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要講一部十年前的老劇,《赤子之心》。
這部劇改編自一本英國小說《凡人之心》,而我是怎麼迷上這部劇的呢,皆因多年前我男神「抖森」說過,他最喜歡的一本小說是《凡人之心》,還形容這本書「它正如所有生命一樣,包羅萬象」。
先介紹一下這本書,《凡人之心》出版於2002年,它用日記體虛構了一個作家洛根85年的生命,他一輩子親歷歐美社會好幾輪變遷:
成長於一戰後的英國;在黃金時代的巴黎結識一眾名人,出版首部小說一夜成名;二戰時期當過間諜短暫坐牢;後來在紐約做藝術品生意賺過不少錢,然而卻在一夜間被迫放棄所有,變成沒錢的普通人;晚年還差點被捲入政治激進分子的危險行動。
他的一生和不少時代大人物相連,海明威鼓勵他成為一名作家;邦德小說創作者伊恩·弗萊明幫他介紹工作;溫莎公爵和辛普森夫人也與他先交好再交惡......前半生他迅速飛黃騰達,極盡奢侈;後半生卻窮困潦倒,落魄時甚至吃狗糧度日。
一生中有過三段婚姻,擁有過很多女人,女兒和兒子都過早慘死。最終他在平淡的老年生活中,遠離一切繁華,孤獨離世。
▲這本書出過中文版,大家可以買來看看
《凡人之心》是威廉·博伊德的作品,這位被《每日電訊報》稱之為「英國在世的最偉大的小說家」出版過16本小說,也寫過一些劇本,得過不少文學獎。
▲《凡人之心》作者威廉·博伊德
只比他小一歲的作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小雀斑主演的英劇《鳥鳴》原小說作者)說博伊德是「那一代人中最優秀的故事講述者之一」。
博伊德迷戀二十世紀的藝文名人,他甚至虛構過一位抽象表現藝術家Nat Tate,還為他寫了一本「傳記」,讓Nat Tate擁有一票粉絲,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是本小說,這位畢加索的好友完全來自博伊德和好友大衛·鮑伊的惡作劇,而他的那些美術作品,就是作家博伊德本人的創作。
▲《Nat Tate》圖書封面和大衛·鮑伊在出版活動中的照片
由《凡人之心》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赤子之心》2010年就播出了。
雖然劇集沒有小說那麼多有趣的心理描寫,出場人物也少了些,但是看劇比讀書更妙的地方在於,主人公一生的不同階段,是分別由四位演員扮演,這也就更好理解劇中里「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會變化」的意義。
年輕的時候你永遠也猜不到中年和老年時自己會變成誰,會過着怎樣的生活。
▲《赤子之心》中扮演洛根不同人生階段的四位演員:吉姆·布勞德本特、馬修·麥克費登、Conor Nealon、山姆·克拉弗林
故事從這裡開始。
老年洛根回望人生時,將自己擁有過的女人照片排列在桌上,每個人除了照片之外,還保留着和她有關的文字、書信、紀念物......人生一切都將歸於塵土,唯一能留住的是走過的路。
洛根的女人們,則是他能證明自己的,走過的一段段路。
1、鄉村姑娘苔絲
他有過的第一個女人,是與他社會階層完全不般配的鄉村姑娘苔絲。
彼時的洛根是家境富裕的牛津高材生,青春躁動的20歲,和好友比賽誰能最先擺脫處子之身。同時他還在為自己前途的選擇而糾結,父親讓他進入家裡的肉食公司就職,將來繼承公司;而他滿心期待做一名作家,想要過一種與父親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羨慕着那個可以去巴黎從事藝術工作的好友。
精神肉體雙重空虛,鄉下姑娘苔絲給的溫存,就成了這個時候最大的安慰,儘管苔絲當時是朋友彼得的女友,但性感的她對洛根的吸引力大過一切,他們在彼得不知情的前提下盡情歡愉,因為兩個人都沒有想過彼此會有未來,所以他們之間的相處毫無負擔。
幾十年後,經歷無數的他還會回想起擺脫處子之身的那個下午,自己如何騎着單車沐浴在牛津的陽光里,好像剛剛贏過一場什麼比賽一般喜悅,他說「1926年2月7日。這個日子將灼燒、刻印、銘記在我的人生故事中。」
這個社會底層的可愛女孩兒給了他人生中難忘的美好瞬間,一個在痛苦時可以拿出來當作糖果的撫慰瞬間。
但當年他也一定想不到,幾十年後,他要陪着彼得去停屍間認領他的妻子苔絲的屍體,只因為苔絲再也無法挽回丈夫彼得和這段婚姻,她一輩子也沒能彌補階級帶來的裂痕。
在停屍房,洛根想起了他們第一次見面的下午,明媚性感的苔絲,是如何站在小屋門口,招呼他們進門喝茶。
2、智慧女神蘭德
即使在迷戀苔絲身體的時候,20歲的洛根也知道,自己的未來不可能與一個頭腦空空的鄉下姑娘有關,當他邂逅了沉迷社會運動的政治系女生蘭德,就一發不可收拾地陷進去。
蘭德是那個時代典型的進步女青年,兩人相識那天,就是她在偷偷張貼「給工黨投票」的宣傳海報。1926年,一戰的陰影已經遠去,這一年倫敦最大風波就是發生在五月的大罷工。
洛根渴望得到蘭德的愛情,但見多識廣的她說「等你成為一名真正的作家再來找我」,所以父親剛一去世他就去巴黎繼續追尋文學夢。
1926年的巴黎是「名流聚會」時期,達利在那一年來到巴黎拜訪崇拜已久的畢加索;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在上一年出版;海明威剛剛發表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暮年時的他依然在回憶這幾年流光溢彩的巴黎,寫出著名的《流動的盛宴》。對了,可可·香奈兒也是在那一年推出她標誌性的小黑裙。
▲伍迪·艾倫在《午夜巴黎》中,對那個時代巴黎的「名流聚會」進行了想象
伊夫林·沃在《故園風雨後》裡寫到1926年,查爾斯因為大罷工回到倫敦,他說「法國人民像往常一樣,對自己昔日好友的狼狽處境總是幸災樂禍,把來自海峽對岸的模糊不清的概念轉換為精確的術語,預言英國即將爆發革命和內戰。」
▲劇版《故園風雨後》裡的查爾斯,扮演他時傑瑞米·艾恩斯33歲
回到《赤子之心》這部劇中,洛根在這個時候僅僅寫出一本書,是作家雪萊的研究著作,距離小說作家還差得遠。
如果說女神蘭德給了他堅持的決心,但讓他徹底相信自己能成為作家的人,是作家海明威。海明威在聚會中對他說「把你的小說給我看」,於是他逼着自己寫出第一部小說,一部從妓女的故事發展而來的小說。
至此,也終於如願和蘭德相戀。
連洛根自己都沒想到,運氣想要破門而入的時候,成功來得如此輕易快速,第一本書一經推出就賣爆了。財富接踵而至,眼前全是輝煌,他想和蘭德分享上流社會的物質生活,但每天為工黨奔波忙碌的「進步」女青年蘭德怎能看得上這樣的「世俗」。
洛根買好鑽戒,在豪華酒店備好香檳準備求婚那天,蘭德正式把他甩了。
3、愛慕他的伯爵女兒
既然愛情沒了,急需被女人崇拜的洛根找到一條更容易的路,他娶了愛慕他的伯爵女兒洛蒂,選擇了似乎能一眼看到結局的貴族家庭,在那一瞬間結束了自己的青年時代。
兒子出生的那一天,他寫下這樣的話「後背什麼地方像被插進了一塊磚頭,呼吸困難。我感覺我完全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的控制」。
但是蘭德的話卻在之後幾十年,不時在他耳邊響起「你要寫出一部能改變世界的巨作」,所以即使停筆多年,洛根也不會徹底放棄自己的作家夢。即使他沒有在寫的時候,也是為這部巨作不停準備着。
4、一生最愛芙蕾雅
洛根從來沒有愛過第一任妻子洛蒂,即使到了老年階段,他對這段婚姻的回憶,也只有自己幼年的兒子萊昂內爾在地毯上玩耍的畫面,尤其是幾十年後兒子意外離世,那個畫面越來越多出現在他的眼前。
還有,日後當他只買得起狗糧吃時,偶爾也會想起當年在伯爵家做女婿時的牛排晚餐。
洛根的第二本小說並不成功,格格不入的貴族家庭也讓他窒息,時刻想逃離的他爭取到為報社出國報道一個月的工作機會。
離開家庭的這一個月里,他認識了生命中的最愛——芙蕾雅。她的出現令他失態,電光火石一般,他告訴自己「對了,就是這個人,這就是我命中注定的那個人」。
初遇那天,芙蕾雅進入房間,那份光芒刺到他的雙眼,是洛根記憶里最美麗也最悲傷的畫面。
他顧不上自己已婚的身份與她相愛,芙蕾雅似乎也並不在乎。
芙蕾雅在BBC訪談部工作,是個美麗又有趣的新聞工作者,她在約會時還會吐槽當時的文壇女明星伍爾芙,說她本人「令人作嘔」。
總之兩個人都找到了心靈和身體的另一半,是十分契合的婚外情。中年人洛根如同少年一樣去愛,在紙上不停寫着愛人芙蕾雅的名字。
如果人生是蠟燭,那麼與芙蕾雅相愛相伴那些年,是洛根人生中燃燒得最絢爛的一段。
他去報道西班牙內戰時見識到戰爭中生命的無常,回國之後立刻決定與芙蕾雅和未出生的孩子共度一生,淨身出戶離開妻子兒子和那個貴族家庭。
那是31歲的洛根第一次為自己而活。
20歲之前他活着是為了父親的期望,之後為了當時的女友蘭德,結婚後為了妻子兒子和伯爵一家。與芙蕾雅的愛情讓他找到自我,然而這次任性所帶來的快樂,大概抵不過他在多年後體會到的最深的痛苦。
洛根在二戰期間曾於瑞士被捕,坐牢一年後回國,才知道芙蕾雅和女兒斯黛拉遭遇不幸慘死街頭。這是洛根第一次體會到與最愛之人猝然死別。
與芙蕾雅相遇相愛的每一個片段,隨意穿插在他剩餘人生的意識里,隨時隨地不請自來。
人生最可怕的事不過於此:不到生命最後一刻,你無法知道手中握着的那杯酒是佳釀還是毒藥,或許初嘗是美妙滋味,但完全喝下去之後,它帶來的可能全是苦澀,甚至是終生無法治癒的創傷。
他曾在遇見芙蕾雅之後寫下,「生活中這些微妙的時刻總讓我害怕:要是我沒有弄丟護照;要是她的父親沒有撞車,也沒有摔斷腿;要是她沒有正好在那個時間去領事館......前景空洞而虛無。只有回望你才能明白,這些關鍵的聯繫是多麼隨機且偶然。」
如果他的假設成為現實,這些事情全都沒有發生,他們沒有那次見面,洛根會繼續過着空洞虛無的生活,但也躲開了一次讓他元氣大傷的心痛。可是他依然接受這一切,小說中洛根對自己說:
「芙蕾雅和斯黛拉,那是我的幸運。那些年是我幸運的日子,我不能抱怨什麼。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沒幸運過。在那些年月,我愛芙蕾雅,她也愛我,我沉浸在愛里,只是後來霉運又回來了。
5、第三段婚姻中的女主播和情婦
洛根的第三次婚姻也難以說明是否有愛,他身赴紐約成為一名畫廊商人,娶了美麗的女主播,她也有一個可愛的女兒,這樣的三口之家,像是洛根未完成的夢。
雖然妻子並不愛他,他在婚姻里得到的安慰,更多來自非親生的女兒,因為她讓他想起自己死去的女兒斯黛拉。
在這樣的渾渾噩噩的人生階段,他又認識了格洛麗亞——好友彼得當時的妻子(沒錯,洛根總是被好友的女人看上,然後也對她們下手),這是個風騷潑辣、直來直去的率性女人。
她對洛根沒有更多期待,只是想讓他在彼得不在的時間陪伴自己。他們一起的時間,無需談愛,各取所需,總算得到一種即時但不足以療傷的快樂。
但你生命中出現過的每個人,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跡,格洛麗亞就像一個無所畏懼的小獸,即使在多年後她身患絕症,也沒有流露出任何軟弱。
日後洛根總想起她那句話「往前看,不要往後看」。與一個人走一段路,記住她的臉,感受着她留下的生命力,老年的洛根總會和別人提起「有個朋友對我說,要往前看」,別人聽不聽得進都沒關係,反正那都是在反覆講給自己聽。
6、兒子的女友
洛根中年時期最後一個女人,在他人生下坡路上踢了用力一腳——那個16歲的女孩兒,也是他年輕的兒子死之前的女友。彼時的紐約嬉皮運動風靡,叛逆的少女作風大膽,與孤獨的洛根發生故事似乎順理成章。
然而與16歲少女發生關係是違法行為,為了躲避制裁,洛根一夜之間匆匆逃回家鄉,住進了早年間自己在倫敦的小公寓。
曾經的富貴生活無法一起帶回,面對未知前路的洛根深吸一口氣,對鏡中自己說「祝你好運」。從此,他含混不清的中年時代也結束了。
要三明治還是紫羅蘭?
已經走過中年時代,或者正處於中年時代的人們應該特別能體會,我們總會考慮一個問題:這幾年到底得到什麼,收穫了什麼?
走向衰老的洛根說「我發現人變窮原來如此容易,某天醒來就發現自己沒什麼錢,紐約那些財富仿佛是很遠的事」。
他從有錢到沒錢,從身處名流之中到混跡平民人群;結過三次婚,有過那麼多女人,轉眼間兒女雙亡,孤身一人。而留下來的:對逝去愛人和子女的思念,未竟的寫作夢想,還有青春時期片刻的歡愉記憶,以及那些鼓勵過、刺激過他的隻言片語。
老年的洛根一方面為生存掙扎,一方面繼續為「完成巨作」的夢想努力。老友接連去世,曾經的情人格洛麗亞在絕症晚期時來與他共度生命最後的日子,一輩子生龍活虎的她告訴洛根「我小時候很窮的時候,身上有幾個先令,我本來可以用它們買個三明治,但我選擇去買一束紫羅蘭,因為我無法記得三明治,但肯定不會忘了紫羅蘭。」
歸根到底,今天的生活在明天全是記憶,就好像去年年底弄哭無數人的《心靈奇旅》,生活中的「火花」是飄到手中的秋葉,是漫過腳面的海水,是一張好吃的披薩,是愛過的人的面龐。
無數片段構成每個人的一生,評判成功與否貌似容易,但是幸不幸福,只有這些片段浮現在眼前時,自己心中才有答案。要三明治還是紫羅蘭,每個人都會給出自己的選擇。
撒切爾夫人當上首相那一年,73歲的洛根離開英國,去法國海邊的小村子度日,整日和舊日記憶相伴。他有時會懊悔到痛哭,有時也因為陷入回憶而沉思。但思考過自己一生的故事之後,看着一個個女人的照片,生命即將到終點的他終於笑了。
體驗過這麼多大起大落,經歷堪稱傳奇的洛根,他對人生的總結來自做生意的父親「人生歸根結底就是運氣的總和,這裡有好運氣,也有壞運氣」。
用「運氣」解釋生命中一切不可掌控之事,為的是讓所有人放下負擔,勇敢往前走。既然一切上升、墜落都由偶然事件決定,因此那些長長的「空白」階段才是我們生活本來的意義。當你走到人生盡頭時,回望的只是一個個獨立時刻,一張張難忘的面孔,正是那些零碎片段,造就了每一個獨特的生命。
看完這部劇,想想生活里的各種偶然,確定接下來的道路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我們別無選擇,當站在人生的每一個關口,只能咬咬牙堅持下去,然後對自己說「祝你好運」。
但別灰心,此刻擁有過的每個瞬間都小心藏好,某天陰沉的時候,拿出晴朗太陽的記憶暖一下;某天痛苦的時候,拿出繽紛糖果的滋味甜一下。
▲對與錯,幸與不幸,洛根說「這是個很長的旅程,沒有東西會保持不變,骰子為你們每個人滾着,我希望你好運,並希望好運氣比壞運氣多」。
對我們這些人來說,人生不過是看不透猜不出的體驗之旅,一味祈求好運是天真孩子才做的事,成年人該早一點記住:
有時天晴有時下雨,當你在路上心安理得享受燦爛陽光時,就應該明白,如果有一天遭遇風雨,也該一樣坦然接受。好運氣來的時候多多積攢明亮片段,留着前路暗淡的一刻,照亮自己。
題外話:到底活得久勇敢還是及時死去勇敢
以上就是本劇的主要情節,但我想討論另一對比照,那就是洛根與海明威的對比。
你看,洛根人生起起落落,但始終沒有離場。而曾經鼓勵過他的海明威則代表另一種人,他主動選擇退場,直接宣布不玩兒了。
劇集裡作家海明威出現次數並不多,但都是濃墨,可以和洛根的人生對比着看。
劇集裡表現出海明威的幾個片段:
西班牙內戰時期,洛根與海明威聊起自己的婚外情,他對洛根說「你選擇這樣的生活,就承受這樣的結果」。海明威向洛根介紹自己當時的情人瑪莎·蓋爾霍恩,那正是20世紀第一位女性戰地記者,後來她也是海明威第三任妻子,儘管在這個時候,海明威還尚未與第二任離婚。海明威說「瑪莎是個很棒的女孩兒,但在家庭中並不容易相處」。
▲《赤子之心》裡的海明威
▲現實中的海明威與瑪莎·蓋爾霍恩
在現實生活中,婚後的瑪莎依然專注事業,在全世界報道戰爭,這也直接造成他們婚姻的破裂。(有部電影叫《海明威與蓋爾霍恩》,扮演這對著名夫妻的是克萊夫·歐文和妮可·基德曼,電影雖然評分不高,但作為八卦可以一看)。
海明威在61歲結束自己的生命,洛根似乎看到他對自己說「有一天當我不能再享受生活時,我會離開這個地球」。小說中洛根在得知海明威的死訊後,寫下這樣一段話:
「我想起1937年他在馬德里時的樣子:精力旺盛、充滿激情,對我熱情友善,讓我坐他的車去找米羅的畫。自從《喪鐘為誰而鳴》後,他的小說我就讀不下去了——那本書寫得真差勁,他已經迷失了方向——可第一次讀到他的短篇小說時,我覺得它們真是精彩極了,格外鼓舞人心。那是不是他寫作生涯里唯一一次得到老天的庇佑?」
海明威在自殺前一年寫出《流動的盛宴》,一生親歷數次戰爭的硬漢海明威,在衰弱的暮年回憶青春年華,那個貧窮但對一切充滿希望的年華。所以博伊德也只是在猜測,他在自殺前對當時的生活並不滿意,激情和力量都不見了,所以在還能體面離開的時候,主動結束自己。
多說一句,前文提到的海明威第三任妻子瑪莎,也是在90歲時候選擇自殺。這兩個擁有旺盛生命力的人真是同類。
分析海明威自殺原因的文章有太多,猜測的因素五花八門,從FBI的監控,到他本人各種疾病,一直到家族的基因......但我記憶深刻的是,《最後的訪談》系列裡,海明威這樣形容過作家和讀者的關係:
「短命的人總是更受喜愛,因為沒人看過他們漫長、無聊、不屈不撓、沒求過饒也沒被寬恕過的戰鬥。那些理由充分、早早死去或者放棄的人會被偏愛,因為人們理解他們,認為他們是有人性的。」
說的沒有錯,早早放棄的人往往會得到偏愛和關注;與人生進行着漫長搏鬥的人們,活在不被看到的孤寂中,但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勇敢者。畢竟英國國寶編劇阿蘭·本奈特也寫過「死亡沒有血盆大口,生命才有」。
推薦:扯白||什麼樣的「信物」能表達你最隱蔽的情緒?上文:香江憶舊錄||讓章子怡、湯唯挨罵的「第一美指」張叔平究竟有什麼來頭?
作者 / 編輯:離心力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於網絡
評論列表
確實不錯,挽回了不少瀕臨離婚的家庭!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求助
可以幫助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