版有文章總結了小蘿莉愛上大叔的一個公式「y=ax+b 。y是小蘿莉對大叔的愛,a指代大叔,x是個人魅力,b則是財富。x值越高,大叔的吸引力越高;x=0,則y=b,如果b值高,對小蘿莉來說,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可以少奮鬥至少十年。
不管是從婚戀調研報告還是從雜誌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珍妮是因為大叔成熟而又魅力,同時又多金的條件下,才選擇和大衛在一起。在婚戀調研報告中,和大叔結婚的比例只占17%,也就是說,小蘿莉和大叔能夠在一起的比例很小,為什麼呢?現代社會成熟又多金、又很有魅力的男士很少,這是社會的稀缺資源。
影片最後,發現大衛是為已婚男士之後,其實珍妮對大衛還是抱有希望的,期待大衛離婚。但是大衛不願意面對,選擇逃跑。
不久之後,珍妮來到大衛住所,很驚訝地發現大衛老婆和孩子生活拮据,住所簡陋,而大衛也只是一種表面上的繁榮,大衛也只是假借丹尼和海倫之手充實表面上的自己。
02 學校教育的弊端激發珍妮的逆反心理
影片中,珍妮其實有遇到一位惜她的斯塔布斯老師,就在珍妮同大衛大叔在一起之時就有警告過她,只不過沒有採用正確的方法。
斯塔布老師只是簡單地將這件事情告訴校長,校長以一番教訓的口氣訓斥珍妮,但珍妮還只是一位16歲的女孩,這樣做也只會激發她的逆反心理。
記得影片中有一段校長和珍妮的一段對話,珍妮說教書很苦、很枯燥,學校讓我做一個枯燥的人並質疑整個國家都是愚蠢而枯燥的,而她選擇嫁給一位能夠讓她享受快樂, 帶來生活愉悅並能夠暢遊羅馬和巴黎的猶太人。我想此刻的珍妮已經在金錢面前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我判斷力。
正值珍妮正在懷疑學校的教育能為自己帶來什麼時,校長瓦特斯夫人的這一回答也不禁讓人懷疑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學校不必非是教書,你知道的,也可以是行政部門。」 最後珍妮只是破門而出,認為校長所表述的這一切很無禮,並不清楚這背後可能存在的意義。
校長的這句話讓我感受這幾乎把學校教育等同於以後我們從學校畢業後可以做教師或者是做一名公務人員,而這背後那卻忽略了教育的意義。
我們上學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獲得一些所學的知識點,更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學校只是為了教而去教,應試化的教育之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思維方式將會固化不變。
而事實上,在我們畢業之後,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點很多是用不上的,最終能為我們所用的就是我們能夠在學校學到一套有助於自我成長的、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
學校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功利化的教育,不從學生角度出發只會使學生產生反抗的心理。
這部有關於女性成長的影片,從珍妮的成長視角出發,給我帶來有關於我們女性在成長的過程應如何成長與保持自我,具有很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01 精神和教養的富足
真正的富養,是富在精神、富在教養,而單純在物質富養只會傷害了孩子,記得《變形記》第七期中的劉思琪,已經16歲的少女,不管是吃飯還是穿衣都需要別人代勞。
就算是出門理髮也要由家裡的司機帶着去遠處300公里的明星理髮廳,而且身邊也會有保鏢護身,就連劉思琪自己都說,這沒啥自己開心就好。而母親的回答更是令人大跌眼鏡,說這些都是小事兒,女孩不都要富養嗎?
我想她母親對於富養這一定義有着很大的誤解,在我們這些觀眾看來,劉思琪就是一位「巨嬰」。而孩子終歸是要離開父母而生活的,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開心愉悅地度過此生,但真正讓他們開心的並不是只有金錢養育出來的孩子才會開心。
王爾德曾說,「使孩子品性良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悅;窮不可怕,可怕的就是給孩子灌輸了匱乏感。」
父親傑克給自己孩子灌輸自己家境貧窮的思想,讓女兒不管是上牛津大學還是參加晚宴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讓她通過這一渠道遇見一位有錢的女婿,把他當做一棵搖錢樹,供自己家生活。這種精神上的匱乏也讓珍妮無法選擇,一直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內心情緒無法釋放。
其實貧窮並不可怕, 即使窮養,也要在一定的經濟條件允許下,滿足孩子的願望,而這也可以向孩子大膽地傳遞出一條信息,「如果有就大膽地贈與,沒有的話,我也不會強求。但我們會知道,父母是愛我們的,而這也會給我們足夠的生活底氣。」
精神和教養的富足,重要的不是在物質上能夠給與我們滿足, 而是在精神上能夠給予我們足夠的涵養。
02 延遲滿足感,提高自控力
珍妮只是想着享受即時的快樂和愉悅感,而忘記了生活中獲得的長久的快樂和成功都是由於一種延遲滿足感。作為一名女性來說,這更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延遲滿足,提高自控力。延遲滿足感需要我們學會克制眼前的欲望,放棄一時的快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才能堅持做正確的事情。
考研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遇到很多的誘惑,這些外界的事物會影響着自己的複習進度。唯有保持一顆堅定的心,提高自我控制力,不因一時的享受而放棄長遠的利益或者給自己帶來的價值體驗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提到,「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
雖然在剛開始之初,我們可能會因為困難難以解決,會因目標太高而感覺夠不到,內心不免有挫敗感。但是當你度過這段難熬的時間,當你回首之時,一切都會在你當時感到困惑或者難捱的時候都會煙消雲散,等待我們的也將是無邊無際的坦途。
03 保持親子關係,加強與父母間的溝通和交流
親子關係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而這則需要父母與孩子之間多一份耐心、溝通和理解。倘若父親傑克在珍妮不想去青年管弦樂團上課的時候,考慮一下珍妮的感受,尊重和理解珍妮,我想珍妮內心的欲望和情緒也不會有所壓抑。
現在學校的室友,因父母關係不好,總是爭吵。室友每次回家,看到父母吵架,而母親也會把脾氣遷移到室友身上。
從初中一直到研究生期間,每次回家都會遇到這種情況,有時會被母親用一些隨手的東西砸在身上,有時候甚至在大年初一就被母親扔在門外。
此時的室友感受到的只是一種無奈、痛苦、想要回家卻無力面對的挫敗感以及對最親愛的家人的失落。而在今年,室友因學校可以提供住宿, 就直接放棄了回家的念頭,每天待在宿舍。
我想室友和母親之間正是缺少的彼此之間的耐心、溝通和交流,使室友和母親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化,誰也不肯退讓一步,最後兩人之間生活得很是痛苦。
對於過去我們無法選擇或者改變, 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定義現在的生活。雙方多一份溝通和理解,結果就會不一樣。
結語
《成長教育》這部影片是一部有關於女性的成長片,從珍妮的人生經歷間讓我們感受到作為一名女性來說,真正要做到的就是要富養精神和教養,成長沒有捷徑,所有的獲得都需要我們辛苦的努力與付出。沒有不經歷一番風雨,就會見到彩虹。願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願所有的努力都被看見。
作者介紹:覓陽Sunshine,喜歡寫作,願以文會友。圖片來自網絡及影片截屏,如有侵權,請聯繫。
評論列表
挽回一段感情就是挽救一個家庭。
可以幫助複合嗎?
求助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