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上班我開始戴頭盔了,喝水只去便利店買礦泉水。沒別的,我就是怕我的職場仇家在電梯裡突然掏出錘子猛擊我的頭部,或者在我的飲用水裡下一些不可描述的藥物。
畢竟我要是意外身故,這些擁有百萬粉絲的B站賬號、微信公眾號等等多半會讓我媽來繼承。到時候你們就可以解鎖在IC實驗室學習廣場舞和殺價技巧的成就了。
今年是我對商業社會的認知飛速成長的一年。
小時候,我以為商戰是《大時代》裡股票一秒鐘幾十萬上下,是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之類的股神心法。
直到今年,我才知道真正的商戰是讓員工註冊友商平台的賬號,在人家的地盤發黃圖,是創始人帶一群大漢闖進公司搶奪公章和營業執照,是董事長親自翻牆偷拍友商產品。
果然萬物基於物理,商業也不例外。
高端的商戰,往往只需要採用最樸素的手段。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文藝作品裡的商戰如此高大上,而現實生活中的商戰如此樸素。
01
首先,真實的商戰不存在「一計安天下」的故事。
電視劇里的商戰,總是喜歡描述一種狀態:公司搖搖欲墜處在破產邊緣,對手窮凶極惡步步緊逼,公司眼看着回天乏術。此時主角淡淡地做出了一個決定,隨即市場格局變換,談笑間友商灰飛煙滅,一套操作下來讓下屬們紛紛投來崇拜的目光。
這種故事顯然是不符合物理,哦不,商業常識的。
真實的商業世界裡,當公司搖搖欲墜處在破產邊緣,身為老闆的主角會率先卷錢跑路國外,順便還會用公司官方微博發布聲明,表示公司運營沒有問題,資金充足,而且會追究散布謠言者的責任。一面穩住債主,一面穩住員工。
過幾天,等到公司發不出工資,就真的回天乏術灰飛煙滅了。留下討薪員工和債主們在人去樓空的公司樓下寂寞地舉橫幅。
大部分的編劇還是不夠了解商業社會,不知道逆轉一家公司的頹勢是多難的事情,才會寫出一條計謀翻身的魔幻劇情。
以互聯網行業舉例,那些日活數據出現了下滑的產品,一般就一頹到底了。能夠逆轉下行趨勢,重新獲得增長的產品少之又少。
我有限的印象里貌似只有一個微博。而像小米那樣從低谷里爬起來的公司,顯然不是一句「雷總妙計安天下」能解釋的。
另一個事實是,面對商戰,很多時候管理者根本不需要什麼妙計連珠,只要做好手上的事情,安安靜靜等待。大部分時候,對手莫名其妙就自爆了。
2019年,字節跳動借着某音大火的勢頭,推出了號稱屬於Z世代的社交App多閃。
另一邊,宅男之友、鐵窗企業家、快播創始人王欣也帶着自己的社交軟件馬桶MT宣告王者歸來。
這還沒完,羅永浩老師也把子彈短信改造成了聊天寶,入局社交戰場。
一時間,輿論里暗流涌動,市場上黑雲壓城,一場三英戰微信的廝殺即將展開。
然後微信什麼都沒做,過了幾天三個對手就消失了。
大部分的商戰都是如此平平無奇,一套操作下來看似EQ二連飛龍騎臉打得轟轟烈烈,其實最後該賺錢的還在賺錢,該吃癟的還在吃癟。
我突然能理解朱一旦口中的「樸實無華且枯燥」是什麼意思了。
02
其次,真實的商戰里沒有什麼「霸道總裁」。
商戰文藝作品裡喜歡塑造兩種角色:
一是算無遺策的霸道總裁主角,一般長相俊朗年輕有為,在商戰中不擇手段奇招迭出,周邊下屬對他既佩服又覺得深不可測。
另一種則是主角身邊的軍師高人,往往平時不顯山露水,關鍵時刻一計可安天下,而且洞察人心,算無遺策。
這又是一種典型的臆想。
如果你看過《琅琊榜》就會知道,胡歌飾演的梅長蘇就是這兩種角色的完美結合,幾乎沒有他預測不到的事,沒有他判斷不了的人。什麼叫多智而近妖,這就是。
這種臆想甚至延伸到了現實中的企業家形象。
比如張一鳴就是絕對理性毫無情感的算法機器人,王興就是洞察商業世界力量法則的文藝青年,張小龍就是仙風道骨不問世事的產品經理之神。
這些是真的嗎?
反正那些和大佬們接觸過的朋友們,都表示太誇張了。
那真實的霸道總裁是怎樣的呢?
貨真價實的500多億市值的上市公司霸道總裁,是王力這樣的:
因為業績壓力過大而乾枯分叉的頭髮、
因為長期睡眠不足而迷惑無神的雙眼、
因為過度焦慮緊張而蠟黃起痘的皮膚、
因為植物神經紊亂而嚴重發福的身材、
因為疲勞困頓而四仰八叉的坐姿、
以及加起來不到300塊的優衣庫T恤無印良品短褲。
總結兩個字:焦慮。
現實中的老闆和領導能坐到決策者的位置上,不一定真的是有什麼聰明才智,或者能力過人。有時運氣好、資源多、有人幫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所以你可以看到,老闆日常的工作根本不是琢磨什麼奇謀妙計。老闆的職責只有兩個,為公司摟到錢,為公司招到人。
而且我之前也說過,領導、高管、老闆不一定比普通員工聰明。一家公司里,人員的智商並不是隨着職級提高而提高的,大部分人的智商,其實都處在一個平均水平。
相反,真的想做出成績的上級,一定願意找比自己聰明的下屬。
所以在我看來,很多高管或者資深老油條,只是比普通員工有更豐富的經驗,或者說犯過更多傻事,浪費過更多的錢而已。
而經驗這件事,不足以支撐起「算無遺策」和「奇招迭出」。頂多能讓你不犯那些特別「沒常識」的錯誤。
既然決策者並不比其他人聰明,那「霸道總裁」和「世外高人」也就不存在了。
03
第三,真實的商戰里,不存在那麼多反轉。
文藝作品中另一種經常出現的商戰套路叫做「我預判了你的預判」,各種反轉再反轉。
故事發展到最後,讀者才發現主角其實在下一盤大棋,對手公司關鍵位置上全是己方臥底。甚至讓人同情反派:全是臥底還能把公司做起來,真的強。
但現實中的商戰沒有大棋,都是簡單直接的微操。
比如Soul App合伙人李某指使下屬范某,收集競品社交軟件上的違規信息,找不到就自己註冊,發布違規內容。
比如比特大陸兩大股東內鬥,主要操作就是A高管從B創始人手裡搶奪營業執照,然後B創始人聲明開除A高管職務,然後A高管方面宣布對手聲明無效。
比如公司副總指使三名員工用干擾設備打掉友商表演中的無人機。
雖然網上都覺得這些沙雕操作特別小家子氣,但我覺得這才是商戰最真實的一面。
1、鏈路短,負責執行的只有高管和一兩個下屬。
2、簡單有效,直接破壞打擊對手。
你想想,如果我要搞陰謀陷害對手,那麼知道的人絕對是越少越好。
如果你上過班,就會知道公司里的上下級遠沒有諜戰片來得那麼忠誠可靠,就像所有的公司CEO都默認內部信=公開信,默認公司大群里的通知都會被截圖外傳。
這種程度的保密水準,如果高管想做點什麼見不得人的,那能自己上的,多半就選擇自己上了。
而且創始人對高管,高管對下屬的信任,本質上屬於有限信任,一旦商業陰謀涉及的人多了,絕對有某個節點會暴露。所以那些一環扣一環的連環計謀根本不存在,環節越多,越是漏洞百出。
所以在上面這些案例,基本就是一個高管帶不超過三個下屬。既便於保密,也方便管理,一旦出了事,也方便公司做切割。
前段時間互聯網行業有個段子很有名,講的是A大廠某中層派出員工入職B大廠做臥底,盜取商業數據,結果發現B大廠數據體系混亂,於是該員工留在了B大廠專門做數據對齊。
雖然只是個吐槽B大廠技術部門落伍的段子,但至少有一點是很真實的:哪有這麼多忠誠可靠的下屬,要想做臥底,不如自己出馬。
其次,為什麼這些商戰手段都這麼簡單直接?
要知道,再小的公司,高管都很忙的,哪有時間在對手背後布一盤大棋,有這時間做點正事不好嗎?
再想想,如果你想把幾個員工派進友商做臥底。首先得離職吧?辭退完,不簽個競業協議把戲做足嗎?光是競業協議結束就半年過去了。然後這幾個員工面試去競品公司,走走流程又是一兩個月過去了。再等到做完培訓熟悉流程適應環境拿到權限,起碼又是三個月。
大佬,商戰不是無間道,能等你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有這時間派臥底,正面戰場都分出勝負了。比起步步為營的策略,直接物理搶奪、肉體打擊豈不是更有效?
雖然事後來看,這些小伎倆特別魔幻,但是你仔細想想,萬一Soul的員工用的是4G網絡,沒法查出真實身份,是不是就能整死一個競爭對手了?事實上也確實差點整死了。
而萬一打掉對手的無人機沒有被查到,是不是以後對方的訂單都歸自己了?
你站在上帝視角以為是沙雕操作,但事實上只有被查出來的才是沙雕操作,沒被查出來的都是閃瞎眼的騷操作。而且越是小伎倆,越難被查出來,只要查不出來,就是一發致命殺招。
當然,我們這裡不鼓勵這樣的行為。
相比之下,電視劇小說里那种放長線釣大魚的手段,成本高,風險大,獲益小。
站在老闆的角度看,選擇哪一種就非常顯而易見了。
04
第四,真實的商戰都是陽謀。
電視劇里的商戰,看的是暗流涌動,但真實的商戰里,一切都擺在檯面上。
某家公司建立了新的事業部、做了新的業務,推出了新的產品,這些都是公開的信息。類似融資、招聘、財務這些信息也都是有跡可循,甚至如果是上市公司,是有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業公開信息的。
各種數據,有調研公司幫你拿;各種動作,有新聞媒體在關注。
可以說在大的戰略層面上,只要信息收集做到位,全圖都是視野,連戰爭迷霧都沒有。
這也是為什麼前面提到的公司只能玩那些不上檯面的微操,因為動作一大,全行業都能看到。
大部分失敗的企業都是在一個漫長的時光里,看着自己的公司慢慢地失去自己的用戶,數據一天比一天差一點,賬上的錢一天比一天少一點。
而成功的企業也大多是在一個漫長的時間裡,一點點逐漸攻城略地,慢慢蠶食市場份額,最終在商戰中取勝。產品經理圈內那句有名的「讓正確的事情相繼發生」,就是這個道理。
是不是一點都不好玩?是不是沒有驚喜,沒有意外?
05
當然,現實中的商戰不好拍不好寫,中國的編劇和製片方們,也應該把該背的鍋背起來。
在我看來,中國大部分的編劇其實並不了解商業社會,也不懂職場的運行規則。甚至有不少的年輕編劇根本沒在一家普通的公司里上過班就上手寫職場劇、商戰劇。
開局一張圖,後面全靠編,這就是不少商戰劇的本質。
比如前幾年有部電視劇叫《創業時代》,其中一個橋段在網上被各種吐槽。男主角融到了一個億的錢,第一件事居然是帶着女朋友去買房。
這就非常魔幻了,投資人和創業者簽協議居然沒有限定投資款的用途。
而且一個號稱以張小龍為原型的角色,居然寫成了一個暴發戶。如果我是張小龍,我一定全微信平台封殺這部片子。
但劇本為什麼這麼寫,我其實還是能理解的。
我以前也接觸過一些編劇,當時他們準備寫一個以「營銷從業者」為主角的本子,於是想找我聊聊。
我們約在了一家火鍋店,沒想到他的編劇團隊有七八個人,最後的畫風就是一群人圍在火鍋旁聽我聊我的職場故事,一邊吃還一邊對我發問。
最後,我都不知道我說的東西他們能get到多少,反正那是我這輩子吃過最累的一頓飯。
據我所知不少編劇都是如此,不坐班,也不體驗生活,靠採訪式的聊天和各種文藝作品來了解商業社會。
因為不夠了解,所以作品走形。
如果是網文,女頻會把商戰寫成宮斗劇,只不過場地從故宮搬到瞭望京SOHO。而男頻則是大量的扮豬吃老虎,把修仙文的套路放在商戰里。
如果是影視劇,那就是談戀愛+談戀愛+談戀愛,新穎一點的會有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總之就是愛情倫理劇。
我知道文藝作品追求的是好看刺激,但我沒想到的是,他們直接把我點的清湯鍋給我換成了麻辣鍋。
最後,我想聊聊真實的商戰是什麼。
在我看來,真實的商戰其實發生在辦公樓的每一層,那些西裝革履的銷售挨家挨戶拜訪公司,希望能推銷自己的商品,把競爭對手擠出去。
真實的商戰也發生在每一家便利店裡,眾多品牌為了貨架上最好的位置絞盡腦汁,代理商們每天為了多一個點的市場份額貼身肉搏。
真實的商戰也發生在網上的各個平台上,創作者和寫手們熬夜碼字,想創意想破了頭,最後堆積出一個品牌的聲量。
一個個PPT,一行行代碼,一句句文案,一排排貨架,一個個廣告位,一個個訂單,組成了一個真實又細微的商業世界。
有這些微觀的積累,才有宏觀的結果。商業社會不止有高屋建瓴,也有聚沙成塔。
我並不是編劇或者文化行業從業者,但我覺得,在這些真實的,最基礎的商業形態里,才蘊含着讓中國的商戰劇變得真實且好看的秘密。
或者我應該默念阿虛的那句名言,「在虛構的故事當中尋求真實感的人,一定腦子有問題。」
評論列表
我聽別人說過,值得推薦的情感機構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可以幫助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