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30多次無果,尷尬橋段不斷上演,年輕人還相信愛情嗎?

情感導師 7507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李小反

編輯 | 蛋總

若問當代年輕人在春節期間最頭疼的事情,「被催婚」肯定能排進前三。

相親30多次無果,尷尬橋段不斷上演,年輕人還相信愛情嗎?

這不,與「被催婚」緊密聯繫的相親,就先一步於春節假期前到來了。虎年春節,還沒等到陳婷放假回家,家裡人已經緊鑼密鼓地為她安排好了相親。

在春節期間,像陳婷一樣的單身男女陷入了被催婚的焦慮以及對年齡增長的恐慌中。無論是小鎮青年還是都市白領,一群男女在相親中掙扎、糾結着。

然而,從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合心意的人實屬不易。幸運的人已經通過相親找到另一半,而還有不少人依然奔波在相親路上。隨着相親次數的增多,年輕人的信心也在一點點垮塌。

而令他們哭笑不得的,還有相親過程中發生的諸多狗血、尷尬的橋段。

事實上,在當代年輕人眼裡,找一個愛人很難,找一個人結婚則相對容易些,若要找一個愛人結婚,那便是難上加難。所以,到底要不要妥協?到底該不該為了結婚而結婚?當這些念頭在年輕人的腦海中閃過時,隨即又被狠狠地否定。

你春節相親了嗎?來,這裡有一份過來人奉上的《當代青年相親指南》。

1、當代相親男女

時代進步了,男女相識的途徑變多了,可相親依然是最靠譜的方式之一。不過,對於這種交友方式,年輕人卻有着截然不同的態度。

「相親就像是一場匹配遊戲,裡面摻雜着世俗、物質等各種東西,一點都不純粹。」90後北京白領王佳佳對「創業最前線」說道。

王佳佳有一種文藝女青年的氣質,愛情觀多少受到文學作品的影響,她認為一場愛情應該始於一個美麗的邂逅或者戲劇般的誤會,而非傳統、被刻意組織起來的相親,崇尚浪漫的她也最抗拒相親這種形式。

孟凡對相親的態度,介於排斥與接受之間。

「我排斥父母安排的相親,但是對於交友軟件這種形式是接受的。」孟凡說道。

孟凡的父母都在事業單位工作,他自己曾在澳洲讀碩士,畢業後回國從事金融工作,在北京有房有車。

在安排相親時,孟凡的父母更看重門當戶對,在選擇相親對象時,往往側重於家庭、工作、學歷等條件。「比如說,我父母在體制內,他們覺得體制內的人更匹配,大概率不會找做生意的家庭。」

而孟凡自己更注重眼緣,然後再從學歷、經濟條件等維度篩選一下。他曾經用過珍愛網、「單身青年自救平台」小程序,並成功脫單。

在相親的年輕人中,在濟南市事業單位工作的李瑜是一個例外。「我是特別不反感相親的那一類人,這就是一種交友形式,不要帶着有色眼鏡去看待相親。」

提到相親,很多人會將它與「嫁不出去」掛鈎,但李瑜覺得,單身的原因之一是自己的社交圈沒有合適的人選,與其苦苦等待還不如通過相親擴大交際圈。

從2015年大學畢業後,李瑜的相親之路便拉開帷幕,她至今見過的相親對象超過30個。

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成本,也是李瑜不排斥相親的原因之一。「男女雙方找一個地方坐下來吃點東西、聊聊天,我只是作為一個傾聽者,也不用為此付出什麼。」

還有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在年齡增長的恐慌和外界的施壓之下,改變了對相親的態度,並加入到相親大軍中來。

早幾年,夏依依將愛情想象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認為自己遇見的另一半才最浪漫,但是現實沒給她創造遇見理想型的條件。她是河北省一個縣城的老師,工作日待在學校,周末回家,有限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導致她接觸不到太多外界的異性。

「難道等天上掉下來一個男朋友嗎?那是不可能的。」當夏依依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之後,也就接受了相親。

如今回想起最初的想法,她只覺得當初的自己是那麼幼稚。「多見一些人沒什麼壞處,見得多了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像買衣服,不去看怎麼知道哪件是自己喜歡的。」

同樣是老師的戴慧,也承認最初排斥相親是因為自己太理想化,覺得相親就像是把自己當做商品標上價格,再去尋找一個同等價值的商品。

遇不到喜歡的人,家裡又催得緊,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戴慧的焦慮來源。「年紀越來越大,我越來越慌張,慢慢覺得相親也不錯,萬一能遇到合適的呢?」

於是,就在焦慮中,很多像戴慧一樣的年輕人接受了相親這件事。「你不要害怕相親,遲早都要邁出這一步。」戴慧說道。

2、你想找什麼樣的另一半?

接受相親,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很快,跨過相親門檻的年輕人,又遇到了第二個問題:你想找什麼樣的另一半?

年輕人總是把外表看得那麼重要。早幾年,戴慧注重另一半的外貌,「想找一個長得好看,個頭差不多的,卻忽略了物質條件。」

但是到了30歲的年紀,她要的也不再僅僅是心動。相親後,戴慧開始重視起另一方的物質條件來,她希望對方有房、有車且無貸款。

「如果再年輕幾歲,一個人對我很好的話,我可能會忽略物質條件,但到了我這個年紀,對我好的人很少很少,所以我為什麼要忽略物質條件?」戴慧說。

古代家族通婚講究門當戶對,這一套標準在如今仍然適用。甚至,相比於自由戀愛,可以說相親的基礎就是門當戶對。

李瑜將相親過程分成三道關卡。

第一關就是條件審核環節,媒人向男女雙方介紹彼此的信息,比如工作、學歷、家庭經濟條件等,雙方滿意後才進入到見面環節。大部分媒人介紹的相親對象都條件相當,因此在這一關被卡掉的人並不多。

李瑜理想中的另一半,最好跟自己門當戶對,同時她心裡也有一個波動範圍,對方條件可以稍差,但一定不能超出她接受的下限。

「我不太理解選擇向下兼容的人,因為兼容的不只是這個人,還有他的家庭,這會帶來很多矛盾和衝突。」李瑜說道。

孟凡雖然不像父母那樣嚴格遵守門當戶對的規則,但也希望另一半與自己大致旗鼓相當。同時,他認為自己並不是特別上進的人,而且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所以希望女朋友條件也不要比自己好太多。

比如,孟凡是碩士學歷,希望另一半至少為本科學歷。「如果雙方學歷差太多,溝通交流起來會有障礙,聊不到一個層面上。在男性眼裡,溝通交流還是很重要的。」孟凡認為,並不是所有男性都希望被崇拜,相比於此,他們更希望雙方能平等的交流。

外在物質條件過關後,年輕人考察相親對象的過程還在繼續。

在李瑜對相親環節的劃分中,第二關是見面,目的是看對方的外貌,通過相處觀察其行為舉止。第三關是交流,看雙方思想是否在同一層面。

首先是硬件條件,其次是外貌,然後是思想層面,李瑜認為,從這三個維度就可以選擇出能夠陪伴自己一生的人。

「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思想和為人處世都彰顯着他的成長背景,也能從中看出他以後的大概發展脈絡。」李瑜說道。

李瑜心裡有一個小本本,相親對象的加分、減分行為都會被她記在這個本子上,有人甚至沒有減分的機會,直接被她畫上一個叉。

但人又是一個複雜的動物,感性與理性相互交織,所以也不可能按照同樣一套標準來對待所有人。比如李瑜,遇到無感的人,就按照這套標準來執行,而遇到喜歡的人,這套標準的底線就會被適度放寬。

李瑜曾經和一個很帥的男生相親,在吃飯時他們已經坐定一個位置,但是對方非要讓服務員換到另一個位置上。

「我覺得無緣無故給人家帶來麻煩是很沒有禮貌的事情,我心裡咯噔了一下,也在本上小小地記了一筆。」李瑜說。但因為這個男生顏值較高,她還是給對方留了一絲機會。

可是在飯局的結尾,這個男生在盤子裡撈東西吃,這一行為跟李瑜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相違背,李瑜徹底給他畫上了大大的叉號。

如果說李瑜是理性占主導,在感情中保持着清醒的認知,那麼白佳佳則是相反的存在。她對待理想中的另一半沒有太多條條框框的要求,而是憑感覺。「如果我對一個人有感覺,那我就會非常喜歡他。

不同於學校里純粹的愛情,成年人的相親中還有着對經濟、工作、學歷等外在條件的衡量,這也加大了找到合適伴侶的難度。

3、尷尬與狗血的橋段

「你想相親嗎?那你得皮厚才行。」未夕在小說《糟糠之妻》中描寫一對男女相親的尷尬場景時曾這樣寫道。

現實生活中的相親也伴隨着無數尷尬、狗血的橋段,讓年輕人練就了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太沒意思了。」張醒這樣評價自己的第一次相親經歷,這跟他想象中的一點也不一樣。

那是在5年前,他大學剛畢業,親戚得知他沒有對象,非要給他介紹。出於對相親的好奇,張醒不但沒有拒絕,反而有點期待。沒想到,整個相親過程充滿了尷尬的氣氛。「雙方都帶着父母,女孩的父親喝了酒,一直夸自己女兒怎麼怎麼好,越是這樣我越反感。」張醒表示。

相親30多次的濟南姑娘李瑜,在相親中經歷了各種尷尬、無語的時刻和「奇葩」的相親對象。

「有些人我已經忘記他的長相,但他做的事情還讓我記憶猶新,每次想起來還是很想笑。」李瑜表示。

有一次,她的相親對象約她晚上7點在當地最大的商圈見面。在李瑜的認知中,正趕上飯點,又約在商圈,雙方肯定要一起吃飯,再不濟也會一起喝杯咖啡,吃塊蛋糕,於是她空着肚子去赴約。

見面之後,這個男生竟然邀請李瑜去商場對面的公園散步。「就這樣,我在飯點的時候餓着肚子,陪他繞着公園走了兩圈。我們互相通報了下信息、成長經歷,就各自回家了,他也沒說送我回家。」

出於禮貌,李瑜到家後跟對方說已安全到家,對方只回復三個字:「知道了。」便再也沒了下文。

李瑜的朋友還遇到過更奇葩的相親對象。

頭天晚上11點,男生臨時約李瑜的朋友看電影,時間是第二天早上9點。李瑜的朋友到現場後,發現這個男生還帶着自己的妹妹。

「他也沒問我朋友的意見,直接定了一部電影,但當時那部電影都快下架了,網站已經有了正版資源,而且我朋友已經看過了,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這個男生的妹妹想看這部電影。」李瑜說道。

「各個環節都透露着失禮。」李瑜補充說。

後來,這個男生還聯繫過李瑜的朋友。李瑜猜測,這證明對方並不是因為不喜歡女孩而刻意導致的這場尷尬事故,大概率是自己情商不高。

相比之下,戴慧還遇到過更讓人氣憤的相親對象。

她的某個相親對象,曾在媒人面前抹黑她。戴慧早就跟對方清楚地說明兩人不合適,但是對方卻回覆說:「我喜歡你是我的事。」

「沒想到他後來跑去跟媒人說我吊着他,其實我已經很配合他了。」戴慧說道。

除了遭遇不靠譜的相親對象,家人的不理解往往更讓年輕人焦慮。

2020年元旦,戴慧和縣城裡某局長家的兒子相親,談了一個月發現不合適,就分開了。家裡人覺得是她的問題,批評她挑剔。「我們家跟人家的條件差太遠了,他們都不理解我。」這一度讓戴慧對相親感到疲憊。

在北京工作的何清雨也有類似的經歷。去年,她被安排跟老家的一個男生相親。他們老家只相距幾公里,男方家裡條件不錯,在北京開了一家小公司,賺得剛好比何清雨多一點,兩人工作上也有交集。

從硬件方面來看,何清雨的媽媽覺得兩人非常合適。「但是我覺得這個男生太沒有擔當了。」

兩人相處的一個月里,何清雨覺得對方反而像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小女孩,多思多慮。「他後來跟我說,聊天的時候一直在考慮我是不是對這個話題感興趣,覺得自己很卑微,」何清雨說道,「但是我從來沒有對他提過任何要求,一切都是他自己腦補的。」

有時何清雨忙於工作,沒能及時回復微信,但對方就會多想。「在他和工作之間,我肯定會拋下他去處理工作,而且以我們的相處來看,他不值得我為他影響工作。」最重要的是,何清雨覺得雙方時間總是可以協調的,沒必要就是否及時回覆信息而爭吵。

兩人斷了聯繫後,何清雨的媽媽無法理解,勸她再考慮考慮,她只用一句話就說服了媽媽。

何清雨說:「他是我爸那種類型的人。」她的媽媽瞬間就不說話了。

相親過程並非都是不愉快的,也有年輕人在相親中對對方一見傾心,並「腦補」了一場浪漫的偶像劇,只可惜現實中大多以失望結尾。

在李瑜的30多個相親中,最讓她心動的是一個長得像青年演員楊洋的男生。

「我第一次見他很激動,感覺周圍都在冒粉紅色的泡泡,我甚至連下一次去哪約會都想好了。」除了長相,這個男生的學歷、工作等外在條件,都讓李瑜非常滿意。

但可惜的是對方對李瑜並沒有意思。約會後,李瑜鼓起勇氣在微信上跟他說:「謝謝你請我吃飯,改天我來請你,看你什麼時候有時間。」

對方回覆說:「再說吧,我最近比較忙。」

從這一句話里,李瑜讀懂了對方的意思,默默地給這段關係畫上了一個句號。「成年人的世界沒有那麼多直言了當的難堪,更多的是委婉的拒絕。」李瑜說道。

4、你還相信愛情嗎?

相親就是不斷認識新人,又不斷拋棄舊人的過程,很多人出現在年輕人的生活中,然後又走了,這令他們疲憊不堪。

重複了無數次的相親沒有迎來好結果,但在家人的催促中還不得不繼續相親,這讓年輕人對相親產生抗拒心理。有一段時間,戴慧相親就是應付了事,一起見個面、吃個飯就算完成任務。

她和上一個相親對象相處一個月左右,一周見一次面,一次一個多小時,吃完飯就立刻回家。即便如此,和不喜歡的人見面,還是讓戴慧有種像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一樣,感覺到壓力和焦慮。

在縣城裡,戴慧不錯的工作和家庭條件,讓她在相親場上占據了優勢地位。不過,她相親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段空檔期。

「可能大家看我一直這麼挑,就不願意給我介紹了。」戴慧記得,有段時間整整一個月都沒人給她介紹新對象。她覺得自己被媒人們拋棄,於是更加懷疑自己。

歷經相親之苦,年輕人對尋找愛情的信心逐漸消磨殆盡。要不要妥協呢?有人的腦海中閃過一個這樣的念頭,隨即又被自己狠狠的否定。

李瑜身邊的朋友曾勸她不要太挑剔。她曾對一位相親對象的外貌不是特別滿意,朋友就給她列舉這位相親對象的各種優勢,比如學歷、工作、收入、人品等。

「朋友們都說,結婚過日子看習慣就好了。」李瑜說。在朋友的輪番勸說下,她差點對自己的堅持產生了懷疑。所幸的是,她後來還是清醒了。「我還是對未來有所期待,我相信我能遇見一個自己喜歡又合適的人。」

李瑜一位女性朋友的經歷也給了她堅持尋愛的力量。她的朋友有985、211大學的碩士學歷,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收入穩定,家庭條件也不錯,只是在37歲時還未婚。

「她為愛情堅持了這麼多年,外界早已經放棄了她。但最近她終於決定結婚了,我相信她是遇到了愛情。」李瑜說道。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李瑜代表的這一撥人,依然堅信愛情的存在,並不遺餘力地去尋找它。

「我要是不相信愛情,何必相處這麼久還不結婚呢,我肯定早就屈服了,而且條件還比他好得多。」夏依依說道。

她和目前的相親對象已經相處一年多時間,並多次被家裡人催促結婚。但她總覺得還不是時候,兩人還需要磨合。夏依依覺得,應該是自己想結婚才去結婚,而不是需要結婚而結婚。

但也有一撥人,不再對愛情懷有期待。

在上海工作的90後陳婷,目前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相親成功。2021年國慶節回老家相親時,她曾對自己的相親之路做出了明確的規劃。

「十一相親成功,春節就可以訂婚,年後我就從上海辭職回老家結婚。」陳婷曾說道。她覺得愛情這個東西華而不實,相比於追求愛情,她更想快速找到一個合適的另一半。

相親男女在相親中不斷獲得希望,又不斷失望,如此循環往復,直至「上岸」的那一天。

不過,對當代的很多年輕人來說,婚戀觀早已和以往的大不相同——如今的相親只是認識另一個人的途徑,並不代表自己向「被催婚」妥協,而婚姻也並不是必經之路。說到底,婚戀並非是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獨身者也並非是「悽慘的孤家寡人」,我們最終要找到的是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自己內心幸福才是唯一要義」。

*文中配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10-29 03:10:12

我對比過很多家,你們家的服務真的很不錯,很慶幸選擇你們幫忙挽回!

頭像
2024-05-01 16:05:37

如果發信息,對方就是不回復,還不刪微信怎麼挽回?

頭像
2024-02-06 02:02:29

被拉黑了,還有希望麼?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