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分手方式
2005年,朱莉在交友網站遇到博士的時候,她終於確信自己找到了真命天子。她覺得這個離過一次婚的男人看起來十分可靠,因為他看上去跟誰的關係都處理得很好。在約會了一年之後,博士向她求婚。
他們計劃舉辦一場簡單的婚禮,不過婚禮之前,他們各自把自己的房子掛在網上出售,然後打算一起共同買房,從而締結真正的命運共同體,所以他們周末都一起去找房子。
在訂婚了14個月後,朱莉收到了一封來自博士的信件,標題很簡單,「請閱讀這封信件。」朱莉把細枝末節的瑣碎事情放在一邊,開始欣賞未婚夫的第一封來信,她興致盎然,,她激情澎湃,她打開了信,上面寫着:「你不是我的女人,我們的關係結束了,請把戒指還給我,你的東西我明天還給你。」朱莉懵了,渾身顫抖。
因為婚約已經人盡皆知,博士突如其來的單方面毀約打得她措手不及,為了保證顏面,朱莉不得不暫時裝出什麼也沒發生,仍然很高興的樣子。朱莉的父母並不知情,他們在另外一個城市盼望着這場婚禮,而此刻的朱莉,根本不知道說什麼好,她每天都哭,哭了一個月。
不久,博士又給了她寫了一封信,上面說:
「你還好嗎?」
——這就是整封信的全部。
博士單方面爽約已經讓朱莉生不如死,他還發這種東西。朱莉的心思全亂套了,社交活動癱瘓,她不見任何人。過了幾個月,她還是無法進入再次約會的狀態,然後就這樣一直過了兩年,她還是單身。她單身是因為她的失望引起了她的憤怒,她覺得博士太殘忍了,她想到她為他付出了兩年的青春,結果這個男人幾句話就把她打發了。
朱莉想不明白,她想當面鑼對面鼓的分手,她覺得死也要死個明白,但博士根本不給她機會。而實際上,這種遠程分手的方式已經相當普遍了,掌握戀情落幕的技術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有必要。而且可以說,這是最好的分手方式,它讓人接受事實,並可以減少碰面衝突帶來的精神壓力。
分手只有一種挑戰,那就是確定分手,以及體面的分手。
分手的生物學
我不主張那種要死要活的分手方式,念念心心的一點好處也沒有,那不是你深情的表現,而是在跟生物學機制對抗。對,分手也有生物學機制。羅格斯大學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說,「每個人對被迫分手的反應,就像毒品使用者經歷戒斷反應一樣。在分手的最初幾天和幾個星期里,只要想起甩你的那個人就會激活大腦的幾個關鍵區域,比如中腦腹側被蓋區,這個區域控制動機和獎勵,眾所周知,它與浪漫的愛情有關,再比如,伏隔核和眼窩前額、腦前額葉外皮,多巴胺獎勵系統的一部分,這些與渴望和成癮有關……」換句話說,一旦你被甩,這些腦區域的反應跟熱戀中相比,那就是完全相反的反應:痛苦,不甘,憤怒……
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其實不僅僅是因為被甩後的不適,被甩的本質是一種深度依戀的抽離,是一種社會排斥的本能反應,社會排斥激活了大腦對痛苦的感知,被甩讓你意識到社會關係對一個人生存的重要性,這是身體在警告你,不要輕易斷絕關係。
明白了這一點,其實如何分手也沒什麼,但是,理解分手感覺,也不僅僅是生物學。
依戀關係
每個人的分手都受早期依戀關係的影響。一個人如果被父母深愛就會發展出安全類型的依戀風格,他們早期被父母灌輸了一種信任感,即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父母都會陪伴在身邊,正如朱莉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她的感受就有如天崩地裂一樣。但是,她的傷口最終會癒合,傷口會轉下皮下,看上去不紅不腫不痛不癢,她會繼續前進,不受過去的羈絆。
而在早期被父母忽視的人,那些發展出焦慮和不安全依戀風格的人,他們一旦分手就會極端化地沉浸在痛苦裡面,他們更加傾向於不顧一切的努力維持關係,而不是承受被甩的痛苦。因此焦慮的人,往往不是那個可以主動提出分手的人,他們更善於在戀愛中堅持,變得憤怒和煩人。
分手指南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一方,分手就是意難平,就是不滿意。但是要誠實,「我不再愛你了」是可以的,但這不是去傷害一個人的理由,即使你認為對方配不上你,你也有義務去關注對方的自尊。所以對於分手來說,提出分手的主要目的是傳達信息:你不是我要找的人——其他的免談。就像博士一樣,乾脆利落的把分手信息通過電波發給了朱莉,大家顏面上都好看。
我一直認為博士的分手方式特別值得推薦,他分手就是寥寥數語。可能很多人覺得這樣的人絕情,其實不是。分手有個謬誤就是以廢話的方式來解釋分手,很多人喜歡在分手的時候通過責任轉移來減輕自己的罪惡感,減輕對方的壓力,承認分手是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對方的問題,這只能適得其反,讓對方還抱着一線希望,進而無法傳遞分手的真實意圖,這是不誠實的。
分手就是要一刀兩斷,乾淨利落。不要試圖用見面,用儀式或者友好的方式來緩衝分手的衝擊,我見過有人分手要來睡一次的,結果呢,對方懷孕了,真是剪不斷理還亂,這種儀式感的分手是最愚蠢的,它讓對方誤以為還有破鏡重圓舊夢重續的可能。
所以分手就是分手,一了百了。
評論列表
我對比過很多家,你們家的服務真的很不錯,很慶幸選擇你們幫忙挽回!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