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得再好不見面也是徒勞吧?只有真實的接觸可以真正了解彼此對吧?

情感導師 8534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才結束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因為工作的緣故,她認識了前男友。

聊得再好不見面也是徒勞吧?只有真實的接觸可以真正了解彼此對吧?

她對我說,這是這麼多年,第一次對某個男生這麼動心,他的一顰一笑都是有趣的。

可是,開始交往一年多,她主動分手了:明明住在同一城市,但是一年只見了三次面。

我曾見過一句話,精準地描述他們的戀愛狀態:

自以為刻骨銘心的戀愛,到頭來,最美好的回憶全是微信截圖。

在北京談個戀愛太難了。

海淀的要和朝陽的談個戀愛,不坐上一小時地鐵根本見不到面;北五環的和南四環的想要約個會,換乘路線能組成四色花;你要是想追一個昌平或者通州的女孩,要麼禁止晚上10點以後的任何娛樂,要麼準備好追逐晚班地鐵或者高額打車費;最慘的莫過於一個學校兩個校區——我們是同學沒錯,但我們是異地戀。

同城異地也就罷了,不同工種甚至有可能來個同城「時差」。朝七晚四的小學老師和時刻準備着的007互聯網螺絲釘,硬是在100公里內過出時差來,一個還沒起床,另一個還沒下班;一個已經回家開始健身,另一個還在公司守着敲不完的代碼。

騎自行車半小時都嫌遠的年代早就過去了,每周甚至每月才能見一次面的同城異地戀才是當今的主流。言情小說裡面那種每天下班後「逛街、吃飯、看電影」的傳統約會三連,現在簡直是種奢侈。

談戀愛卻不能經常見面,就難免搞出一些問題:

「TA跟誰去吃飯了?」「TA今天做了些什麼?」「TA怎麼沒有回我信息?」「在TA朋友圈底下回復的那個人是誰?」隨便一個小問題,都會不斷侵擾着異地情侶們脆弱的神經,生怕兩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彼此陪伴,生怕對方的身邊出現更加有趣的人,生怕哪一天失去了彼此之間的吸引力……

要真是異地異國就算了,大家還能坦然面對無法相見的殘酷現實。偏偏倆人還在同一個城市,僅僅相隔幾十公里卻像天各一方,想想就更心酸了。

不要小看了這些說近不近、說遠不遠的距離,這往往會對情侶平添更多難以言說的苦楚。這些負面情緒必然會影響到親密關係。

沒有手機,我們還怎麼談戀愛啊?

美國曾有一個調查(2017)招募了2000多位參與者,觀察人們使用手機的頻率。

平均而言,他們可以忍住12分鐘不碰手機。10%的人,至少每4分鐘檢查一遍信息。

實驗中,研究者們要求他們看一部電視劇,在此期間禁用手機。雖然,大部分參與者做到了4小時不碰手機,但是,60%的人感「輕微的不安」,還有31%的人表示全程「強烈地焦慮」。

SlickText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每個人每天要觸摸自己的手機2000次以上。

這種手機上癮的狀態,逐漸地滲透到我們的戀愛當中。

當天氣冷了,ta短信提醒你「寶貝,多穿點,外面冷」;

當你生病了,ta短信安慰你「親愛的,按時吃藥,多喝水」;

當你睡不着覺,ta短信陪着你「再不睡覺就要變成熊貓啦」。

我們以為這就是愛情,這就是甜蜜了。但是,當你覺得沮喪想要一個擁抱,你得到的是微信上的」寶寶別難受,抱抱「,而不是站在你面前活生生的人,不是一個真實溫暖的擁抱。

為什麼「微信式戀愛」成為了一種趨勢?

首先,微信本身就具備上癮性,而「巴甫洛夫的鈴聲」加劇了這個微信溝通癮。

「不確定性」和「高期待」是上癮的重要條件,而這也是微信的特質。

當我們發給戀人一條微信,不確定對方什麼時候回復,也不知道對方會回復什麼。

科學家們在掃描大腦的時候發現:我們在等待回復的過程,而不是收到回復時,大腦最為活躍,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

多巴胺是最為人所知的「快樂荷爾蒙」,在微信戀愛當中,有時讓我們覺得甜蜜的,不是對方對你說了什麼,而是「等待回復」的這個過程。

在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當中,每次他一搖鈴,不管有沒有食物,實驗犬都開始分泌胃液。

多巴胺系統對「刺激條件(cues)」十分敏感,但凡滿足觸發條件,一定會產生條件反射。

短信的鈴聲就充當了「巴甫洛夫的鈴聲」,每一次聽到短信提醒就拿起手機,加劇了我們的短信上癮。

再者,這是個很現實的原因,在繁忙的生活中,微信降低了維護情感的成本。

我們常常會給戀人發一些簡單、沒有太大意義的微信,只是為了分享自己的生活瞬間:

「剛吃了午飯,好飽~」

「剛才在樓下滑了一跤,好丟人啊!/(ㄒoㄒ)/ 」

心理學研究者們把這類短信稱作關係維護式信息(relationship maintence type)

城市生活方式里,每個人需要同時關注很多事情。這種細碎的維護式短信並不占據我們太多的注意力,也不需要提前做準備,隨時隨地、見縫插針,就可以和伴侶同步生活狀態。

我們不得不依賴短信,讓自己的愛情不脫節。

最後,許多人在微信溝通的時候,才能和對方產生親密感。

微信溝通,降低了人們自我表露(self-diclosure)的門檻。研究者發現,許多人通過文字能更清晰、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渴望和感受。

紐約的威爾康奈爾醫學中心(Weil Cornell Medical Center)的心理學專家們,甚至鼓勵自己的來訪者發送短信給他們,允許來訪者實時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在傳統面對面的諮詢當中,來訪者還有些畏畏縮縮,對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經歷含糊其辭。但是,在通過短信實時溝通當中,來訪者能更舒適、更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經歷。

P.S. 有體驗過咱們壹點靈文字諮詢的小夥伴嗎?

在生活中,對不擅長自我表露的人來說,微信溝通讓ta們更容易理解彼此。

微信雖然彌補很多問題,但也可能成為愛情殺手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微信都會增進親密感!

在1000對情侶的實驗當中,研究者們發現,某些微信類型也可能降低親密關係的質量。

對於大部分女性,用微信表達歉意、解決兩人的問題、進行決策,都會降低她們對這段關係的滿意度;

而對大部分男性,太多的微信——無論是自己主動發的,還是被迫回復——都會讓他們逐漸降低對這段關係的興趣度。

首先,生理上而言,微信戀愛雖然讓我們強烈釋放多巴胺,但我們也很快體驗到「多巴胺耗盡」的疲憊感。

多巴胺的持續走高,會讓我們的大腦結構發生改變。大腦灰質體積逐漸減少,計劃、管理和管理衝動的控制力都會下降。

習慣了開開心心地私聊時光,其他活動對我們的吸引力就降低了。

而且,我們一旦習慣了這種高興奮度,除非有更具吸引力的事情發生,不然這段關係很快就後繼乏力。

再者,很多人是出於「逃避心理」才發送微信,這反而加重了ta們的孤單和焦慮感。

研究者們發現,許多人給伴侶發送微信的動機不是分享,也不是愛意,而是「逃避」。

比如,ta們覺得此刻無聊,或者,面臨重大難題不想解決。

也許,發微信當下讓ta們暫時穿了口氣,但是沉迷於此並不會讓人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

當ta們出於逃避心態發微信,長時間的微信溝通會讓ta們更覺得無趣、焦慮。

而這種迴避型的微信比重逐漸變多,親密關係當中的兩個人,也會逐漸變得很難展開真正有意義的溝通,反而成為孤單感的來源。

我們還需要注意,過多的「微信式戀愛」背後,也許隱藏了一些警示牌。

在通常情況下,親密關係當中過量的微信,都會指向這段關係當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意味着其中一方缺乏安全感,情感上太粘人或者不獨立。

甚至,也可能是約會暴力(dating abuse)預警信號,比如,對方強烈的欲望知道「你在哪裡」、「和誰在一起」、「正在做什麼」,「一定要馬上回復我微信」等等,這些都是強烈控制欲的表現。

但是,當雙方都默許了微信溝通方式,默許了頻繁發微信和行為,這些預警就和普通的相互問候混淆起來,讓我們很難捕捉到這些警告。

去談一場真的戀愛吧,別再養你的「微信寵物」

以微信溝通,並不代表着對方「不夠愛你」。

但是如果只有微信式戀愛,即便有愛,也會讓愛情變得無路可走。

那麼,我們需要做出什麼改變呢?

(1)停止條件反射,可以從關掉鈴聲開始

如果我們想避免被條件反射,那就要儘可能關閉這些聽覺和視覺提示。

這是預防和打破上癮行為的最佳方式。

我們的上癮行為對「刺激條件」特別敏感,一旦聽到鈴聲或者看到這些未讀角標,就會產生條件反射。

而且,你會很快發現,即便是你關掉了所有的提示,你也會想到替代的解決方法,比如定好時間檢查所有短信,所以並不會耽誤什麼事情。

(2)有更多元的約會場景

心理學家阿特曼和泰勒提出了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認為每一段親密關係都是從表面化的細節,逐步滲透了解對方的。一段健康親密關係的建立,不僅需要溝通的深度,也需要廣度

單一的約會方式、溝通方式,都會讓我們看不到這個人其他面。

多去嘗試不同的約會方式,多元的場景和溝通方式,會讓你觀察到伴侶真實的性格和需求。

(3)提高彼此微信習慣匹配度(Text Compatibility)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短信偏好,比如:某些話題不喜歡通過微信聊,不喜歡在某些時間段用手機,喜歡用太情緒字眼的詞等等。

研究人員分析了205對情侶的微信偏好發現,情侶之間微信習慣的相似度,可以預測ta們對這段情感的滿意度:短信習慣越相似的人,對這段親密關係越滿足。

即便是現在不同步,也可以和伴侶進行認真地溝通,尋找兩個人之間的平衡,一起制定獨屬於你們兩個人的「微信禮儀」,例如,什麼時候發信息,什麼樣的內容不想在微信上說。

那麼,要如何應對同城異地帶來的影響呢?

要點一:安全感是自己給的!

距離感會自然地帶來焦慮。因此,如何增強安全感,減少焦慮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

我們首先要學會自我滿足,自我照顧。很多時候我們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並不一定是由於對方無法提供我們想要的支持,而是因為我們認為自己得不到,從而產生了匱乏或者不安全的感覺。

我們要清楚自己想要從這段戀情和對方身上獲得什麼,即明確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需求。

需求會指引我們找到方向。與其被動等待別人給予你安全感,不如自己去爭取。在伴侶不在身邊的時候,學着自我滿足;在對方有可能提供支持的時候,及時告訴對方你的需求是什麼,讓TA知道如何讓你感到幸福。一個人去吃飯,一個人去上班,一個人去圖書館……在很多一個人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孤獨寂寞、無依無靠,也可能會產生憂傷委屈等情緒。

產生這些情緒並不可怕,你可以嘗試與這些情緒相處,並學習如何向對方表達你的感受。這既是對彼此的磨鍊,也是成長的機會。你可以學會找到愛情與其他生活要素之間的平衡點。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你的戀人也不是你的全部世界。距離可以製造焦慮,也可以創造美感。在要求對方滿足、照顧自己之前,先試着自我滿足、自我照顧。學會愛自己,才能「教會」對方如何愛你。

要點二:距離感是可以戰勝的!

每當我們感嘆異地戀的時候,更多強調的是物理距離。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我們說一對夫妻同床異夢,那麼意味着他們的物理距離很近,而心理距離很遠。除了實際物理距離的遙遠,在很多時候我們口中的「距離感」其實是心理距離。

戰勝物理距離最好的辦法自然是——見面。抓住周末或節假日能夠見面的時間,儘可能縮小物理距離帶來的影響,用你們喜歡的方式度過相聚的時光,一起去徒步旅行,參觀展覽,聆聽音樂會等娛樂活動,在拉近物理距離的同時拉近心理距離。

不能見面的日子裡,可以通過一些小技巧來拉近心理距離,比如最常見的定時煲電話粥、視頻通話,分享彼此每日生活中的新鮮事兒。還可以約好吃同樣的午餐、讀同一本書、「一起」看同一部電影……這些共同活動和與之伴隨的分享,會讓你們的聯結更加緊密。方法可能有千千萬,但關鍵是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並定期向伴侶表達愛意和尊重。

最重要的是,不管你們距離多遠,都需要探討和溝通距離帶給雙方的影響,並思考在目前的情況下如何才能讓戀情保鮮。

比如,兩個小時的路程是近是遠?大家對於距離的不同感知,很容易會導致分歧的產生。

有人可能認為一周見一面非常合理,有人可能恨不得每天都能夠耳鬢廝磨,對關係持有不同想法和需求的人在同一狀態下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啊,了解對方在這段親密關係中的需求,永遠都是必要的。每對情侶都會以不同的方法來應對距離帶來的影響,但如果無法明確需求,那麼再多的努力都可能是無用功。當我們尋求機會去討論親密關係,勇敢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並鼓勵對方也這麼做,心理距離也會進一步被拉近。

要點三:「空中溝通」要有情感才有效!

遠距離的情侶需要面對的另一個難題是,面對面溝通的不足。雖然我們現在可以一直聊微信,還能發語音、視頻,但還是無法取代面對面相處時的感覺。那麼,如何才能克服文字、語音或視頻的不足呢?首先要清楚文字、語音或者視頻的不足在哪裡:越是簡單明了的信息,就越是難以傳達情緒。

我們很難在語言文字中找到情緒的線索,但是一個音調或者一個表情就能讓我們知道對方到底是憤怒還是委屈,悲傷還是懊惱。

親密關係與其他關系所不同的一點在於,我們的很多行為都建立在情緒的基礎上,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卻更願意去做出實際行動,避免表達和流露出情緒。理性的溝通或者隱去情緒的溝通在親密關係中是無效的。只有情感上的溝通與聯結才能讓兩個人的心貼在一起。我們可能總會覺得討論自己的感受,尤其是負面感受與情緒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情,會給對方帶來負擔,讓對方覺得自己充滿負能量。

但事實上,分享你的不安全感會幫助你們跨越難關,而一味地隱忍反而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問題。你可以清楚的告訴對方:你所觀察到的事情,你產生的情緒,是因為怎樣的信念才產生了這些情緒,最後向對方表明你的需求是什麼。

如果兩個人都能夠儘可能溫和地說出自己的觀察、情緒、觀點、要求,並學會傾聽對方的需求,那麼兩個人就能形成良性的互動。作為表達的一方,我們要思考「我正在經歷的情緒是什麼,要如何精準地傳達給對方」;作為傾聽的一方,我們要思考的是「對方是在怎樣的情緒中說出這句話的」。我們的宗旨是,用精確的信息去化解溝通方式的缺陷,尤其是情感信息的不足可能招致的誤解與憤怒。

最後,祝願所有同城異地的小夥伴都能擁有幸福的親密關係!

評論列表

頭像
2024-08-19 22:08:42

現代年輕人的情感問題很多,需要這樣的情感諮詢師,很專業

頭像
2024-05-11 23:05:29

如果發信息不回,怎麼辦?

頭像
2024-04-11 07:04:40

老師,可以諮詢下嗎?

 添加導師LINE: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發表評論 (已有3條評論)