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課文1《草原》
1. 朗讀課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讀出自己的感受。背誦第一自然段。
提示:草原迷人的景色主要體現在景色美和人情美。課文第1自然段自上而下描寫了草原美麗的景色,第2至5自然段主要通過蒙族同胞的熱情好客體現蒙族同胞的人情美。作者對草原充滿嚮往與喜愛之情,所以本文的朗讀基調是熱情奔放、歡暢喜悅的。
2.讀下面的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再從課文中找出其他類似的句子,讀一讀,抄寫下來。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麗的小詩。(哪句是直接寫草原景色的?哪句寫了作者的感受?在寫景中融入感受有什麼好處?)
答:「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句話直接寫草原的景色。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麗的小詩。」這句話寫了作者的感受。
這樣寫就達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其好處就是景中含情,寓情於景,情與景渾然一體,使文章內容豐富,感情濃烈。
3.「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你從課文哪些地方體會到了「蒙漢情深」 ?生活中你也有過與人惜別的經歷吧,和同學交流。
答:從草原上主人熱情隆重的遠迎客人,主客熱情洋溢的會見,主人盛情友好的款待,以及主客聯歡、深情話別的情景中體會到「蒙漢情深」。
與同學交流自己和別人惜別的經歷時,要注意描述清楚當時的具體情景,並表達出依依惜別的情景。
示例:記得讀三年級時,我有一個特別要好的同學,每天我們總是一起上學,放學一起回家,幾乎是形影不離。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對我說:「今天,這也許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了……」我疑惑地看着他,心裡琢磨着:什麼叫最後一次見面了?他要去哪兒?我們來到湖邊坐下,他看着我疑惑的雙眼,笑了一下,從袋子拿出一支精緻的鋼筆,「給你。」我伸出手,接過李江給我的鋼筆,「我要搬家了,要到廣州上學了。這是我給你的送別禮,希望你能喜歡。」我愣住了,腦海里全都是我與李江的美好回憶,兩行淚不知何時從我眼裡流了下來,他繼續說道:「我要離開這所城市了,我希望你能記住我!」我有點茫然,過了良久,才說:「你要走了,還回來嗎?回來記得找我。」我們在湖邊聊了很久很久,夕陽把我們倆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
課文2《丁香結》
1.朗讀課文,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丁香的。
答:作者先介紹丁香的生長環境(城裡街旁、宅院裡、城外校園等),然後從丁香的開形狀、顏色、氣味等三個方面來描寫丁香的。(形狀:星星般的小花;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顏色: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花牆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氣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香氣直透毫端)
2.讀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
最好的是圖書館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兒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找出描寫丁香的詞語,再仔細讀讀句子,說說: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 描寫丁香的詞語: 檐前的積雪,一片瑩白,白的瀟灑,紫的朦朧。這樣寫表了作者對丁香的喜愛,同時也感受到了作者因丁香而帶來的歡愉。
在細雨迷濛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牆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瑩白滲過來。讓人覺得,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樣的特點?想象一下這幅畫面,作者為什麼說「丁香確實該和微雨連在一起」?)
答:雨中的丁香具有嫵媚(姿態美好、可愛、吸引人)、朦朧、如夢如幻的特點。雨中的丁香呈現出與平時不一樣的景象,雨中的丁香朦朧綽約,線條模糊,顏色交融柔和,給人一種夢幻、迷離、朦朧的感覺,讓人仿佛是在欣賞一幅印象派的畫作(景物輪廓模糊,色彩交錯滲透,有朦朧之感),久久回味,妙不可言。在作者眼裡,丁香和微雨連在一起,能創造出一種具有獨特韻味的美,所以才會這樣說。
3.「丁香結」引發了「我」對人生怎樣的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答:作者以丁香結象徵生活中解不開的愁怨。每個人一輩子或許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但作者一反古人的情感,沒有一味地哀愁,更沒有抱怨生活的想法,而是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領悟。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正因為解不完,人生才不至於平淡無味。因此我們既有賞花的情調,又有解結的心志。生命給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時,也給你幽怨的「丁香結」,這就是生活的常態。所以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不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要樂觀面對。既然人生的問題解決不完,何不豁達樂觀一些呢?平順的路固然好走,可也失去了行走的樂趣。人生的意義或樂趣不就是在這不斷地解決人生問題的過程中產生嗎?有了這解不完的結,我們的生活才有樂趣,我們的明天才更燦爛。
課文3《古詩詞三首》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提示:《宿建德江》抒發的是對家鄉的思念,旅途的孤獨、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抒發的是對西湖美景的無比熱愛之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抒發了詩人陶醉於黃沙道的美景之中,並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注意讀出不同的感情基調。
2.《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都寫了月夜的景色,表達的感情卻不一樣,結合詩句說一說。
答:兩首古詩都寫了月亮,都借月抒發感情。但抒發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發詩人旅途寂寞、孤獨之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抒發了詩人陶醉於黃沙道的美景之中,並流露出喜愛與興奮之情。
《宿建德江》這首詩中,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寫日暮添愁,其中的「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兩句寫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因為野「曠」,所以天低於樹;因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愁思似乎因親近的明月而得到慰藉。作者用凝練的語言描繪出建德江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意境。整首詩圍繞一個「愁」字,通過寫夜宿建德江畔所見之景,抒發了自己客居他鄉、仕途失意的羈旅之思和孤寂情懷。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幾句通過驚鵲、鳴蟬和蛙聲等景物,寫出了鄉村夏夜自然界的活力和生機;通過明月、清風、稻花等意象,襯托出夏夜的優美和靜謐。在動靜結合中,表現了詩人因景美年豐而歡快、喜悅的心情。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每一行詩句都是一幅畫,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指導:先熟讀這首詩,提煉關鍵信息,概括出諸如「黑雲翻魔圖」「白雨跳珠圖」等畫面,以加深對詩句的理解;然後說說眼前仿佛出現了哪些畫面,畫面里有哪些景物。
黑雲翻滾如同打翻的墨硯與遠山糾纏。白色的雨點就像珍珠一樣亂跳入小船中。一陣狂風平地而來,將暴雨和雲都吹散了。我逃到望湖樓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卻是天藍藍,水藍藍。
第二單元
課文5《七律˙長征》
1.朗讀課文,試着讀出磅礴的氣勢。背誦課文。
指導:在熟讀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填、想象畫面等方法進行背誦,加強積累。可以先抓住每行詩的關鍵詞語,「遠征難」「只等閒」「五嶺」「烏蒙」「金沙」「大渡」「岷山」,再一邊背一邊想象始終所描寫的一些情景,這樣能提高背誦的速度。
2.讀一讀,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表達的情感。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嶺山脈綿延千里,高大綿亘,在紅軍看來,也不過是騰躍着的細小的波浪。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情感: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意思:金沙江的水拍打着兩岸高聳入雲的山崖,給人溫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只剩下十幾根鐵鏈讓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情感:「暖」暗示了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的歡樂心情。「寒」暗示了紅軍飛奪瀘定橋時的驚險與悲壯。
課文6《狼牙山五壯士》
1.朗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一填,再講講這個故事。
接受任務→ 引上絕路 → 痛擊敵人 → 頂峰殲敵 →跳下懸崖
2.讀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的部分,體會五位壯士的英雄氣概。在課文中畫出類似的詞句,和同學交流。
A.為了不讓敵人發現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棋盤陀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
「斬釘截鐵」說明班長馬寶玉不怕犧牲,毅然而然地選擇死亡,也要完成連隊交給的任務!
「熱血沸騰」一詞很生動地寫出了戰士們在班長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為了群眾和部隊的安全,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死亡,表現了他們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
B.他剛要擰開蓋子,馬寶玉搶前一步,奪過手榴彈插在腰間,他猛地舉起一塊磨盤大的石頭,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
這個句子是寫班長馬寶玉動作的,「搶前一步」、「猛地舉起」寫出了班長對敵人的憎恨,對革命的忠誠,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犧牲的精神。
出類似的詞句: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着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喜悅。班長馬寶玉激動的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說罷,他把那隻從敵人手裡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後走向懸崖,像每次發起衝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
從「屹立」一詞中可感受到五壯士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從「縱身」,可看出動作意志果斷堅決,寫出了班長的從容自若,毫不畏懼。「昂首挺胸」,表現了戰士和班長—樣具有不怕犧牲的精神。
3.課文第二自然段既關注了人物群體,也寫了每一位戰士,結合相關內容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課文有時對某個人進行聚焦描寫,比如班長馬寶玉就進行了細緻地描寫,如:他剛要擰開蓋子,馬寶玉搶前一步,奪過手榴彈插在腰間,他猛地舉起一塊磨盤大的石頭,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
有對班裡的五位壯士進行概括地描寫,比如課文第二自然段,還有第三、四自然段的開頭「五位戰士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任務,準備轉移」、「五位壯士一面向頂峰攀登,一面依託大樹和岩石向敵人射擊」……
這樣描寫,既關注了群體,又寫了每一位戰士,所以給人很全面的感覺,而且很具體。這就叫「有點有面,點面結合」。既顧及全面、體現廣度,又突出重點、體現深度。
課文7《開國大典》
1.默讀課文,體會新中國成立時人們自豪、激動的心情。想想從群眾入場到舉行遊行,課文寫了哪幾個場面,連起來簡要說說開國大典的過程。
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敘述。先講大會開始前會場上的情況;然後講典禮的主體部分──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國旗、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講閱兵式的盛況;最後講群眾遊行。(着重描寫群眾入場情況、典禮儀式、閱兵式、群眾遊行四個場面,有詳有略,但都蔚為壯觀)
過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門廣場舉行典禮。下午三點整,典禮開始,首先奏國歌,接着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後,升國旗。升旗以後,毛澤東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讀公告完畢,閱兵式開始。受檢閱的有海軍、步兵、炮兵、戰車、騎兵,還有人民空軍的飛機。閱兵式之後,開始遊行。
2.讀讀寫閱兵式的部分,說說課文是怎樣描寫這個場面的。
開頭是海軍兩個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個顏色的藍制服。接着是步兵一個師,以連為單位,列成方陣,齊步行進。接着是炮兵一個師、野炮、山炮、榴彈炮、火箭炮,各式各樣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橫列前進。接着是一個戰車師,各種裝甲車和坦克車兩輛或三輛一排,整整齊齊地前進;戰士們挺着胸膛站在戰車上,像鋼鐵巨人一樣。接着是一個騎兵師,「紅馬連」一色紅馬,「白馬連」一色白馬,五馬並行,馬腿的動作完全一致。
對閱兵的場面描寫層次清楚,先寫領導人檢閱部隊,然後寫受閱部隊走過天安門,最後寫看到閱兵的群眾歡呼雀躍。
描寫受閱部隊時,課文按照「兵」出場的順序依次描寫,描寫過程中注意點面結合,相互映襯,先「點」後「面」,雄偉壯觀。分別介紹「海軍」、「炮兵」等各個方隊,這是「點」;然後總寫這些部隊全部以相等的距離和相同的速度經過主席台前,這是「面」。這種點面結合的方法,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整個閱兵式的莊嚴、隆重,還讓我們對各具特色的隊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個閱兵過程,既有對受閱部隊的正面描寫,又有講述群眾反響的側面烘托,兩者結合,寫出了當時熱烈的場景。
3.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字裡行間傳達出的熱烈、莊嚴的氣氛。再從課文中在課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在旁邊作批註,和同學交流。
主席台設在天安門城樓上。城樓檐下,八盞大紅宮燈分掛兩邊。靠着城樓左右兩邊的石欄,八面紅旗迎風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門廣場已經成了人的海洋,紅旗翻動,像海上的波浪。
兩個半鐘頭的檢閱,廣場上不斷地歡呼,不斷地鼓掌,一個高潮接着一個高潮。群眾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啞了,把手掌都拍麻了,還覺得不能夠表達自己心裡的歡喜和流動。
指導:體會句子的感受時,一方面可以結合背景、圖片、視頻資料等,深化對這個場面的理解,感受場面的莊嚴、隆重;另一方面,抓住人們的動作、歡呼聲、身體上的感受,去體會人們自豪、激動的心情。
他讀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這一句的時候,廣場上的人們熱愛領袖的心情融成一陣熱烈的歡呼。觀禮台上同時響起一陣掌聲。
起初是全場肅靜,只聽見炮聲,只聽見國旗和許多旗幟飄拂的聲音,到後來,每一聲炮響後,全場就響起一陣雷鳴般的掌聲。
課文8《燈光》(略)
課文9《我的戰友邱少雲》(略)
第三單元
課文10《竹節人》
■為完成三個不同的任務,你是怎樣讀這篇文章的?和同學交流。
※任務1:寫玩具製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
毛筆桿鋸成寸把長的一截,這就是竹節人的腦袋連同身軀了,在上面鑽一對小眼,供裝手臂用。再鋸八截短的,分別做四肢,用一根納鞋底的線把它們穿在一起,就成了。鋸的時候要小心,弄不好一個個崩裂,前功盡棄。
※任務2: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還有同學別出心裁,想技高一籌,給竹節人粘上一個橡皮擦雕成的腦袋,做一套紙盔甲。一有機會,便得意揚揚招呼大伙兒來觀摩。誰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沒打幾個回合,那粘上的腦袋連盔甲被它自己手裡的大刀磕飛了,於是對方大呼勝利。下課時,教室里擺開場子,吸引了一圈黑腦袋,攢着觀戰,還跺腳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熱鬧。常要等老師進來,才知道已經上課,便一哄作鳥獸散。上課了,意興依然不減,手痒痒的,將課本豎在面前當屏風,跟同桌在課桌上又搏將起來,這會兒,嘴裡不便咚鏘。偏偏後面的同學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被那虎視眈眈的老師看出了破綻。下課後,眼巴巴看別的同學重新開戰,玩得歡,不禁沮喪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辦公室窗戶下的冬青叢里轉悠,希望老師能像往常一樣,把沒收的東西扯散了,隨手扔出窗外。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無所獲。正悻悻然準備離去,卻見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任務3: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
老師大步流星走過來,怒氣沖沖伸手一拂,「屏風」頹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無遺。不消說,費了許多功夫做出來的,建立了赫赫偉績,鏖戰猶酣的兩個竹節人被一把抓去。只見老師在他自己的辦公桌上,玩着剛才收去的那竹節人。雙手在抽屜里扯着線,嘴裡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忘乎所以,一點兒也沒注意到我們在偷看。他臉上的神情,跟我們玩得入迷時一模一樣。
課文11《宇宙生命之謎》
1.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你在閱讀時是怎麼做的?這位同學的思考給了你哪些啟發?
為了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我重點閱讀了第二至八自然段,知道了生命存在的條件;根據這些條件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不可能存在生命;太陽系中還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但根據宇宙飛船的觀測,火星上也基本不可能存在生命。我又查閱了資料,對課文觀點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近年來對火星的研究雖然有新發現,但始終沒有發現生命存在的強有力的證據。這位同學告訴了我們要有選擇地閱讀文章,與問題相關的內容需要仔細讀,關係不大的只需要瀏覽即可;文章有的信息可能不準確,還需要查閱資料判斷。
2.如果你想探究下面這些問題,會怎樣閱讀這篇文章?
※科學家是怎麼判斷其他星球有沒有生命的呢?
人們了解了生命起源的過程之後,認為至少應有這樣幾個條件:一是適合生物生存的溫度,一般應在零下五十攝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攝氏度之間;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質諸如蛋自質、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緊密相關,沒有水,也就沒有生命;三是適當成分的大氣,雖然已發現少數厭氧菌能在沒有氧氣的條件下生存,但氧氣和二氧化碳對於生命的存在是極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夠的光和熱,為生命體系提供能源。
根據這些條件,科學家首先對太陽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進行了分析。水星離太陽最近,向陽時表面溫度達到三百至四百攝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顆缺氧、缺水,有着濃厚雲層的行星,陽光輻射和雲層造成的「溫室效應」,使得金星表面溫度極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離太陽很遠,它們的表面溫度,一般都低於零下一百四十攝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太陽系中唯一還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與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地球自轉一圈是23小時56分4秒,火星自轉一圈是24小時37分;地球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傾角,而火星的傾角約66度1分,所以火星和地球晝夜長短相近,而且也有四季更替。
科學家們還發現,火星是一個非常乾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氣中雖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極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區的百分之一;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百分之九十六是二氧化碳,氧氣含量極少;火星表面溫度很低;火星上沒有磁場,它的大氣層中又沒有臭氧層,因而不能抵禦紫外線和各種宇宙線的照射。所有這些因素都說明,在火星上生命難以存在。
※人類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火星是一個非常乾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氣中雖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極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區的百分之一;火星的大氣層非常稀薄,百分之九十六是二氧化碳,氧氣含量極少;火星表面溫度很低;火星上沒有磁場,它的大氣層中又沒有臭氧層,因而不能抵禦紫外線和各種宇宙線的照射。所有這些因素都說明,在火星上生命難以存在。況且火星離我們太遠了,所以目前還是不能移居。
課文12《故宮博物院》(略)
第四單元
課文13.《橋》
1.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答:黎明時分,當洪水襲來時,村裡的老支書冒着生命危險,公正無私地指揮一百多號人有序地走過木橋,最後卻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捲走了。
2.這篇小說寫了一位怎樣的老支書?找出描寫老書記神態、語言、動作的句子,結合相關情節說說你的理解。
答:這篇小說寫了一位臨危不亂、心繫群眾、先人後己、不徇私情的老支書,同時他還是一位父愛如山的好父親。
神態: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說話,盯着亂鬨鬨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語言: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神態、語言、動作: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凶得像只豹子。
3.畫出描寫雨、洪水、橋的句子讀一讀。聯繫老支書在洪水中的表現,說說這些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雨: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洪水: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着人們的腰。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橋: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橋。
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突然,那木橋轟的一聲塌了。
對雨、洪水和橋的描寫都屬於環境描寫,作用是:渲染洪水暴發時極度危急的氣氛,襯托出老支書的臨危不亂,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高風亮節。
4.課文為什麼以「橋」作題目?
答: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老支書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繫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涵。
5.小說最後才點明老支書和小伙子的關係,和同學討論這樣寫的好處。
這樣寫的好處是體現出了老支書的大公無私。構思新穎,設置懸念,前後照應,讓人意外之餘又覺得很悲壯,達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課文14.《窮人》
1.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答:本文主要講了在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
2.漁家的小屋「溫暖而舒適」這樣的環境描寫對刻畫桑娜這個人物有什麼作用?找出文中其他描寫環境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間漁家的小屋裡卻溫暖而舒適。地掃得乾乾淨淨,爐子裡的火還沒有熄,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亮。
側面烘托出桑娜的勤勞能幹,體現出漁夫一家的生活雖艱辛,卻也很溫馨。
屋外寒風呼嘯,洶湧澎湃的海浪拍擊着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
海上正起着風暴,外面又黑又冷……
海風呼嘯聲、波濤的轟鳴、狂風的怒吼
海面上什麼也看不見。
作用:
這樣惡劣的環境還要出海打魚,體現漁夫一家生活的貧苦;屋內溫暖乾淨,突出了桑娜的勤勞善良,對生活充滿希望。同時海上惡劣的環境,暗示了西蒙的死亡。
3.找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話描寫,看看這些描寫體現了人物怎樣的思想品質?
答:從這些描寫中,可以桑娜和漁夫都有一顆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善良仁慈的心,都有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的好品質。
小練筆:
「兩個人沉默了一陣。」沉默中,桑娜會想些什麼呢?聯繫課文內容,寫一寫桑娜的心理活動。
示例:
桑娜會想:丈夫出去打魚能安全回來,該是多麼好啊!西蒙死了,我把她的兩個孩子抱了回來,也沒經過丈夫的同意,我該想他怎麼說呢?生活的壓力已經夠大了。丈夫會同意嗎?我們都是窮苦人,他會同意我的做法的。
課文15《在柏林》(略)
第五單元
課文16《夏天裡的成長》
1.默讀課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說說課文是怎樣圍繞中心句來寫的。
答:課文的中心句是「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作者通過描寫夏天植物、動物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鐵軌和柏油路等事物都在生長的現象,說明了夏天的確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最後水到渠成,說明人也一樣,要在自己的「夏季」儘量地用力地長。
2.課文第2自然段寫出了生物在夏天裡飛快生長的狀態。讀一讀,說說寫到了哪些動植物,是怎樣體現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答:第2自然段主要寫了棚架上的瓜藤、竹子、高梁、苞蕾、苔蘚、草、蔬萊等植物,以及小貓、小狗、小雞、小鴨等動物。通過描寫這些動植物在夏季的快速生長,突出了生物在夏天裡飛快生長的狀態。
第17課《盼》
1.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答:(1)走在放學路上盼着變天。(2)放學回家時天上下了幾個雨點兒,盼着出去買醬油。(3)繼續尋找藉口出門,盼着雨別停。(4)吃過晚飯,沒有機會出門,怕雨下完了明天就沒有雨下了,又盼着雨停。
2.課文哪些地方具體描寫了「盼」這一心理活動?選出你認為最生動的兩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示例: (1) 「每天在放學的路,上我都這樣想:太陽把天烤得這樣干,還能長雲彩嗎?為什麼我一有了雨衣,天氣預報總是『晴』呢?』」這一段心理描寫既生動又有趣,非常具有孩子氣,反映了兒童天真、可愛的特點。「我」為了能穿上新雨衣,便日夜盼望下雨,可天偏偏和「我」作對。於是「我」便撒起嬌來,責怪起太陽和天氣預報,一副蠻不講理的樣子。讓人讀來既感覺親切,又覺得好笑。
(2) 「望着望着又擔心起來: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還有雨可下嗎?最好還是留到明天吧。」這一段心理活動是在「我」的原本以為能穿上新雨衣了,卻未能如願,但「我」並不甘心,仍心心念念着第二天能實現自己的願望。於是「我」又擔心今天把雨都下完了,明天沒有雨可下,那麼自己的願望便又不能實現了,所以「我」祈禱雨能停下來。「我」為了能穿上新雨衣可謂煞費苦讓人感覺既可憐又可愛。
第六單元
第18課《古詩三首》
1.說說《浪淘沙》這首詩是怎樣寫出黃河的雄偉氣勢的?
詩的前兩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黃河來自天邊、奔騰千里的壯麗圖景。「九曲」用誇張的手法寫黃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寫出了黃河的源遠流長。
後兩句作者馳騁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風巨浪,頂着萬里黃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織女家,側面表現了黃河的雄偉。
2. 想想《江南春》這首詩抓住哪些景物寫出江南春天的特點的?
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山城、酒旗、春風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寫出了江南到處是黃鶯婉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臨水的城鄉,迎風朝展的酒旗。
3.讀一讀這兩句詩,你發現了什麼?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這兩句詩運用了對偶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山水寫得有情有趣。
第19課《只有一個地球》
1.結合關鍵句,說說課文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答:(1)地球美麗而渺小,不會再長大。
(2)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
(3)目前人類無法移居其他星球。
2.「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這一結論是怎樣一 步一步得出的?結合課文內容,和同學交流。
課文先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着從地球在宇宙中渺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制地開採和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着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後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人類無法移居到第二個適合的星球上;最後告訴人們:人類應該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3.讀下面的句子時,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現象?針對這些現象設計一兩條保護環境或節約資源的宣傳語,和同學交流。
現象:亂砍亂伐、亂倒垃圾、無節制開採、大肆捕殺、亂排亂放導致水資源及大氣受到污染等現象。
標語:
樹木擁有綠色,地球才有脈搏。
地球是我家,綠化靠大家。
保護生態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課文20《青山不老》(略)
課文21《三黑和土地》(略)
第七單元
第22課《文言文二則》
2.「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再結合「資料袋」和同學交流感受。
意思:鍾子期死了,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鍾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3.用自己的話講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愛書畫,(他)所珍藏的寶貝有數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畫的《鬥牛圖》,(他)尤其珍愛,用錦緞作畫囊,用玉作畫軸,經常隨身帶着。
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晾曬,有一個牧童看見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這幅畫畫的是鬥牛啊。牛相鬥,力氣用在角上,尾巴抽縮在兩腿之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搖着尾巴在斗,錯了。'杜處士笑笑,認為他說得對。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情應當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情應當去問婢女。」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第23課《月光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貝多芬為什麼要彈琴給盲人兄妹聽;為什麼彈完一曲,又彈一曲。
答:彈第一曲因為貝多芬被女孩熱愛音樂、善解人意所感動;彈第二曲因為失明姑娘愛音樂,懂音樂,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發了他創作的欲望和靈感,所以彈完一曲,又彈一曲。
2.反覆地朗讀第9自然段,想象描繪的畫面,感受樂曲的美妙,再背誦下來。
聽着貝多芬的琴聲,我們可以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銀光」。此刻,貝多芬輕輕地按着琴鍵,音樂輕幽、舒緩。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天空出現的「一縷縷輕紗似的微雲」。隨着景象的變化,音樂氣勢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月光照耀,浪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
3.小練筆:
聽一聽自己喜愛的音樂,展開聯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寫下來。
示例:
靜靜的夜晚,我站在窗前,把心情放在吹拂的涼風裡,任憑滿天星辰擦亮我暗淡的記憶。我帶上耳機,按下「play」鍵,聽着那自己最鍾愛的樂曲。這夜,贈人以思考的氛圍,這樂曲,贈人以夢境的溫柔。我閉上雙眼,一切煩惱隨風流逝,只有樂曲使我遐想:我那高高的山樑後面,是家鄉那一片可愛的秋……在緩緩的鋼琴前奏中,我仿佛推開了一扇窗,映入眼帘的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一直通往很遠很遠的地方。我漫步在山間小道上,路兩旁是一棵棵火紅的楓樹,手掌形的楓樹葉正隨着連綿悠長的樂曲有節奏的下降,一片一片又一片。我完全沉浸在這火紅色的世界中,不禁輕輕舉起雙手想擁抱這奇妙的世界。繼續往前走,一條小溪橫在我的面前,溪水隨着樂曲中「叮叮咚咚」的聲音往前流,它的對岸是一間正冒着炊煙的田間小屋,幾隻小鳥在空中自由的歌唱,唱出了一首《秋之韻》。溪水旁的一叢叢野菊花像在對我微笑,好似在告訴我:「秋來了,秋來了,歡迎來到秋的世界」。
課文24《京劇趣談》(略)
第八單元
第25課《少年閏土》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體會閏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1)朗讀提示:
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在朗讀中揣摩人物的內心、情感(「我」的好奇、佩服、自嘆不如;閏土的聰明、熱情、純樸等),並讀出感情來。比如:第一自然段,寫月夜少年刺猹的場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地、碧綠的西瓜。」朗讀景物描寫要用舒緩的語氣,體現出靜謐的特點。人物描寫略帶興奮的語氣來讀,要能把人物的機敏勇敢通過語氣體現出來,用稍快的速度朗讀。又如:第四自然段,寫「我」和閏土見面的情景。「我」早就想見到閏土,閏土來了,「我便飛跑地去看」。朗讀時要用急切的語氣來讀,速度稍快。再如:「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這一段寫「我」往農村生活。第1句要讀出讚嘆的語氣,由衷地讚揚閏土知識的豐富,要讀得舒展些;第2句,要強調「不知道」、「只看見」、「不」和「只」為重讀,突出自嘆不如的情感。
(2)背誦指導:
課文第1自然段按照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先寫了「深藍色的夜空、金黃的圓月」,再寫海邊「一望無際的沙地、碧綠的西瓜、看瓜刺猹的閏土」 。背誦課文要在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
(3)體會形象。
課文開頭描繪了一幅在月光下的西瓜地里,一個少年刺猹的鮮明圖畫,生動具體地勾畫了閏土這個勇敢機敏、活潑可愛的農村少年形象。這個美好的形象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以至於時時浮現在腦海里,三十年後仍然記憶猶新。
2.課文寫了記憶中的閏土、初次相識時的閏土、給「我」講新鮮事的閏土,結合相關內容,說說閏土是個怎樣的少年。
(1)從月夜瓜地,少年刺猹時「帶」、「捏」、「刺」的動作,猹反身逃時「扭」、「逃」的動作中,可以體會到記憶中的閏土是一一個可愛、勇敢、機敏的少年。
(2) 從初次見面時看到的閏土的外貌描寫「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神態描寫「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可以體會到相識時的閏土是一個健康、樸實、天真、可愛的農村少年。
(3)從閏土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看跳魚兒」,可以體會到給「我」講新鮮事時的閏土是一個聰明能幹、知識豐富、機智勇敢的少年。
3.讀句子,注意加點的部分,說說從中感受到「我」怎樣的內心世界。
A.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一一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
B.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
C.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1)從句中的「並不知道」「也沒有知道」,可以感受到「我」對少年閏土的敬佩,以及感嘆自己的孤陋寡聞之情。
(2)「素不知道」中的「素」是「從來、向來」的意思,從這個詞語中同樣可以感受到「我」對少年閏土的敬佩,以及對自己見識太少、知識貧乏的感嘆之情。
(3) 「「所不知道」指的是「我」和「我」往常的朋友這些有錢人家的少爺,過着不勞而食的生活,生活天地狹小,不能廣泛地接觸大自然,只能「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眼界狹窄、知識貧乏、見識太少。這裡用對比的手法形成的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我們」與閏土的不同,字裡行間充滿了對閏土的敬佩、尊重的感情。是閏土打開了「我」的眼界,才知道院牆之外還有如此廣闊的天空,才產生了對農村生活的嚮往,對少年閏土的喜愛,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小練筆:
照片凝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個瞬間。從你的照片中選一張,仿照課文第1自然段寫一寫。
提示:第1自然段的寫作順序是從上到下,從景物到人物。
仿寫示例:
藍藍的下面是一條彎彎的小河,旁邊開着一樹樹的鮮花。花叢中,有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扎着長長的馬尾辮兒,穿着粉紅色的連衣裙,仰着臉甜甜地笑着,右手輕輕地把一朵白色的鮮花放到頭髮。上面,微微眯縫着眼睛,陶醉地嗅着芬芳撲鼻的花香……這個小姑娘就是我可愛的妹妹。
第26課《好的故事》
1.本文寫於現代文學的初創時期,語言表達與現在不完全一樣,有些詞語比較難懂。初讀課文時,遇到難懂的詞語可以先跳過去。再讀課文時,試着聯繫。上下文理解它們的意思。
朗讀指導:在讀一些比較生澀難懂的文章時我們不要苛求一遍就讀懂,可以通過反覆閱讀,逐漸理解文章內容。本文的語言表達與我們現在相比有較大的差異,一方面是一些詞語的含義與現在有差異,另一方面是句子的語序的差異。比如朗讀第1自然段時我們會對「石油又不是老牌」這樣的語句以及作者描寫環境的作用等產生疑問。對於這些疑問我們可以先略過去,在通讀完全文後,再結合全文內容來理解語句的含義,分析其作用。
2.「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夢境。這個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體現在哪裡?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
這個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體現在:景物具有江南特色,畫面充滿生活氣息;景物的色彩鮮艷明麗,畫面中的景物兼具靜態美和動態美,搖曳多姿,充滿生機與活力。另外,作者將各種景物置於蕩漾的水中,景物本身與倒影交相輝映、虛實相間,趣味十足。
這個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包含了水鄉景象之美和「我」遊歷的感受。這裡的幽雅,大約指這裡是世外桃源與塵世隔絕,在水鄉的深遠處別有洞天。這樣的幽雅之景,一是記憶中山陰道的河上景觀,二是「現在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的景觀。這裡的有趣,表達「我」遊歷時的主觀感受,「我」在看到「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時,很想凝視,在美景失去「驟然一驚」時,「我」還想「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可見夢幻中所見水鄉美景的魅力之大,讓「我」極度神往。總之,這一水鄉之景,是一個夢幻的景象,作者沒有寫水鄉的真實情景,而是寫水鄉的水中幻影,本身即有幻想之意,這種美麗,幽雅,有趣的景象和感受來得快,去得也快。
3.結合「閱讀鏈接」中的材料,說說對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的理解。
作者想要表達他對故鄉的熱愛,他想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夢裡那陽光普照的故鄉作者用「昏沉的夜」暗喻舊中國的黑暗,表達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痛恨。而「好的故事」中則隱含着作者的另一種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總會過去,天總是要亮的,太陽終究會照亮大地的,展現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課文27《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略)
課文28《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略)
評論列表
情感分析的比較透徹,男女朋友們可以多學習學習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