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這是我正在寫的書《單身女人,讓男神倒追你》中的「安全感問題」章節草案。首先發出來希望幫助到有需要的人,未經過文字的斟酌,如有問題請留言。
成熟的3個層次
Level 1:依賴
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
小孩就是在典型的依賴階段,沒有完整的法律權利,要有監護人通常是父母來照顧。出了問題,法律上也更多是強調監護人的責任。
依賴這件事情也表現在幾個層面。
人身的依賴經濟的依賴情感的依賴思想的依賴
首先是人身層面上的依賴。例如小孩自己不能隨意走動,要有父母或者其他人的監護。
在古代,女性和小孩一樣,也是沒有對自己人身的自主權的。在家從父,出家從夫。到了今天,法律上女性有了完整的人身自由,但現實中,在很多經濟落後思想落後的地方,女性的人身自由,依然是難以得到充分保障的。
去年熱議的山村最美女教師案例,就是一個極端情況的代表。被拐賣,沒有人身的自由,而且周圍的人甚至父母並不覺得"人身自由"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儘管極端,但是以中國之大,很多地方的經濟、思想依然可以說停留在古代,這種違法犯罪、限制人身自由的情況絕對不是個案。
當然更多的時候,並沒有強制的外力限制人身自由,但是舊思想依然在中國有濃厚的基礎。例如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家庭暴力不是大問題,"老公教訓一下老婆算什麼呢",默認男性對於女性身體的處置權。
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對於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定位,通常是工具導向的:性工具、生育工具、養育工具、其它勞動工具。在經濟超級落後例如很多偏遠山區,這種思想會赤裸裸的表達出來。而在其它地方,沒有那麼極端,女性有更多的自由度,但是"女性就是要相夫教子"這個中心思想,在今天恐怕依然是主流的婚姻觀。衡量女人的關鍵標準就是嫁的好不好、生了什麼娃、娃養的怎麼樣。
第二個是經濟上的依賴。
魯迅在《挪拉出走之後》中談到,一個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最後有兩條路:墮落進了妓院,或者回到家庭。原因在於她們沒有經濟上的獨立,因此即使看上去有了人身的選擇,最後還是走回了老路。
郜老師這件事情,換個角度,假設她有經濟能力在諸如北上廣之類的地方過的很好,恐怕她對自己的事情的看法,又是另外的情況。而作為山區教師,吃財政的飯,講話和做事自然也有很多限制。
所以男女平權這件事情,發生的土壤往往是在文明程度高、經濟發達、女性容易實現經濟獨立的地方產生。例如國內北上廣,白領階層的男女之間,大家的收入常常在一個量級,你買得起的我也買的起,我買不起的常常你也買不起,誰怕誰呀。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擇偶會更多的考慮自己的情感、價值觀等精神層面的內容。
第三個是情感上的依賴。
提問者的描述是:
"跟男朋友是高中的同桌,在一起三年了去年十二月第一次聽他說他不愛我了要分手,難過的要死。結果他後悔了三天後又回來找我,我馬上就原諒他了,因為我真的愛啊。但是從今年一月到四月無數次的分分合合。直到前幾天他說他真的愛不上了,不要再逼他了。我心裡也明白回不去了,可是就是很痛苦放不下,夜夜失眠也不怎麼想吃東西,可是還是忍不住每天聯繫他,然後聽他說了各種狠話,這張嘴我聽過極致的情話和對未來所有關於我的計劃,如今卻句句話刺在我心裡,我甚至求他再試一次不要分手,已經賭上了自尊。可是他的態度這次特別強硬。而我總抱着幻想覺得他還會回頭,也總抱着回憶,夜夜失眠,愛情的最後,我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女孩,糾纏不清,沒有自我,被人恥笑,可是三年啊,我要怎麼抽離啊"
沒有對方就不知道怎麼過了,這是一種強烈的依賴。
在言情小說、電視劇中,浪漫的愛情常常是一種"拯救式"的。灰姑娘跳了個舞丟了只鞋,然後王子就找上門來,從此兩個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公主被陷害了沉睡100年然後王子過來一吻,從此兩個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女主人公長相平凡脾氣暴躁但就是有集天下男性優點於一身的人瞎了眼拼命的倒追,然後...又是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受到各種思潮潛移默化的影響,諸多女性的愛情觀,依然是非常的被動,潛意識裡常常期望有一個真命天子,帶給自己幸福。卻忘記了這是屬於自己的責任。
但就像張學友的《情書》唱的:等待着別人給幸福的人,往往過的都不怎麼幸福。
第四個是思想上的依賴。
這是我一個學員的描述。她說自己是包子性格,缺乏主見,很容易被別人的說法影響。上什麼學習、選什麼專業、找什麼樣的男朋友,都往往是來自父母的影響。這樣做事情很難有自信。
這還是表面上的,更深層次的依賴,大多數人從來沒有意識到。
其實很多時候所謂的自由意志,不過是你的頭腦里,在運行別人安裝在你大腦里的程序。
不是說你不能接受這個觀念,重要的是一個人需要學會獨立思考,經常問為什麼,質疑各種習以為常的觀點。有選擇的接受他人的觀點,同時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
Level 2:獨立
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而在獨立階段,一個人的核心思維是"我":我對自己負責,我有權選擇。
一個人什麼時候會進入獨立的階段呢?以我的觀察,很多很多人一生,從思想、情感上都沒有走進這個階段。
例如中國的父母,在催小孩結婚的時候經常用諸如"你都沒結婚爸媽怎麼開心得起來"之類的話。但這種語言本身就表明了他們的依賴性:一個人的快樂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應該是一定要別人做什麼。
需要說明的是,很多人對獨立的理解是選擇的自主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卻忽略了權利的另一面是責任: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我認識一位女生,她和男朋友關係不好,覺得男朋友不懂她。例如選的餐廳不是自己喜歡的,講話的對方不懂自己的言外之意。
因為她抱怨了幾次,我就跟她說:"你可以跟他溝通啊,讓他知道你的想法"。 她說:"為什麼,愛我就應該要懂我啊"。
問題在於,人家現在也許的確不懂你。那怎麼辦呢?
她覺得"懂我就應該是你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所以今天即使你不懂我,我不開心,我也不會去主動的改善狀況,讓我們的關係變得更好。
在糟糕的戀愛和婚姻關係里,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雙方或者至少有一方,遇到事情習慣性地會指責對方,覺得是對方的問題,但是"我沒有錯啊,我沒有責任啊"。這種人常常停留在依賴的階段,心理上沒有斷奶。進入關係中也容易問題不斷。
Level 3:互賴
回顧前面的內容: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而在獨立階段,一個人的核心思維是"我":我對自己負責,我有權選擇。
但人的成長,還有第三階段:互賴。
互賴的核心是"我們":我們共享目標;我們一起合作;我們深入溝通;我們融合彼此的智慧與能力,實現1+1>2的效果。
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中說:
依賴期的人,靠別人來實現願望獨立期的人,靠自己來實現願望互賴期的人,群策群力實現最高成就
需要說明的是,互賴的基礎是獨立。就像打遊戲組團,每個人都有出色的技能,自己也能玩的很開心。那麼大家一起打怪才有基礎。對於婚姻關係也是如此,一個人能夠自立,自己也能夠快樂幸福,懂得尊重他人的空間和獨立,願意承擔責任,這樣結成的聯盟才容易碰撞出更大的火花。
在這個層次的人,除了本身的獨立技能,在團隊合作、溝通、人際關係這些方面的科技樹會更加發達。
安全與掌控
前面我們談到了成熟度的第一個層次,叫做依賴。在依賴階段,人們對自己的經濟、情感、思想,中的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缺乏基本的掌控能力。這自然導致了基本安全感欠缺的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是升級自己的能力,上升到獨立和互賴的階段。
打遊戲各位應該知道,升級科技樹是要花錢花時間的,而且短期內還未必見效。現實生活中升級科技樹,往往要比遊戲更難。理論大家都明白,但是願意將時間和資源投入,去突破自我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會本能的尋找捷徑。
這個捷徑就是尋找可依賴的對象。
很多人找工作要找大公司、國企、政府,一個原因是經濟方面"樹大好乘涼、收入穩定"。其實歸根結底,在經濟上他們沒有獨立,但並不是想要自己解決這個問題,而是希望一個安穩的依靠。
女性在尋找結婚對象時,往往有兩種選擇:
愛人供養者
對於女性,和前者建立關係的首要動力是"我喜歡我愛",後者的首要動力是"我要得到好處"。
這兩者最重要的區別,是對於愛人,女性是願意倒貼的,例如付出比對方更多的愛、關懷等等。而對於供養者,女性的付出就像是做生意,更多的要考慮你給我的好處值不值得我去做。
我問一個學員她愛上了人是什麼狀態,她說:"我喜歡跟你在一起,一塊做任何事情,生活中所有規劃都有你。我害怕你過得不好,我想把最好的給你。"這是典型的對"愛人"的態度。
學員有一個朋友:"她自小安全感低,非常需要愛,一談戀愛就要人家100%無死角的愛她。從早到晚發信息,說想啦之類的。之前的男友經濟條件不錯,不喜歡她這樣的方式就分掉了。換了一個,她還是這樣的方式,還常在朋友圈發如何寵愛自己星座的帖子。"
如果是自己愛的人,不一定說雙方能夠在一起,但至少不會是"他不願意隨意,但我降低標準不可能"。至少會嘗試為對方考慮大家一起來探索解決的辦法,互相調整。
這樣的人是在尋找情感上的供養者。而如果我們看更底層的女性,往往她們傾向於尋找經濟上的供養者。
尋找供養者的人,她們通常自己在經濟、情感方面沒有實現獨立,把希望放在了別人身上。但即使是真正找到了供養的人,因為自己嚴重依賴於對方,內心也很難有真正的安全感。
安穩與自由
在啟動戀愛課程的時候,我調研了諮詢的人,其中問了她們一個問題:你希望的伴侶是什麼樣子的?
其中妹子也漂亮頭腦也很聰明,回答說"要老實,對我好"。
我就問她,你覺得對方頭腦聰明你們可以溝通到一個頻率重要嗎?她說很重要,然後補充了一句但也不要太聰明,太聰明了自己把控不住。
然後我繼續問,你覺得人有趣你們溝通起來很愉快重要嗎?她說很重要,然後補充了一句:可是有趣的人很容易吸引到其它女生啊。
在社會上,女性從小就被灌輸了"要安穩"的價值觀:
女生學習那麼努力幹什麼,差不多就行了重要的是找個好老公最好去做個教師、公務員之類的工作,穩定找老公要找老實的、經濟條件好的,這樣安穩
"要老實,對我好"的擇偶觀,其實往往是"安穩思維"的反應。
在《富爸爸:辭職創業前的10堂課》中,有一段話:
富爸爸微笑着回答:"安穩和自由可不是一碼事......事實上它們完全相反。你越是追求安穩,擁有的自由就越少。最安穩的人就是那些坐在大牢裡的人了,這就是安穩的極致。"他接着說下去:"如果你想要自由,就得放棄安穩。"
前面的這個妹子,她想要的可能是聰明有趣的人,輕鬆愉快深度互動的關係。但是嘴裡說出進來的"老實對我好",是基於安穩考量自動打折的結果。
她缺乏安全感,想要安全感,但是這樣"安穩驅動"的觀念,帶來的通常只是虛假的安全感。
在這方面,還是《富爸爸:辭職創業前的10堂課》,解釋得非常精闢:
"他點點頭接着說道:"看看'安全'這個詞的表面下有什麼,你會發現是'恐懼'藏在下面。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會說'好好上學'。這不是出於對學習的熱愛,而是出於恐懼--怕找不到好的工作,怕掙不到錢。
看一看老師在學校里是如何激勵學生的吧,是通過創造恐懼。他們說'不好好學你就會不及格'。他們是用對失敗的恐懼來鞭策學生。當學生畢業找到工作後,恐懼又一次成為動力。僱主會有聲或無聲地告訴他們'不好好工作你就得走人'。員工們因為害怕而更努力地工作--對於桌上沒有食物的恐懼,對於沒錢還房子貸款的恐懼。
人們渴望安全的原因正是恐懼。但問題是安全並不能治癒恐懼。它只是把恐懼暫時蓋上,可它始終還在那兒,就像一個藏在床底下竊笑的老巫婆。"
前面談到了成熟的3個層次。"追求安穩"的思維,導向一個人從外界尋找依靠,停留在依賴層次。而在這個層次,很難有發自內心的安全感。
追求安穩導致的欲望壓抑
一個人如果是"追求安穩"導向的,為了安穩會放棄很多欲望。
就像前面的妹子,喜歡聰明有趣的男生,想要輕鬆愉快深度互動的關係。但是擇偶本能的想法是"老實對我好",這樣的思路很可能導致沉悶缺乏碰撞和互動的關係。
我有學員能力很強有想法,然後從小接受父母的教育,要找一份安穩的工作,要去國有大企業。進去之後環境沒有多少發揮空間,同時公司的文化是重視規則要求服從,而她屬於創造力出色的人,過的非常鬱悶。
一個人並不是每個欲望都要實現,這不可能而且也不健康,但是如果從整體來看,一味壓抑自己的重要欲望,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於,一味追求安穩很容易導致無聊的、死氣沉沉的工作和生活,這種狀態很容易讓一個人變得乏味。
第二個問題在於,壓抑自己的欲望,也是有代價的,需要消耗自己的精力。對欲望的壓制越強烈,消耗的能量也越大。而一個人的精力有限,這樣一方面難以投入到產生正面結果的事情上。同時能量的持續消耗,也意味着對其他事情的控制力變弱。例如情緒控制能力變弱,可能無端爆發。
第三個問題在於,對欲望的過度壓抑,會造成勢能,一旦反彈就會非常大。這就像減肥如果節食太厲害,控制不住到最後就報復性的補償。
第四個問題在於,一位壓抑欲望會讓一個人"表里不一"嚴重,形成雙面性格。
第五個問題在於,對欲望的壓抑容易讓人在兩性關係中,寄託太多的欲望。例如要求關愛、要求冒險的感覺、想要挑戰、想要認同,所有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都難以得到,那麼對關係就有了更大的期望,很容易貪。
忘了誰講過一句話,大意是人們之所以那麼看重兩性關係,其中一個原因是對大多數人,戀愛是平淡生活中最大的探險。
原生家庭問題
在戀愛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她們本身就是帶有安全感問題,即使在外人看來很優秀,內心往往容易敏感、自卑,比較多的負面情緒。只是在親密關係中,這些問題會放大。
這種心態的造成,不是一天的結果,而是往往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時代。
所謂原生家庭,是指我們小時候所處的家庭,通常來講也就是和父母在一起的家庭環境。反過來再生家庭,則是成人之後的婚姻家庭。
我們的思維方式、知識和技能,絕大多數時候不是有意識去學習的,而是從周圍環境中自然而然的接受薰陶。
而由於親密關係的特殊性,通常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認知,很大部分來自於原生家庭。所以通常你的原生家庭表現出來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也就是你在親密關係中主導地位的模式。
這裡有一種很有趣的狀況,就是很多人覺得原生家庭的模式有問題,甚至非常反感。但是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還是不自覺地表現出自己反感的模式。
我有學員,她媽媽非常有控制性,控制到小時候穿什麼衣服,都一定要說了算。什麼時候結婚,也會定出明確的時間,然後逼女兒相親。她非常反感。但是在和男朋友相處的時候,她的行為也是這種模式。最後她向男友逼婚,也就是定了時間,然後各種哭鬧手段情感綁架,反正就是一定要搞定。
今天在親密關係中,低安全感的人非常多,是和我們原生家庭關係質量,普遍低下有密切關聯的。
如下我列出了幾條低質量親密關係,和高質量關係的對比:
自我的愛 vs 利他的愛負向激勵 vs 正向激勵固定思維 vs 成長思維依賴關係 vs 獨立個體的聯盟控制他人 vs 成就他人
在原生家庭中,普遍存在每一條前面部分的特徵。
自我的愛 vs 利他的愛
以我的觀點,人們說的愛可以分為兩種:自我的愛和利他的愛。以下是兩者的區別:
基於表現的愛 vs 基於接納的愛要求回報的愛 vs 不求回報的愛自以為是的愛 vs 理解尊重的愛
1)基於表現的愛 vs 基於接納的愛
什麼是基於表現的愛呢?
有些家長喜歡說這樣的話:"你要表現好,否則爸爸媽媽不愛你了"。
小孩考試成績好了,或者聽話,家長很開心,給小孩各種獎勵,帶小孩玩。反過來如果小孩表現不好,父母態度就表現的不開心,甚至冷淡小孩。
在這樣的氛圍中,小孩要獲得關愛,是需要努力表現的。
這樣成長起來的小孩,通常他們內心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或者僅僅是自己優秀表現好的時候,才值得被愛。他們在表現出色自信度高的時候,還好。一旦遇到現實問題或者僅僅是心理因素,自我評價低,那就連帶導致自己"不值得被愛"的羞愧和恐懼,容易被負面情緒主導,進一步將自己推向低谷。
其實很矛盾,一個人在低谷的時候,往往是更需要關愛的。但如果一段關係中,對方愛你多少依賴於你表現怎樣,那麼往往越需要關愛的時候,越得不到。而同時,人們很容易隱藏自己的問題,造成優秀的假象,以便獲得關愛。這樣一來,關係中沒有了開放坦誠的溝通,質量很難高到哪裡去。
我有一個朋友,外人看簡直是人見人愛,光彩照人。男友也是眾多人心目中的男神。人們對他們走到一起都覺得"哇好配"。事實上兩個人的關係危機重重。
女生從小就是父母"你要表現好才能得到愛"的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在外面可以只給人看到優點,但是親密關係不可避免的,會讓人看到缺點。然後女生就開始擔心自己不值得被愛,非常在意對方的感受,頻繁刷存在感。然後男生也是安全感缺乏的人,這樣一來男生的情緒也開始下降。然後女生會從對方的態度中,更加猜疑自己不好不值得愛了,於是更擔心抓狂......
同時,敢於直面自己的問題,是成長的基礎。過分在意表現掩飾問題的人,也就難以進步。
反過來,所謂基於接納的愛,是"雖然你有缺點不完美,也許狀態低落,但是我愛的就是真實的你"。即使你表現的不如期望,我們還是關心你愛你的。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愛我們的,雖然每個人都是罪人。人們覺得有錯誤,去牧師那裡懺悔。牧師提供的,就是接納的愛。雖然你有錯,但是你還是可以放心的傾吐,依然是接納你的愛你的。
一個人在接納的愛的環境中長大,會容易坦然面對自己的本來面目,也有更高的安全感讓他人進入自己的世界。
2)要求回報的愛 vs 不求回報的愛
在"愛和欲望"一章中談到,很多父母,可以為小孩付出甚至犧牲很多,但是小孩要聽自己的。選擇什麼工作,什麼時候結婚生娃。如果小孩不願意,父母往往就覺得自己被傷害了"我們這麼愛你對你付出犧牲這麼多,你為什麼不聽話"。
這就是一種回報要求,"我們愛你,你就要聽話"。
很多父母總覺得自己無私,卻看不到非常自私的一面。"我養你了,你這輩子就得按照我的心意來"。
什麼是不求回報的愛呢?我愛你所以我願意讓你更好,愛你本身就是意義所在。即使你對我沒有回報,此時此刻我也會願意繼續下去。因為我愛你。
在汶川地震的時候,一位媽媽和嬰兒被困在廢墟里,媽媽犧牲自己保護了好了嬰兒,還留下了一條信息"記得媽媽愛你"。
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我還是希望你活下去想要你好,即使沒有任何回報。
要求回報的愛很像是做生意,我投資了總要看到叮噹響吧。有這種思想的人,在親密關係中很容易糾結於"你有多愛我對我有多好啊"、"跟他在一起我有多少好處"。他們把自己的愛很容易當作資本,只有在高收益的情況下才會投出去。
這裡又有安全感問題了。
一個人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她的掌控感。如果你在關係中,基本出發點是"我愛你所以願意做這些事情即使沒有回報",那麼掌控能力很強,因為這是你自己的決定和行為。如果基本點是"他有多愛我我才要投入多少",那麼"他有多愛我"這件事情是我們難以直接控制的,這時候你的掌控感就弱了。
3)自以為是的愛 vs 理解尊重的愛
讓你讀補習班是為你好、禁止談戀愛是為你好、早點結婚生娃也是為你好。但是就是不在意你想要什麼。
負向激勵 vs 正向激勵
所謂負向激勵,是指通過激發人的負面情感,來激勵人:
再不好好吃飯,就扔下你當心狼來吃掉(恐懼)男人都喜歡年輕妹子,再不結婚就沒有男人要你了(恐懼)媽媽為你犧牲這麼多,你還要到外地工作,對得起我嗎(羞愧、內疚)
在上面的例子中,恐懼、羞愧和內疚,都是負面的情緒。
反過來所謂正向激勵,則是通過激發人的正面情感,來激勵人。
哇,這麼難的題目你都5分鐘就解決了,我這裡還有個其他同學都做不出來的,你敢不敢嘗試(挑戰性)1頓飯錢,一個失學兒童讀一年書(善心)
在中國式的教育中,家長和老師,大多數習慣於負向激勵。這裡又有兩種最常見的手法:恐嚇式激勵和羞辱式激勵。
用讀書為例,"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只能去挖煤",這是恐嚇。"人家AAA比你小兩歲,家裡條件還不好,我們天天照顧你讓你一心一意讀書,你還讀成這個樣子,還有臉回來",這是羞辱。
如果一個人長期在負向激勵中生存,會形成慣性的負面情緒反應,例如羞愧、恐懼、難過,而且產生自卑感。稍微有風吹草動,就容易觸發負面情感。
我讀書的時候,有個同學學習很刻苦,甚至帶病還堅持讀書。然後老師號召大家學習這種"吃苦"精神。當時我就不以為然,這個方向不對呀。你一學習就聯想到吃苦,這怎麼容易讓人願意投入啊。
我發現很多人是不大讀書的,然後追問原因,他們一想到讀書就覺得痛苦、壓力。一旦沒有了高考這個硬指標,情緒上就本能的排斥。
反過來,那些學習成績一流,各科融匯貫通的人,他們學習往往是樂趣驅動的。掌握新的知識,探索問題的思路,對這些人學習就是一種遊戲。顯然,"我要去玩遊戲"和"我要去吃苦",前者更容易持久更容易產生正面效果。
這裡不是說負面激勵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它依然有價值。但負面激勵就像藥,正面激勵就像飯。吃藥可以解決特定問題,但是副作用大不能當頓吃。
遺憾的是,很多關係中,都是拿藥當飯吃了。
前面談過一個學員的逼婚失敗導致分手案例:
"老師,你周二的分析好有道理,讓我現在回想起來懊惱不已。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很喜歡拿他對前女友的樣子跟他對我的樣子作比較,所以那個時候我滿心想着的都是"我要離開你,讓你後悔"這樣幼稚又無濟於事的想法。哪怕到現在,我不想主動去聯繫他,也是因為心裡有很多疙瘩,覺得只有他像當時挽回前女友那樣來挽回我,我才要去理他...很作很作把!我也知道的...現在的我也不知道有沒有進步一些,有時候挺釋然,有時候又挺放不下,還有時候又挺生氣。"
"我要離開你,讓你後悔",這就是典型的負面心態。
因為男朋友沒有答應立刻結婚,她各種哭鬧,晚上男友加班回家很晚她也要求給一個說法,天天負面激勵。
忘了在哪裡上看到一個故事。大意是說有男生,女朋友坐副駕不系安全帶,他說了幾次女生也沒有注意,每次都是他幫忙系。
他覺得這個習慣要養成。於是下次女朋友上車,他就俯過身去親吻女友,一邊親一邊系安全帶。當時是接女友下班,周圍很多人。然後女友就不好意思臉紅掙扎。
此後如果女友沒有系,他就如法炮製。通常一開始做動作女友就開始笑,然後自己系好了。
好的關係不是互相虐,而是互相帶給對方正面的能量,激勵彼此更好。
固定思維 vs 發展思維
在關於人類的智能方面,有兩種思維:固定思維與發展思維。
所謂固定思維,是指傾向於認為人的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特點決定難以改變的。而發展思維認為,人類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可以遠遠的超越自身的現有水平。
固定思維的人認為,聰明是一種原因。例如因為自己不聰明,所以數學學不好。而對於擁有發展思維的人來講,聰明是一種結果。例如今天你數學學不好,可能是方法不對。那麼深入下去,發現數學和學習的規律,那麼你就變得更聰明了,成績也自然更好了。
從這個角度,聰明是對努力的獎賞。當然努力並不是說一味的埋頭苦幹,掌握高效的方法也是至關重要。
對天賦的迷信,常常是固定思維的表現。放眼人類的歷史,整個發展過程,總體是我們從服從與上天的安排,到開發出越來越大的人類潛力的過程。我們沒有翅膀,但是發明了飛機,一夜跨越五湖四海;以前只有上天才能打雷來電,但我們創造了穩定可靠的電力體系,奠定了現代文明的基礎。
從思想的變革上,在歐洲的中世紀,認為上天安排最大,上帝是我們的主宰。而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強調的人的主動性,開始了近現代社會的思想啟蒙。想象一下,如果所有人都覺得"來電"是上天才能具備的能力,今天也許我們還是晚上要點蠟燭,更談不上用手機,那也不可能從網上看到我的這段文字。
擁有發展思維的人,更容易持續的超越自我,做到出類拔萃,因為他們思想上的自我設限要少很多。
固定思維的人多嗎?很多很多。固定思維的影響大嗎?很大很大。這種影響絕大多數人從來沒有意識到過。
固定思維的人,很容易過分在意對自己的評價。因為既然能力難以改變,這個評價就等於是終身的。例如情商低,那麼基本上就是"一輩子如此了"。而對於發展思維的人來講,衡量當前自己的水準,核心意義在於做到更好。
固定思維的人,過於看重結果的態度,不僅僅是影響到自己。
很多家長喜歡看小孩的成績,成績好了例如打了99分,就會誇獎小孩聰明,給予獎勵。成績很差又沒法提高的時候,就常常有種沮喪感,例如覺得"是不是腦子不行"、"態度不端正"。
事實上,單純用結果來評判一個人,在教育中是糟糕的做法。例如99分可能是死記硬套的出來的(在科目並不複雜的時候,這種情況會存在);也可能是抄答案抄出來的;也可能是小孩本身基礎已經不錯,不用努力自然得到的;也可能是小孩掌握了應試技巧,但並沒有多少實質的突破;還可能是題目太簡單了。單純的數字並沒有辦法衡量一個人的努力,也很難看出一個人在做事的過程中有了多少成長。
當家長把眼光投向結果,甚至把結果與獎勵掛鈎的時候,很自然的小孩也就開始受到影響。
這種影響首先體現在,小孩通常也會養成固定思維的模式。例如家長如果有意無意的說"誰誰誰很聰明,門門九十九分"、"誰誰誰比較笨,老是不及格"。注意了,這就是"把聰明當做原因"的思維反應。那么小孩通常也就會自然形成這種思想。
與之相關的,家長很容易覺得自己的小孩在某方面"不行",例如不夠聰明、不善於社交。這其實很正常,誰是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會的呢。但具備固定思維的家長,很容易過早放棄對"他們能夠做的更出色"的信仰,然後用"你不行的"態度對待小孩。
例如家長覺得"我家孩子性格懦弱容易吃虧",所以如果小孩要出去參加大孩子的群體活動,可能直接否定掉"他們會欺負你的"。或者小孩稍微有一點覺得委屈,自己馬上出去理論,擔負起保護人的角色,但是卻不幫助小孩分辨事實、受人歡迎、爭取支持、反擊的能力。這樣一來,小孩處在保護下,能力和信心反而可能越來越弱。
這裡有一個相關的概念叫做"強者心態"和"弱者心態"。強者心態認為,自己或者他人是強大的,有能力或者有潛力的,能夠處理好自己的問題;而弱者心態認為,自己或者他人是弱小的,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潛力,沒法處理好問題。
我剛剛進入微軟的時候,接到一個客戶的諮詢。這個問題很複雜我覺得自己搞不定,於是我就跟老闆說:"客戶的問題很複雜,我們需要一個專業的人來處理"。注意這句話,我的意思是"我不專業"。然後老闆回答說:"對呀,所以要讓你來處理呀"。這就是強者思維,他的態度很明顯"你能夠處理好"。
發展思維的人,他們的態度常常是"你行的,我會支持你";而固定思維的人,常常是"你不行的,你不能去做"或者"你不行的,我要保護你"。
最近做戀愛課,接觸潛在的學員。一個普遍的情況是,很多女生在讀書包括上大學的時候,家長嚴禁她們跟男生接觸甚至談戀愛,因為"你還小不懂事會被騙的,還會拖累成績"。然後等她們走上社會,又迫切希望她們趕快戀愛結婚。那麼這裡矛盾來了,一個人的經驗和能力又不是充話費送的。如果如果很少跟異性打交道的經驗,難道工作了就立馬懂事了就不會被騙了嗎?事實上,三十歲不懂得怎麼跟異性相處,感情上依然很幼稚的也不少。
中國的父母,很多時候潛意識裡就是覺得自己的子女是"不行"的。例如小孩成年了,還要代替對方選擇工作、操心找對象。這種是典型的越俎代庖。反過來,"支持能力成長"這件事情,卻很少有做好的。
就從前面學習的案例,從發展思維的角度,真正應該鼓勵的不是最後打多少分,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學習和成長。
就說數學,在數學中有一種至關重要的思維方式,叫做數形結合。華羅庚講過一句話"數形結合百般好,隔裂分家萬事休"。
我見過一個小孩,他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可以打95分以上。但在數形結合的方面很差。這樣當內容越來越複雜的時候,思維方式上的缺失會導致很大的問題。但他沒有動力去改進,因為"爸爸媽媽說了考上95分就有獎勵",他現在已經做到了。嘗試用新的思路不但看起來沒必要,反而可能導致成績的下降。
如果你出在一個固定思維的環境中,比較自然的是固定思維主導,那麼會帶來幾個問題:
你的能力發展容易受限,因此通常的結果就是能力比較差鑑於你認為很多事情是註定的,看待未來容易悲觀鑑於你認為"現在不行"就等同於"永遠不行",你可能會迴避自己的弱點,而不是思考如何改進你容易停留在"依賴"的層級
鑑於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以及實際的能力問題,你很可能容易缺乏掌控感,從而導致安全感問題。
依賴關係 vs 獨立個人聯盟
前面我們談到了成熟的三個層次:依賴、獨立與互賴。
在依賴關係中,你不需要完全承擔對自己的責任。而走向獨立的基礎,就是一個人要學會去承擔責任,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建設自己的能力。
在中國家庭中,父母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溺愛小孩。
我小時候經常看到的一個現象是,小孩不小心碰了桌子哭了,很多爺爺奶奶會做的事情是去安慰小孩,同時拍打桌子,說"寶寶乖,是桌子不好,我們打它"。
這種語言其實就是在推卸責任,而不是讓小孩學着自己吸取教訓。這種情況就是培養出了一堆幼稚的成年人。
同樣的,對女生要求不要早戀(甚至大學也是早),理由是你不懂會吃虧。然後到了結婚年齡,又急吼吼的讓對方趕快嫁了。催生出很多早產的婚姻。
誰是生下來就懂戀愛和婚姻的。不懂也要去學習實踐吧,學會在關係中了解關係,提升見識與能力,承擔自己的責任吧。
好啦這樣一來,父母又要操心結婚對象,哎呀要找個對你好的人,不要吃虧。該做的不做,不該管的瞎管。
其實很多父母,本身就是依賴性的。
例如逼婚的時候,常見的理由"你這麼大了不結婚,我們不開心過的不好"。小孩都成年了,自己情感上還不能自主,小孩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就不得不好。這到底是父母的問題,還是小孩的問題?
往往小孩會有內疚感,其實這是情感綁架的後果。作為成年人,每個人都需要承擔對自己的責任。快樂和幸福,那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其他人可以幫助支持,但是不要搞錯了主次關係。
前面我們談到"在依賴階段,一個人的思維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
這種雙向依賴,大家都容易失去邊界感,耗費在"你要做什麼,這樣我就好了"上面。總是期望對方,滿足不了就怨恨、指責,各種壓力。
一個人如果如果還在依賴階段,缺乏安全感是往往是正常的結果。畢竟你人生的關鍵,不在自己掌控當中。
控制他人 vs 成就他人
在依賴型關係中,往往一方影響另外一方的核心手段,是控制。
前面談到,我有學員,她媽媽非常有控制性,控制到小時候穿什麼衣服,都一定要說了算。什麼時候結婚,也會定出明確的時間,然後逼女兒相親。她非常反感。但是在和男朋友相處的時候,她的行為也是這種模式。最後她向男友逼婚,也就是定了時間,然後各種哭鬧手段情感綁架,反正就是一定要搞定。
一個人在依賴型關係中處久了,往往難以適應平等型的關係。這位學員自己總結說:"其實我已經習慣了被人控制的,最好你什麼都給我安排好。但是我前男友吧,他不會去控制,那我不安全就要控制你呀。"
另外一個學員,他和前男友在一起後,對方不讓他接觸其他的男生,她想參加培訓班提升自己,對方也拒絕,理由是外面有壞人,怕她吃虧。想要換一份工作,對方也是"現在安穩出去會有危險"。然後相處下來,她發現自己圈子越來越窄,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很多人在關係中為了掌控對方,手段就是"削弱你的能力,減少你的機會",讓對方更加依賴自己。
這種控制很多時候會是心理層面的,例如打擊對方,經常說對方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長相一般年紀不小出去也沒人要",潛台詞是只有跟着我才是出路。
這種心態在女性中也存在。例如擔心老公出軌,每天打無數電話檢查行蹤,經濟大權都要掌控在自己手裡。往往這樣的人本身就是缺乏獨立依賴對方,然後反過來又用控制的方式來弱化對方。
我認識一個人,他得到了自己很想要的工作機會,可以到更大的舞台發揮。然後她女朋友反對,覺得這個職位上會接觸很多高質量的女性,她沒有安全感。
我有學員進入領導崗位,問我"是不是下屬要找能力弱的"。
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好控制。
這的確也是一種策略,在現實中根據具體情況可以採用,但是一上來就想到這個,這種思維非常的危險。
所謂能量越低越穩定,好控制的人,能力通常都不怎麼樣。而控制策略本身,又會妨礙人的能力。
我傾向於吸引到一流的人。有熱情、做事能力強、有責任心,這樣的人更容易成事,在合作起來自己也輕鬆。
但是這樣的人,往往是自我驅動的,很難被控制。能夠吸引到他們的正確方法,是成就對方,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希望和夢想,例如更好的待遇、讓人興奮的工作、快速的成長。
簡單的說,控制策略通過讓他人的自由變小來深化關係,成就策略通過讓他人獲得更大的自由來深化關係。
我問了學員一個問題:"你找老闆,是希望選控制你讓你比較弱的,還是希望選成就你讓你變得更加強大的?你更容易忠誠於前者,還是後者?"
評論列表
我聽別人說過,值得推薦的情感機構
求助
發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還是不回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