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所帶來的體驗,對於大多人來說,都是苦大於樂。尤其是在戀愛初期甜蜜恩愛、你儂我儂的強烈對比下,失戀顯得更為慘不忍睹。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一旦與相戀許久的另一半走到了曲終人散的地步,很多人就會產生天旋地轉般的眩暈感,他們難以承受這個結果,於是,輕則重新加回微信、哭着打電話求複合,重則一醉方休、徹夜難眠、抑鬱數月,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愛之深,情之切。
可是在心理學看來,其實分手的不舍、慟哭、悲傷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你根本沒必要因為失戀難過。這是為什麼?
愛情的真諦
愛情的真諦是什麼,什麼是真正的愛情,如果有人問我們類似的問題,可能會得到很多千奇百怪的回答:
愛情是奉獻和犧牲,甘願為對方付出一切;
愛情是成全對方的幸福,默默為ta祈禱,而不是占有;
愛情是柴米油鹽,老公孩子,生活的一地雞毛;
愛情是美麗的臉龐、前凸後翹的身材、高大的身軀;
愛情是等價交換,你來我往,互相算計;
愛情是長情的陪伴,不離不棄……
關於愛情的心理學理論也有很多,愛情三角理論、愛情彩虹圖、愛情階段理論、投資理論等等,可以一一解釋上面的回答。但這些理論都沒能穿透愛情的核心,愛情最核心的特點其實是:我們喜歡一個人,其實是因為ta能滿足我們的需要,而不是因為ta是誰或者不是誰。
這裡的需要包括很多層次:比如有的人喜歡美麗的外表和氣質,而有的人更加崇尚高學歷和豐富的知識,還有的人並不是因為喜歡什麼,而是單純想要擺脫目前生活的枯燥乏味。
最後一種,在作家福樓拜的著作《包法利夫人》中有着深刻的體現。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因為厭倦醫生丈夫的庸碌無趣、討厭鄉鎮生活的沉悶乏味,於是多次出軌男青年,最終因為負債纍纍而無法償還,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很多讀者都以為是那幾位男青年太有心機,單純的包法利夫人鬥不過男人的攻心計,其實是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擁有帶她逃離平淡如水的生活的可能性。文藝青年萊昂愛好音樂和詩歌,情場老手羅爾多夫浪漫多情、風情萬種,的確都能滿足她的這個需求。
因為對方能滿足我們的需求而迷戀他,所以就證明了愛情的一個重要特性——可替代性。
愛情確實是可以替換的。只要找到對方身上某個或幾個最看重的特點,換成其他人,我們也同樣會愛上ta。這個特點可以用在很多經典的愛情電視電影中:
電影《泰坦尼克號》,把露絲換成氣質高貴、長相突出的Amy、Jessica抑或是Rachel,傑克都願意奮不顧身,任冰冷的海水刺穿身體,任死神帶走亡靈;
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把沈佳宜換成清純可愛、成績優異的張倩、李雪、王文靜,都能被一群男同學整日梟視狼顧;
豆瓣高分電視劇《武林外傳》,把佟湘玉換成膽識過人、具有高度責任心的金湘玉、銀湘玉,白展堂同樣會願意一生守護。
愛情的對象可替代性,也說明了我們喜歡一個人是有原因的,或是身高長相、財富、氣質、性格,從來沒有平白無故的喜歡。當對方告訴你,愛上你沒有理由時,你才應該對對對方的動機小心謹慎。
人類對伴侶的挑選原則,其實是由生物個體本身的自私性決定的。任何個體,存活的首選原則就是趨利避害,為自己的利益做出長遠打算,無論是戀愛擇偶,還是發展工作事業。
這就使得人類在戀愛時,會本能地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對自己利益最大的伴侶,金錢、學歷、性格、身高、顏值等等。而當我們遭遇失戀之後,短期內,我們會因為對方的離開而誤以為自己失去了全世界,長期來看,我們會自我療愈,其實就是因為對方可以替代。
當我們再次遇到一個滿足自身需要的伴侶,就會忘記之前戀愛失敗所帶來的傷痛,從而迅速進入一段新的戀情中。
我們以為自己是在新的伴侶身上尋找舊人的影子,其實是因為我們本身需要這樣的外貌、性格、學歷、財富。
雖然愛情具有極高的可替代性,但我們在失戀後依然會感到難過,這又是為何?因為我們尋找下一個需要一定的成本,時間成本、金錢成本。
就像弄丟一隻300塊錢的口紅我們並不會心疼一樣,因為很多品牌還有同種色號的口紅,價格不貴,隨時可以買新的。
而工作能力本身就很強的員工,也從不擔心會被公司裁員,因為他們隨時可以找到高薪的工作,是否被裁員,不過是在這裡工作與那裡工作所帶來的多坐幾站地鐵的區別而已。
因此,分手根本不需要難過、不舍,更沒必要死纏爛打,下一個人或許更好。
評論列表
老師真厲害,耐心而又理智的去幫助受傷的人,文章寫的讓人很感動
求助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